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卓宏
兒童闌尾炎誤診為急性胃腸炎3例分析
譚卓宏
兒童闌尾炎是小兒外科疾病中最常見的急危重病癥,患兒年齡越小,癥狀越不典型,在短時間內即可發生穿孔、壞死、彌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若不及時診斷并治療,很容易導致嚴重的并發癥,甚至死亡,故應重視早期診斷;通常典型的闌尾炎診斷并不困難,主要是典型癥狀結合實驗室檢查均能很快確診,荊州市婦幼保健院近5年以來共收治了3例早期表現為急性胃腸炎的闌尾炎,總結分析如下。
本組共3例: 患兒甲,男,4歲3月,體重正常。發病至入院為4 d,臨床表現:腹瀉、發熱,高達38.6℃,伴煩躁不安,嘔吐,為胃內容物;大便次數多,一日達15次,為水樣便,每次量少。腹部疼痛不顯,在外院診斷:急性胃腸炎,行抗炎補液,口服思密達等對癥治療。癥狀未見好轉,即來本院,門診血常規示:白細胞總數17.69×109/L,中性粒細胞分類85.5%,CRP19.02 mg/L,大便常規可見膿球(+);腹部B超:陶氏腔少量積液;查體:T38.8℃,腹平,右側中腹部壓痛,腹肌較緊張,肛診直腸右前壁觸痛,入院診斷:闌尾炎?彌漫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入院后積極術前準備,加強抗炎,補液,急診行闌尾探查手術,術中見腹腔內膿性液,糞臭味,闌尾為結腸后位,闌尾盲端與結腸壁及腹后壁形成膜狀或索條狀粘連,分離粘連后,可見闌尾末端一直徑0.4 cm穿孔。行闌尾逆行切除及腹腔引流術。
患兒乙,女,5歲3月,營養,體重正常。發病前曾有不潔飲食史,主要臨床表現:腹痛、腹瀉,伴有惡心、嘔吐,粘液血便,腹部立位片示:腸腔擴張,有小氣液平面,血常規示:白細胞總數23.35×109/L,中性粒細胞分類92.5%, CRP17.14 mg/L,尿常規:血細胞(+);在本院兒內科以“急性胃腸炎”治療,患兒癥狀未見改善,查體腹肌緊張,反跳痛明顯。腹部B超:未見明顯包快,轉至本科,診斷為:彌漫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入院后積極術前準備,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闌尾為盲腸后位,末端與盲腸及后腹膜粘連,末端脹大,呈暗紅色,可見一約0.3 cm穿孔,考慮為急性壞疽性闌尾炎并穿孔,行闌尾切除及腹腔引流術。
患兒丙,男,3歲6月,營養,體重正常。發病至入院為3 d,臨床表現:低熱,水樣腹瀉,惡心、嘔吐,納差,腹部立位片示:腸腔積氣,血常規示:白細胞總數19.50×109/L,中性粒細胞分類88.7%,CRP24.02 mg/L,輪狀病毒抗體(-),入院診斷:急性胃腸炎,中度脫水,行抗炎、補液等支持治療,未見明顯好轉,2 d后出現腹脹,腸鳴音減弱,腹肌緊張,請本科會診,查體:全腹壓痛,并有肌緊張,右側中腹部壓痛最為明顯,反跳痛明顯。考慮為“彌漫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轉入本科治療,積極術前準備,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闌尾為盲腸后位,與盲腸及后腹膜粘連,中段可見一直徑約3 mm穿孔,近側可捫及糞石一枚,行闌尾切除及腹腔引流術。
3個病例術前均不同程度表現出急性胃腸炎表現,腹瀉,惡心、嘔吐,麥氏點壓痛并不明顯,初次正確診斷率為0%,均在2~3 d后表現出腹膜炎表現,全組均手術切除闌尾及腹腔引流術,病理檢查:蜂窩織炎性闌尾炎1例,壞疽性闌尾炎并穿孔2例,其中1例術后并發切口感染。
據報道嬰幼兒闌尾炎的誤診率35%~50%。且穿孔率達33%~52%,術后并發癥高達10%~20%,死亡率在0.01%以上[1]。這與其解剖病理及臨床癥狀無明顯特異性、易誤診、誤治有關。
3.1小兒闌尾的解剖及病理 小兒闌尾部淋巴組織豐富,闌尾壁卻很薄,肌層組織少,發炎后淋巴水腫嚴重,很容易造成闌尾腔梗阻,血運障礙,故較易出現穿孔。嬰幼兒盲腸位置高和活動性大,壓痛點多在麥氏點上方。同時本病例3例均為盲(結)后位,超聲檢查容易受到結腸氣體的干擾,未能及時發現結腸后的發生腫大的闌尾[2],加之患兒年齡較小,大網膜發育不全,難于粘連形成局限性膿腫[3]。所以隨著病情發展,很快出現彌漫性腹膜炎表現,而腸道炎癥刺激腸蠕動過快,加之腸壁水腫,腸管重吸收水分能力下降,所以疾病首發表現均為急性胃腸炎的表現,6歲以下的嬰幼兒常不能準確表達腹痛性質和配合體格檢查,且缺乏典型的轉移性右下腹疼痛的癥狀,腹痛和痛部體征往往也不固定,故臨床誤診率高。
3.2輔助檢查與診斷 由于體液免疫功能的不足,補體缺乏和中性粒細胞吞噬作用差,再加之體溫調節功能不穩定。因而,容易出現高熱,白細胞升高較成人明顯,白細胞增高,一般在15000左右,中性核增多。另外中毒癥狀也較嚴重。化膿性闌尾炎白細胞總數可升高到(10~12)×109/L;有膿腫形成或彌漫性腹膜炎時則白細胞可達20×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為0.85~0.95,并且有核左移,一般認為中性粒細胞增多至0.85以上多反應病情較重,有時還可見中毒顆粒。血清C反應蛋白明顯增高,可作為術前判斷闌尾炎程度的輔助指標[4]。
肛門指檢對鑒別痢疾、腸炎、腸套疊有重要價值,不能忽視其診斷中的重要性。觀察患兒觸壓直腸右壁反應明顯,初步確定闌尾周圍局部炎癥,如指診可感到直腸周圍組織水腫肥厚,多可考慮闌尾穿孔盆腔積膿。
早期腹膜有滲出,胃腸道功能受到抑制,產生明顯腸鳴音減弱和腹脹。闌尾穿孔后可見便頻、里急后重等直腸刺激癥狀。
B超對闌尾圖像的顯示是基于病理變化,其診斷的特異性、準確性、敏感性均較高,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檢查手段。可根據闌尾腔寬度增加,診斷出闌尾周圍膿腫的大小。如發現闌尾的直徑≥6 mm則可以診斷為闌尾炎,但超聲檢查容易受到結腸氣體的干擾,未能及時發現結腸后的發生腫大的闌尾,當然也與檢查醫生的經驗有關聯。
作者認為通常小兒發熱、腹痛即應考慮到闌尾炎的可能,立即進行必要的檢查和觀察。不能除外闌尾炎的患兒應住院嚴密觀察。如反復檢查中發現右下腹有明顯壓痛,且不愿活動,或喜右側屈膝臥位,走路時腰部屈曲。多提示闌尾炎可能,留院期間,一旦確診為闌尾炎,即可及時開展手術,既可有效的避免闌尾穿孔,又能有效的降低醫療風險。
總之,由于小兒闌尾炎早期癥狀不典型,檢查時小兒又難于配合,這些都是臨床上出現誤診誤治的原因,而小兒的解剖及生理特點使之病情變化較快,較早時間即可出現穿孔。雖然本病例3例均為盲(結)后位,臨床表現極似急性胃腸炎,但只要仔細觀察,結合肛診、血液分析、C反應蛋白、B超提示等影像資料也完全可以早期確診、及時手術,減少穿孔率和減少并發癥。
[1] 李曉慶,周德凱.小兒闌尾炎誤診分析.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04(2):125-127.
[2] 趙燕.超聲診斷小兒急性闌尾炎的臨床價值.海南醫學,2008(11):88-89.
[3] 張金哲,潘少川,黃澄如.實用小兒外科學.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783.
[4] 李正王慧貞,吉士俊.實用小兒外科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93.
434020 荊州市婦幼保健院(荊州市婦女兒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