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敏亨
內鏡下早期大腸癌的診斷與治療
鄺敏亨
結合早期大腸癌的病癥診斷結果探討治療的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早期大腸癌患者的診治文獻資料,就早期大腸癌的診治方法,如內鏡下治療技術、微創治療,以及經肛門局部切除技術等方法進行分析。通過對大腸癌患者進行科學的臨床分期,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對于提高早期大腸癌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早期大腸癌;診斷;治療;內鏡;預后
大腸癌作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的發病率、致死率也非常高,為此,加強對早期大腸癌病變的早期發現和診治,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早期大腸癌在過去主要以外科手術來進行綜合治療,而隨著內鏡診治技術的發展,國內外關于早期大腸癌的內鏡下治療的報道也隨之增多,同時因其手術創傷小,對患者手術并發癥的控制效果好,提高患者術后康復速度等優勢,日益受到醫生和患者的關注和重視。
1.1早期大腸癌的分期方法 利用內鏡技術,如結合電子結腸鏡,放大內鏡、超聲結腸鏡、顯微內鏡等醫療設備,可以對早期大腸癌的分期進行有效的定位,結合美國癌癥聯合會的分期指標,對早期大腸癌的界定主要有僅對結直腸的粘膜層進行侵犯,且無區域性淋巴結轉移現象。加強對早期大腸癌的科學分期,對于選擇有效的治療措施,增強患者的存活機會意義重大。
1.2早期大腸癌的分型特征 從早期大腸癌的臨床特征來分析,可以分為表面型和隆起型兩大類,而對于表面型則又細分為平坦型和凹陷型,對于隆起型則主要有息肉隆起型即I型,進一步細化則有蒂型Ip,亞蒂型Isp,廣基型Is。從國內的患者群進行分析多為息肉隆起型即I型病變。
結合內鏡技術來進行早期大腸癌的診斷,對于隆起型大腸癌具有較高的檢出率,而對于平坦型或凹陷型則很容易出現漏診,因此,需要進行多種診療技術來進行深入分析。
2.1內鏡下借助于染色技術來判定 在對早期大腸癌患者進行內鏡下觀察時,通過引入色素,使其能夠噴灑于大腸黏膜之上,由此來進行病變觀察,可以取得較好的檢出效果,特別是在內鏡下通過引入0.2%~0.4%的定胭脂水溶液,其能夠更加清晰的顯示出病變的邊界與表面結構特征,具有最佳的黏膜染色判斷病變的效果。
2.2借助于放大內鏡技術來判定 放大內鏡在進行醫療觀察時可以通過將病灶進行一定倍數的放大,如放大100~150倍,從而可以對病灶進行正面、側面、以及中、遠距離的觀察,來細致的分析出病灶的特征及發育形態,如有無凹陷,局部性狀特征和病變范圍等。
2.3借助于超聲內鏡技術來判定 通過對結直腸黏膜及腺管進行切口分析,可以初步判定其腺瘤或癌,而對于癌變的浸潤深度、范圍等指標的判定,則需要借助于超聲內鏡技術,周平紅等人在對81例早期大腸癌患者進行超聲內鏡檢查時,其研究結論得出,利用超聲內鏡探測技術,可以實現對腫瘤的浸潤范圍及深度的診斷準確率在82.7%以上,對于實施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前的病灶浸潤情況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對于超聲內鏡探測技術,還可以幫助醫生發現周邊臨近的轉移性病變淋巴結。
內鏡下對于早期大腸癌的治療方法,過去主要采用高頻電灼,以及局部藥物注射等方式,難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復發率高。而現代普遍采用的EMR(內鏡下黏膜剝離切除術)、ESD(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技術,可以實現較好的治療效果,其適應癥主要表現為IIa或側向發育病灶直徑<3 cm;或IIb<0.5 cm;或IIc+IIa或IIa+IIc<1.0 cm;或者對于側發型腫瘤息肉其病變率及淋巴結浸潤風險較低。
在行EMR之前,需要對病灶在大腸黏膜下的浸潤情況進行分析,通常采用注射生理鹽水的方式來進行“非舉起征”試驗,當出現腫瘤浸潤至粘膜下或深層時,在生理鹽水的注射下,周邊黏膜會出現明顯隆起,而病灶下黏膜則不隆起,從而判定不宜行EMR手術。
對于早期大腸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結合內鏡診治技術的發展和診斷手段的改良,對于提高早期大腸癌患者的檢出率和治愈率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在對早期大腸癌患者進行術前分期及分型界定時,仍然需要通過大量的研究來分析,以便于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診治方案。
[1] 周平紅,姚禮敬.微探頭超聲對下消化道疾病的診斷價值.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2,19(4) :205-207.
537100 廣西貴港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