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進泉
我院自2004年2月至2012年6月,采用經尿道電切治療女性膀胱頸梗阻2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例為女性膀胱頸梗阻,以排尿困難,尿潴留就診。年齡58~82歲,平均68.2歲,排尿費力,尿滴瀝,尿頻12例,尿潴留8例,其中有4例伴有不同程度腎積水。本組病例均行膀胱頸檢查:膀胱內可見明顯小梁,小室形成,鏡口后唇隆起,有的看到膀胱頸呈環形狹窄。本組病例均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和仔細的體格檢查,排除神經源性疾病等。尿常規:WBC>3/HB,10例。平均Qmax為9.8 ml/s(6.8~13.2 ml/s),殘余尿量120 ml(50~1200 ml)。
1.2 手術方法 采用硬脊膜外阻滯麻醉16例,采用骶管麻醉4例,國產沈醫大電切鏡12°觀察鏡,電切時切割功率:180W,電凝功率:60W,沖洗液為5%葡萄糖注射液,直視下置入電切鏡,觀察膀胱黏膜有無小梁小室形成,頸口后唇抬高情況。用電切攀自6點鐘開始,逐漸切除膀胱頸組織一周,每次切除組織不宜過深,長度約2.0 cm,使膀胱頸部形成“倒圓錐狀”,后唇平坦,于膀胱三角在同一平面,嚴格止血,用Ellik's沖洗器沖洗凈膀胱頸組織,置入F18氣囊導尿管,氣囊注入30 ml生理鹽水術后常規用生理鹽水持續膀胱沖洗2 d,3~5 d后拔除導尿管。
本組20例手術,1例療效欠佳,19例手術成功。手術時間10~30 min,無膀胱陰道瘺及尿失禁病例,無輸血病例,其中一例療效欠佳病例經尿道擴張后能正常排尿。
女性膀胱頸梗阻又稱膀胱頸攣縮或Marrion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老年患者居多,Marrion將膀胱頸梗阻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大類,先天性膀胱頸梗阻是由于膀胱間葉組織發育障礙所致。后天性膀胱頸梗阻是由于長期的慢性炎癥,致使頸部黏膜下層及肌層的纖維彈性組織增生與攣縮[1]。中老年婦女還可能激素平衡失調而致尿道周圍腺體增生,產生梗阻癥狀。
本病診斷經詳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和尿道膀胱鏡檢查,還有尿動力學檢查,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但尿動力學檢查尚未在基層醫院普及。診斷上存在一定難度。Massty等報告只有40%以排尿梗阻癥狀為主訴。其余表現為排尿刺激癥狀[2],尿潴留的存在及剩余尿的測定有助于本病的診斷。本組病例有8例出現尿潴留,使部分病例得以明確診斷。但仍無法排除是否為膀胱逼尿肌收縮乏力。女性出現尿潴留通常見于逼尿肌收縮乏力,并非梗阻所致。而殘余尿量只能說明排尿不完全,不能肯定梗阻存在,也與梗阻程度無關。女性膀胱頸梗阻以往多采用恥骨上膀胱頸楔形切除術,切除后唇要充分。使膀胱頸部縮窄徹底松解。能容示指伸入尿道內口。但又要防止切的過深導致陰道損傷,形成膀胱陰道瘺。但該術式屬開放性手術,損傷大,恢復時間長等。而采用經尿道電切治療女性膀胱頸梗阻,屬微創手術,患者痛苦小,恢復快,3~5 d即可出院。切除時從6點開始,用電切攀切至膀胱肌層,切開狹窄的纖維環,以單純切除膀胱頸后唇,療效欠佳。現采用環形切除,切除長度1~2 cm,深度0.5 cm左右。使后唇平坦,與膀胱三角在同一平面,膀胱頸形成“倒圓錐狀”。但切除不宜過深,不宜過長,否則有形成膀胱陰道瘺和尿失禁的可能。
總之,中老年女性在排除其他疾病的情況下,經詳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B超及尿道膀胱鏡檢查和尿動力學檢測,明確診斷為膀胱頸梗阻的病,均可采用經尿道膀胱頸電切術。該術式具有損傷小,恢復快,療效好,患者易接受等特點。
[1]楊金瑞.泌尿外科臨床進修手冊.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463-464.
[2]Carr LK,Wobster GD.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in women.Urol Clin North Am,1996,23:38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