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原發性肝癌是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90%的肝癌患者就診時處于中晚期,可行根治性手術僅為10% ~25%[1]。目前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是中晚期患者及肝癌切除術后復發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自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科共開展肝動脈化療栓塞術86例患者,共接受187例次TACE術,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86例肝癌患者中,男60例,女26例,年齡29~71歲,平均49.7歲,共行TACE術86例;部分患者完成2~4次介入治療;原發性肝癌62例,肝癌術后復發14例,轉移性肝癌10例。
1.2 治療方法 在DSA引導下,采用seldinger技術在局麻下經皮肝動脈超選腫瘤的血供動脈,注入化療藥物和栓塞劑,使化療藥物聚集于腫瘤內,直接作用于癌細胞;栓塞劑直接阻斷腫瘤的血液供應,使癌細胞因缺血而壞死。常用的化療藥物為阿霉素、絲裂霉素、氟尿嘧啶、順鉑等,一般2種或3種藥物聯合應用,栓塞劑主要為碘化油,根據腫瘤大小和血液供應情況注入10 ml~20 ml。術后給予保肝、補液、止痛、營養、護胃、利尿等對癥處理。術后3 d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
本組患者中術后發熱13例,其中38.5℃以上8例,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胃腸道反應65例,腹痛71例,術后少尿8例,術后尿潴留5例,穿刺點出血4例。本組患者未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腎衰竭、腫瘤破裂、骨髓抑制等嚴重并發癥,全部患者經治療后均順利出院。
3.1 心理護理 大多數腫瘤患者心理負擔重,有焦慮、緊張等負性心理,術前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非常重要。責任護士應主動多關心患者,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準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針對性的做好疏導、解釋工作。術前詳細的向患者講解TACE術治療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主要操作過程、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如何配合治療;對首次接受治療,特別擔心療效和不良反應的患者,介紹成功治療后的患者與之交流,減輕其顧慮,增強其治療信心;告知患者積極愉快的心情、穩定的情緒可減少治療的不良反應。同時為患者創造有利的休息環境,保持病室安靜、整潔、舒適,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本組患者有21例術前出現焦慮、煩躁等情緒不穩定狀態,甚至拒絕執行TACE,對治療產生了逆反心理,為此護理人員給予心理安慰,告知治療的必要性和成功的案例,使患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通過深入地溝通交流,拉進了護患之間地距離,能有以平穩的心態對待自己的病情,順應性的接受介入治療。
3.2 術前準備與飲食指導 術前1 d行碘過敏試驗并作好記錄,常規備皮包括雙側腹股溝及會陰部,指導患者鍛煉床上排尿;術前晚上囑患者沐浴、更衣,清潔全身皮膚,預防術后感染。有文獻報道,術前常規禁食不能減少肝癌患者TACE術后惡性、嘔吐的發生,術前、術后適當進食可減輕其心理壓力和減少惡性、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加強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平時進易消化的高植物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飲食;手術前后入適量易消化的清淡飲食,避免過飽。經給予恰當的飲食指導,患者胃腸道反應相對輕,80%消化道反應Ⅰ~Ⅱ度,未見有Ⅲ、Ⅳ度消化道反應。同時做好術后飲食指導,鼓勵患者進食易消化的清淡飲食,可少量多餐,進食后勿馬上躺下,避免失誤返流加重不適,術前、術后適當進食可減輕其心理壓力和減少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2,3]。
3.3 穿刺點的觀察與護理 TACE術畢,穿刺點壓迫止血5 min~10 min后,給予自粘彈性繃帶加壓包扎6 h,術后絕對平臥6 h~12 h,穿刺側下肢伸直,相對制動6 h。為促進術肢血液循環,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酌情允許患者平行移動下肢,按摩膝關節以下部位或活動腳踝。囑患者避免咳嗽、打噴嚏等引起腹壓增加的因素。24 h內密切觀察穿刺點局部有無血腫形成或滲血等現象,如有此征象應及時更換繃帶加壓包扎,保持穿刺點干燥,預防感染。嚴密觀察術側下肢血液循環情況,注意觀察肢體皮膚顏色、溫度以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注意有無肢體疼痛、麻木,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做相應處置。本組有4例患者出現穿刺點滲血,其中3例發生在過床時,經重新加壓包扎后未再出血。另外,本組有5例患者因包扎過緊致疼痛難忍,在加強觀察的前提下將彈性繃帶剪開或松開少許后緩解。
3.4 術后發熱的護理 發熱時化療栓塞治療后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報道其發生率達100%[4]。主要表現為術后1~5 d內不同程度的低熱或高熱,排除感染因素后,絕大多數發熱是由于化療藥物致腫瘤細胞變性、壞死,其毒性代謝產物釋放入血而引起的機體反應[5]。本組13例患者術后出現發熱,其中8例在38.5℃以上。術后常規遵醫囑使用預防性抗生素,向患者做好解釋,安慰工作:發熱是栓塞治療成功的早期征象,是治療有效的表現,對于腫瘤患者,發熱更有利于調解免疫機能,對機體產生有利影響,從而消除或減輕患者及家屬的擔心和緊張情緒,囑患者多休息、多喝水,及時更換汗濕衣服。對于38.5℃以上的患者,給予冰袋等物理降溫或根據醫囑給予藥物降溫,并觀察降溫效果,及時補充足夠的水分。
3.5 術后疼痛的護理 肝動脈栓塞時血液供應減少90%左右,腫瘤缺血缺氧壞死,局部組織急性水腫,造成疼痛發生。本組分別有21、13、8例患者出現輕、中、重度疼痛,疼痛出現在術后1 d~3 d,部位多在肝區,脹痛為主。疼痛造成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情緒緊張或低落。按照who三階梯止痛原則,“口服、按時、按階梯、個體化、注意具體細節”,經以上處理,患者疼痛癥狀緩解,所有患者疼痛等級均在0~3分內。
3.6 化療藥物相關毒性反應的觀察與護理 胃腸道反應是由于化療藥物刺激胃腸道引起的應激性反應。護理上注意關心、體貼患者,告知患者惡心、嘔吐為治療藥物的正常反應,不必緊張。指導患者避免嘔吐物誤吸引起窒息,嘔吐后及時協助患者漱口、清理嘔吐物,注意觀察嘔吐物的性質、顏色、量并做好記錄。本組有65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食欲下降、惡性、嘔吐等癥狀。本組患者術中灌注化療藥物前再給予5-羥色胺受體3(5-HT)拮抗劑止吐。90%的患者胃腸道反應Ⅰ度,一般3~4 d后反應基本消失。對嘔吐嚴重的患者,除加強觀察護理外,應遵醫囑及時使用止吐、護胃、護肝、補液、堿化尿液等藥物,防止因劇烈嘔吐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減輕肝腎毒性,保持營養和水、電解質平衡。
3.7 生活護理指導 患者一般術后2 h~3 h患者感覺有尿意,鼓勵其在床上排尿,男患者可坐起以健側下肢用力支撐站立排尿;鼓勵患者多飲水,準確記錄尿量,每天保持2000 ml以上尿量,加速藥物排泄。本組8例患者術日出現尿量偏少,經加快補液,加強利尿處理后尿量正常。5例患者術后出現尿潴留,經誘導排尿無效后給予留置導尿,次日拔除尿管后能自行排尿。因化療藥物及止吐劑可引起便秘,術后常規給予服用乳果糖軟化大便,指導患者進食多纖維的蔬菜、水果,適當增加活動促進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
TACE術是目前不能手術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由于該方法使用了大劑量化療藥物及栓塞劑,術后極易出現一系列毒副反應及并發癥,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為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做好手術前后護理尤為重要。本組患者通過充分的心理護理,術前準備,術后嚴密的觀察、及時有效的護理后,無嚴重并發癥的發生。認為患者具備良好的心態是配合接受治療的重要前提;加強飲食指導能有效減輕胃腸道反應,促進康復;術前加強練習床上排尿、術后重視首次排尿指導可有效預防術后尿潴留的發生;術后有效的加壓包扎,密切觀察穿刺敷料是否干燥,給予穿刺肢體按摩,是防治出血和靜脈血栓的重要措施。總之,護理工作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切實有效地做好術前、術后一系列工作,才能保證患者病情好轉,康復出院。
[1]陸刁德,彭淑肪,彭承宏,等.肝癌術后復發療效和預后因素分析.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20(3):144-146.
[2]徐陽,齊玉春,王華.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后嚴重并發癥的護理.護理研究,2009,23(6B):1556-1557.
[3]許麗麗,謝峰,熊正香,等.經皮肝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患者飲食方法的改進.中華護理雜志,2010,45(2):160-161.
[4]張大海,顧偉中,葉強,等.原發性肝癌TACE治療后影響發熱的因素.介入放射學雜志,2001,10(3):146-148.
[5]麥惠株.肝癌介入治療后觀察與護理.南方護理學報,2000,7(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