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培 劉天吉 何霞 李婭林 羅欣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指按醫學科學的原則使用抗生素治療及預防感染,保障患者能得到最佳療效,減少耐藥性細菌分離率,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如此對提高醫療質量、降低病死率等有重要影響。
大量文獻報道表明,醫院感染是醫院內耐藥的正常菌群和抗生素壓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高度密集而發生的感染。
傳染性的耐藥性細菌在醫院感染上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學意義,最常發生的“基因”轉移是通過性菌毛的配接方式,其次為轉化及由噬菌體傳導?,F已查明,這種耐藥性的傳播可發生于腸肝菌科及假單孢菌科的全部菌屬,由此方式獲得的耐藥性稱傳染的耐藥性。傳染性的耐藥基因轉移的頻率很高,約為102,這種傳染性的耐藥性不但常發生于腸道內、咽部和皮膚深部組織等處的正常菌群中,也可發生在污染環境的腐生菌中,許多無致病性的細菌可貯存耐藥性基因,在合適的條件下可成為傳染性耐藥基因的來源,其存在常與醫院感染暴發有關。治療量的一切抗生素,對機體正常菌群均有程度不同的影響,由于正常菌群中敏感的細菌受到抑制或殺滅,菌群微生態失調,其中具有定值抵抗力的細菌如腸道中的厭氧菌大量減少,平時受其拮抗的細菌或真菌發生過盛而成優勢菌群,結果耐藥性細菌力和侵襲力增強且易定植,而使用嚴重影響定植抵抗力代表菌的抗生素如廣譜抗生素時,耐藥菌株和潛伏的病原菌的突變機率將由一般而提高,更易發生新的耐藥細菌,如多耐藥性細菌的發生率增大。
2.1 用藥和選擇依據 明確診斷為細菌感染性疾病,并掌握感染程度和部位;明確培養出的致病菌,了解抗生素藥敏結果;掌握抗生素的特性,包括藥理作用、抗菌譜、抗菌活性、給藥途徑、干擾因素、毒副作用,藥物價格;了解宿主特點,包括過敏體質、肝腎功能、免疫功能、妊娠等。
2.2 抗生素預防用藥要嚴格控制 無針對性的以廣譜抗生素作為預防感染手段,常導致耐藥性細菌感染。對無感染跡象的昏迷、腦血管意外、非感染性休克、惡性腫瘤、糖尿病及插管者一般不必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外科手術用藥主要用于手術感染率高或者發生感染則對預后有嚴重的影響,手術中組織損傷嚴重或手術時間超過3 h以上,無菌條件難以保證而細菌污染可能性大,免疫力低下程度較重而對醫院感染高度易感的患者。
2.3 全身性抗生素預防 應始于手術即將開始前,終于術后12~24 h,預防手術后感染不應僅著眼于抗生素預防,應全面采取綜合預防措施,限制性使用抗生素是一項有效的宏觀控制措施。在一定時期中限期使用一些抗生素的種類,減少全院抗生素治療患者數量及使用抗生素的總量,以降低抗生素壓力,保證可用的抗生素發揮其最佳療效,減少耐藥菌的發生和發展,達到預防及控制醫院感染散發及暴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