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 郭玉遠
切開掛線術配合抗生素及中藥坐浴治療肛周膿腫95例
向前 郭玉遠
肛周膿腫; 切開掛線術;抗生素;中藥坐浴
肛周膿腫即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由于肛管直腸處有豐富的蜂窩組織,感染后易并發膿腫。感染多繼發于肛竇炎和肛腺炎,炎癥擴散引起括約肌間隙感染,即近齒線的聯合縱肌內感染,直接蔓延、淋巴擴散或沿肌間纖維擴散,致括約肌間隙膿腫形成、肛旁皮下或肌管直腸周圍間隙膿腫[1],該病治療不當,或者誤治,容易復發,造成難治性的肛瘺。2009~2012年作者采用切開掛線術配合抗生素及中藥坐浴治療肛周膿腫95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95例患者均為住院病例。其中男76例,女19例,年齡21~58歲。病程最長1年,最短3 d;其中低位肛周膿腫69例,高位肛周膿腫26例。
2.1手術方法 患者取左側臥位于手術臺上,充分暴露腰骶部位,確定腰腧穴,常規消毒后,腰腧穴麻醉,注入利多卡因,觀察患者無不良反應后,囑患者取截石位,肛門及其周圍用碘伏做常規消毒,用新潔爾滅消毒肛管及直腸。鋪無菌手術巾,觀察麻醉效果,待括約肌松弛后,肛內指診,進一步明確膿腫的大小、位置、范圍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在膿腫波動明顯處或深部膿腫穿刺定位處切開,切口呈放射狀。坐骨直腸窩或骨盆直腸窩切口應距肛緣2~3 cm;直腸后窩膿腫切口應距肛緣1.5 cm,避免損傷肛尾韌帶。膿腫切開后應徹底引流出膿液,用手指探查膿腔,將膿腔內間隔全部徹底分開,用刮匙刮除膿腔壁腐爛組織。用球頭軟探針輕探尋找內口,另一手示指伸入肛內,幫助尋找內口,將探針從內口引出,探針尾帶橡皮筋,將橡皮筋牽拉到最大張力,鉗夾橡皮筋根部,用10號絲線結扎根部,放置引流條,外敷無菌紗布,術畢。
2.2抗生素治療 術后使用廣譜抗生素4~7 d,病情嚴重者可選兩種抗生素連用,首選硝唑類,因肛周感染多為厭氧菌感染。
2.3中藥坐浴 從手術次日開始,每日用中藥湯劑熏洗、坐浴局部,時間10~20 min。藥物組方:大黃15 g,連翹15 g,梔子20 g,野菊花30 g、蒲公英30 g,芒硝30 g、艾葉20 g,黃柏15 g、當歸15 g,冰片10 g、白及15 g。創面清洗后局部換藥,1次/d,保持創面清潔。
1次性治愈95例,創口愈合時間為15~40 d,平均22 d。術后隨訪 1 年無復發,無肛瘺形成,無后遺癥,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
肛周膿腫是肛管、直腸周圍間隙發生急、慢性化膿性感染并形成的膿腫,該病是一種常見的較為復雜的外科感染,多見于20~40歲的男性,男女發病比例為4 ∶ 1[2]。作者采用切開掛線術配合抗生素及中藥坐浴治療肛周膿腫,其主要優點為:①切開掛線是中西醫結合的手術方法。西醫外科切開引流是治療肛周膿腫的主要方法,掛線術是中醫外科治療肛瘺的傳統方法。肛周膿腫切開后人為形成了外口,找到感染途徑即內口掛線既解決了內口問題,又 達到了切開引流的目的。采用橡皮筋作為掛線材料,利用其自身的張力起到了慢性切割作用,解決了結扎絲線不能一次切斷,再次扎緊給患者帶來痛苦的問題。慢性切開肛門括約肌,邊斷開邊生長,并與周圍組織粘連固定,避免了一次切斷括約肌造成肛門失禁的后遺癥狀。同時,也減少了術中、術后的出血機會,減少了橋型愈合,一次達到治療目的,不遺留后遺癥。②術后給予抗生素治療,預防感染,促進術面愈合。③術后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藥坐浴。方中芒硝、冰片具有消腫止痛、收斂固澀之功效;大黃、梔子、黃柏具有活血祛瘀瀉火之功效;野菊花、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效;連翹、白及具有解毒消腫、斂瘡生肌止血之效;當歸、艾葉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諸藥合用具有清熱消腫、止痛生肌之效,促進創口愈合。
綜上所述,切開掛線術配合抗生素及中藥坐浴治療肛周膿腫具有療效可靠、療程短、操作簡單,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吳孟超.新編外科臨床手冊.北京:金盾出版社,1989:79.
[2] 艾中立.肛門周圍膿腫的診斷與治療原則.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1):649.
473000 南陽市中心醫院(向前);方城縣中醫院(郭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