劉志輝
隨著流動人口和婚姻不穩定性不斷上升,經產婦的數量急劇增加。針對該群體選擇適當的分娩以降低母嬰并發癥,是當前婦產科學研究的熱點。本研究回顧性分析經產婦分娩方式、難產因素、并發癥及新生兒結局,旨在提高對經產婦分娩的認識,重視經產婦分娩方式選擇,降低經產婦母兒并發癥。
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無內外科合并癥的足月單胎經產婦共367例,經產婦年齡26~44歲,平均年齡(32.45±4.13)歲,孕次2~6次,平均(2.78±0.51);產次2~3次。
對胎位、分娩方式、難產因素、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新生兒結局進行回顧性分析。
3.1 經產婦的胎位與分娩方式 頭先露351,臀先露11例,面先露2例,異常胎方位3.54%,自然分娩率88.83%,剖宮產率8.99%,手術指征為胎先露異常13例、第二產程停滯13例、胎兒宮內窘迫7例。陰式助產率2.18%,胎兒宮內窘迫6例、第二產程延長2例。
3.2 經產婦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12.65%;產后出血10.02%;前置胎盤2.13%。
3.3 新生兒并發癥 巨大兒9.36%,新生兒窒息2.58%。
4.1 經產婦分娩方式 經產婦既往有陰道分娩史,認為其骨產道及軟產道無異常,忽略了對分娩方式的全面考慮。經產婦腹壁較松弛,誤把巨大兒看做正常體重兒,加之經產婦有臨產后入盆的特點,使醫生對經產婦進入產程后胎頭高浮重視不足。有文獻報導經產婦的剖宮產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且不低于同期初產婦[1]。本文有351例陰道分娩,難產率8.99%,其中8例因胎兒宮內窘迫、第二產程延長行產鉗助產,20例中轉剖宮產,主要由各種原因導致第二產程停滯及胎兒宮內窘迫所致。胎兒窘迫是構成經產婦頭位難產的一大因素,分析其原因[2]可能為:①臨床常用的胎心率和羊水性狀可靠性較低。②胎心監護假陽性率高,使產科干預增加。③胎兒窘迫所致的新生兒后遺癥和新生兒死亡,往往引發醫療糾紛,導致以胎兒窘迫為指征的剖宮產率上升,使許多產婦失去了陰道分娩的機會。胎方位異常是導致難產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持續性枕橫位和枕后位是最常見的胎方位異常。因此產前準確預測胎兒體重,正確評估頭盆關系,產程中保持良好的產力可以避免一部分難產發生,不能認為“無剖官產史的經產婦一定可以陰道分娩”,一味的試產最終將導致并發癥的發生,必須引起重視。本研究中臀位經產婦均經剖宮產分娩,可能孕婦及家屬擔心陰道分娩時胎兒損傷,醫務人員擔心陰道分娩發生意外而放寬了手術指征[3],但剖宮產術對母兒也不是絕對安全的分娩方式。對估計胎兒體重3500 g以下,無其他產科指征的單臀先露,在產力良好的條件下,可在嚴密監護下予以試產,如產程中出現胎兒窘迫、臍帶脫垂或子宮收縮乏力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剖宮產分娩,避免圍生兒發生意外。
4.2 妊娠并發癥和合并癥 本研究中主要的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產后出血、前置胎盤[4]。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特有疾病,本研究中妊娠期高血壓占12.65%,可能與經產婦年齡偏大、肥胖有關,另外經產婦本人及家屬未重視系統產前檢查,不能在早期發現并進行干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產后出血發生率10.02%,可能為經產婦胎兒偏大子宮肌纖維過度伸展、妊娠合并癥及前置胎盤、多次宮腔操作史導致的胎盤粘連或植入等原因,妨礙子宮收縮而引起產后子宮出血。
臨床醫生應加強對經產婦圍生期的監測和管理,重視經產婦巨大兒分娩方式的選擇,減少母嬰并發癥的發生。
[1]孫桂萍.經產婦剖宮產率增加的相關因素分析(附418例報告).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0,11.
[2]姜璇.165例胎兒宮內窘迫行剖宮產臨床分析.實用預防醫學,2007,14(4):1160.
[3]黃醒華.對剖宮產的思考.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7):385.
[4]樂杰,婦產科學,第七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