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梅 劉衛平
甲狀腺疾病主要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所致的一組常見內分泌疾病。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且以20~40歲女性多見[1]。甲狀腺次全切除是目前外科治療甲狀腺疾病常用的有效方法,由于甲狀腺的解剖特點,可產生多種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觀察護理工作十分重要。現將我科收治的48例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患者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本組48例,其中男18例,女30例。年齡21~59歲,平均41歲。病因(術后病理證實)為結節性甲狀腺腺瘤20例,甲狀腺腺瘤伴甲狀腺功能亢進15例,高功能腺瘤5例,繼發性甲亢8例。均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
2.1 一般護理 麻醉清醒前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以防誤吸,血壓平穩后取半臥位,以利于患者呼吸和切口引流。予常規輸液,抗生素預防感染,囑患者減少頸部活動,少說話,避免咳嗽及惡心嘔吐。密切監測生命體征,頸部切口情況等。
2.2 切口疼痛護理 切口疼痛是術后常見反應,告訴患者盡量少用止痛劑,以防產生嘔吐、影響切口愈合等副作用。指導患者一些緩解疼痛的方法,如深呼吸、聽輕音樂等,疼痛無法忍受時,按醫囑使用止痛劑[2]。
2.3 引流管護理 術后常規留置頸部引流管,妥善固定并保持引流通暢。床邊固定時,需留足夠長度,使用別針固定,以免翻身或活動時脫出。如有阻塞、扭曲、受壓,及時予以處理。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及性質,嚴格記錄24 h引流量,根據引流情況于術后24~72 h后拔管,術后給予止血藥,減少頸部活動,以減少手術部位的滲血[3]。
2.4 飲食護理 術后禁食6 h如無嘔吐,可飲少量溫開水,1~2 d后若無嗆咳或誤咽可進溫涼流質飲食,以緩解吞咽引起的疼痛,飲食不宜過熱,以免引起頸部血管擴張,加重創面滲血,進食時應少量慢咽,并觀察進食時有無嗆咳。由于術后切口疼痛,患者常不愿吞咽,因此口腔分泌物增多,細菌易于繁殖,故術后1~2 d應加強口腔護理,用溫鹽水漱口以清潔口腔。
2.5 并發癥的護理
2.5.1 呼吸困難的護理 術后發生呼吸困難。常見原因為切口出血壓迫氣管、氣管塌陷、痰液阻塞、喉頭水腫、雙側喉返神經損傷。術后應注意呼吸、血壓、脈搏及切口滲血情況,以便早期發現,早期處理。臨床上要特別注意:床邊備氣切包、氧氣筒、吸引器、無菌手套及搶救用藥物;術后應協助患者排痰,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暢;全麻術后患者,由于插管及藥物刺激喉黏膜,易發生喉頭水腫,一旦出現呼吸困難,紫紺、大汗,除告知醫生外,緊急情況下可用一粗針頭行環甲狀腺穿刺,然后準備行氣管切開。
2.5.2 神經損傷的護理 由于甲狀腺周圍解剖復雜,血管神經繁多,手術時易誤傷神經而引起一系列并發癥。觀察患者有無出現聲音嘶啞或音調降低,進食時有無嗆咳或誤咽。如出現相應癥狀應考慮有喉返神經或喉上神經損傷,此時護士應認真做好安慰解釋工作,并告知當班醫師處理。
2.5.3 手足搐搦的觀察和護理 當甲狀腺術中誤切、挫傷或其血液供應受限可引起甲狀腺功能低下,出現低血鈣,使肌肉神經的應激性增高,當患者出現手足搐搦時,應急查血鈣和血磷,適當鎮靜,靜推10%葡萄糖酸鈣10 ml或氯化鈣。癥狀輕者可口服葡萄糖酸鈣,癥狀較重或長期不能恢復,可加服維生素D3。
2.6 出院指導 針對具體情況給患者耐心指導,一般要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保護傷口,避免外傷、摩擦,鼓勵患者多做吞咽活動,教會正確的頸部肌肉訓練方法,防止瘢痕攣縮所致的功能異常,指導患者學會自我控制情緒,保持精神愉快。按醫囑服藥,并定期門診復查,出現心悸、手足震顫、搐搦等情況要及時就診。
患者經手術及精心護理,治愈46例,術后并發手足搐搦2例,無死亡、無甲狀腺危象的發生。經過隨診,尚無甲亢復發或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癥狀。
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對醫生的要求是術中操作精細、準確,而術后的護理對于及時發現并發癥,促進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故臨床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做好相應的護理,使患者安全度過手術期并痊愈出院。
[1]呂新生.甲狀腺乳腺外科.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98-299.
[2]王敬美,孫翠梅,蘇娟.甲狀腺手術后頭枕部疼痛的預防與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1):27-28.
[3]張雅麗.護患溝通中的換位思考.吉林醫學,2007,28(6):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