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清 肖寒 劉淑杰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首診為原發性高血壓(未曾接受任何藥物治療)患者有98例,其中男53例,女45例,年齡30~81歲,根據高血壓分級參照,2005年高血壓診斷指南高血壓一級58例,二級22例,三級18例。
1.1.1 告知方法 高血壓通常無自覺癥狀俗稱“無聲殺手”,建議高危人群,至少半年進行一次體檢,定期測量,測量前告知被測1 h內應避免劇烈活動、飲用含咖啡等飲料及吸煙,服用影響血壓的藥物等。
1.1.2 監測方法 如首次發現收縮壓≥140 mm Hg舒張壓≥90 mm Hg應進行評估處理,如收縮壓≥180 mm Hg舒張壓≥110 mm Hg應考慮藥物治療并建議加強隨診監測血壓、并在2周內多次測量。測量時應做到四定:定時間、定部位、定體位、定血壓計,測量前精神放松安靜休息20 mins、測量時不講話,袖帶的大小要合適松緊適宜,以保證測量的準確性,保持肱動脈搏動處與心臟在同一水平、坐位時肱動脈平第四肋軟骨、臥位時與腋中線平。重復測量時必須將袖帶內氣體驅盡、至少間隔1~2 mins再進行測量。
1.2 血壓的分級及定義 定義:在未用抗血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三次測量,收縮壓≥140 mm Hg舒張壓≥90 mm Hg可診斷為高血壓,或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壓藥物,血壓低于140/90 mm Hg也應診斷為高血壓,可診斷為高血壓。
分級:一級,140~159/90~99 mm Hg;二級,160~179/100 ~109 mm Hg;三級,≥180/110 mm Hg。
控制血壓達標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發病及死亡危險因素、因高血壓發病機制不盡相同、臨床治療時還應遵循個體化治療策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降壓藥物以給患者帶來最大的獲益。
2.1 藥物治療 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初始治療和維持治療。藥物選擇應首選降壓效果好、副作用少、可獲得靶器官的保護、還應掌握藥物的禁忌證和適應證、根據病情和患者的意愿、承受能力選擇安全有效合適的藥物[1]。治療期間隨時了解患者的降壓效果和不良反應,通常采用安全性大、較小的有效劑量以獲得療效。首選長效鈣拮抗劑(苯璜酸氨氯地平)除有較好的降壓效果,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還具有保護靶器官功能,還可顯著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的風險、尤其在腦血管預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2 非藥物治療(生活方式干預) 提倡合理飲食減少脂肪和酒精攝入,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及身體健康的行為和習慣、從而達到控制血壓及減少并發癥危險[2]。如肥胖規律飲食運動、膳食限鹽、限制飲酒均可使血壓下降。對高血壓患者及易感人群無論是否已接受藥物治療均需進行非藥物治療并持之以恒。
3.1 掌握高血壓防治知識技能是控制所有并發癥的基礎,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有氧運功(如步行、快走、慢跑、游泳、氣功、太極拳)起居有常、生活規律(音樂療法、自律訓練)。
3.2 心理支持 保持平衡的心態處理好人際關系,遇事冷靜、避免精神刺激情緒緊張等,克服不良的心理、糾正不良性格、抵制不良社會因素[3]。
3.3 飲食指導 飲食原則[4]:倡導“合理膳食/控制體重/減少鈉鹽攝入/規律運動戒煙限酒”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平時不吃或少吃動物的脂肪和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多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水果含有豐富的VC可降低膽固醇、促進脂肪代謝。多食海帶少食糖類甜食、對腥辣刺激食品應少吃或不吃,飲食要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對體重超標的要注意節食。
高血壓是導致心、腦、腎發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危險因素,是我國乃至全球最常見的疾病,面對易發高血壓危險人群實施控制、開展健康教育、改變不良行為及生活方式、掌握高血壓防治知識及技能,是控制高血壓的基礎[5]。這就需要我們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早期預防。對血壓在130-139/90-95 mm Hg超重、肥胖、長期高鹽飲食、過量飲酒進行重點觀察。包括定期隨診和監測,積極治療高血壓(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努力使血壓達標,可有效的減少靶器官損害,預防心、腦、腎血管的發生、對降低自殘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1]牟建軍,楊軍,劉治全,等.青少年遠期血壓變化及高血壓發生的影響.中華高血壓雜志,2008,5:400-403.
[2]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92005年修訂版).高血壓雜志,2005,13(增刊):2-37.
[3]孔靈芝,胡盛壽.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06.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12.
[4]趙光勝.高血壓發病機理與防治.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114-115.
[5]于國膺,譯.美國心、肺、血研究所的JNC7指南新聞發布會.心血管病研究展望,2003,2: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