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艷玲
新生兒窒息是新生兒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著新生兒的生存質量[1]。所以,對于新生兒窒息患者,及時、有效的復蘇搶救及護理干預,對于提高新生兒的預后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2]。本研究中,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間,我院診治的30例新生兒窒息患者,入院后給予復蘇搶救治療和護理,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匯報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間,我院診治的30例新生兒窒息患者,其中剖宮產9例、產鉗助產4例、雙胎2例;15例胎齡小于37周、14例胎齡為37~41周、1例胎齡大于41周;13例體重小于2500 g、15例體重為2500~4000 g、2 例體重超過 4000 g。
1.2 新生兒窒息診斷標準[3]根據新生兒出生后1 min的Apgar評分,從膚色、呼吸、心率、肌張力、對刺激的反應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①正常:Apgar評分為8~10分。②輕度窒息:Apgar評分為4~7分。③重度窒息:Apgar評分為0~3分。
1.3 復蘇方法 新生兒娩出后,快速進行Apgar評分,迅速清理體表的羊水和血跡,擺好體位后,立即快速吸凈口、咽、鼻腔的粘液及分泌物,必要時進行氣管插管;輕拍新生兒的足底,使其啼哭刺激出現呼吸,一旦呼吸暫停,或者每分鐘心率低于100次,則給予正壓人工呼吸,如果每分鐘心率仍低于60次,則實時給予胸外按壓,若心率高于60次/min,則改為正壓人工呼吸,直至心率超過100次/min;遵醫囑靜脈給予1:1000腎上腺素;觀察新生兒皮色、呼吸等,加強新生兒監測和護理,直至膚色紅潤、呼吸平穩。
1.4 復蘇后護理方法[4]①保暖:新生兒娩出后,置于遠紅外保暖床,待病情穩定后,轉入溫度為30~32攝氏度、濕度為50% ~60%的保暖箱,使其體溫維持在36.5~37度,維持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和低耗氧量。②病情觀察:密切注意患兒呼吸、心率、體溫、膚色、尿量等癥狀變化,一旦患兒出現呼吸困難、發紺、抽搐等現象,立即報告主管醫師,及時給予相應處理。③靜脈輸液: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利用輸液泵有效控制滴速,避免滴速過快導致心力衰竭、肺水腫,遵醫囑肌內注射維生素K1,預防顱內出血。④吸氧:復蘇后雖然形成呼吸,但仍處于不同程度的缺氧狀態,對于輕度窒息患兒,給予間斷性低流量吸氧,對于重度窒息患兒,給予持續性低流量吸氧,直至患兒面色紅潤、恢復自主呼吸,動脈氧分壓大于78 mm Hg。⑤喂養護理:對于輕度窒息患兒,復蘇后缺氧狀態得到了明顯改善,并且不會出現明顯并發癥,可以進行母乳喂養,對于重度窒息患兒,可適時延遲24~48 h,再進行母乳喂養,母乳喂養時,注意將患兒頭部和肩部適當抬高,采取右側位,避免嘔吐導致窒息。⑥基礎護理:病房嚴格消毒,減少探視人數和探視時間,注意患兒口腔、臍部、臀部的清潔,避免感染的發生,醫護人員進行操作前后,都需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⑦心理護理:給予產婦有效的心理疏導,緩解其緊張、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去面對治療和護理,耐心解答患者家屬的詢問,同時將成功救治病例告知產婦,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30例新生兒窒息患者,經過復蘇搶救和護理后,除1例自動放棄治療外,其余29例均治愈出院。
新生兒窒息作為產科比較常見的危重疾病,是胎兒宮內窘迫的延續癥狀,所以,做好孕產婦的保健工作,及時發現高危因素,及時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加強孕期的健康宣教,講述保健知識,指導孕婦進行胎動計數,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就診。進入產程后,密切關注產程變化,及時解除胎兒窘迫,可降低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
一旦出現新生兒窒息,必須及時進行復蘇搶救,搶救的關鍵在于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性,盡快改善患兒的缺氧癥狀,縮短缺氧時間,減少新生兒大腦缺氧時間,就會顯著降低缺血缺氧性腦病的發生率,避免嚴重后遺癥的發生[5]。另外,復蘇治療后還需要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密切注意患兒病情變化,防止復蘇后再次發生窒息現象。
本研究中,30例新生兒窒息患者,經過復蘇搶救和護理后,29例均治愈出院,沒有出現嚴重后遺癥,總而言之,對于新生兒窒息患者,及時、有效的復蘇搶救,復蘇后給予保暖、合理氧療、心理護理、基礎護理等合理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提高搶救成功率,值得臨床推廣。
[1]姜敬.新生兒窒息復蘇后的護理體會.實用全科醫學,2008,6(6):647-648.
[2]薛麗琴.新生兒窒息的護理體會.基層醫學論壇,2011,7(15):653-654.
[3]劉文靜.35例新生兒窒息搶救與臨床護理.中國實用醫藥,2010,13(6):209-210.
[4]夏德艷.新生兒窒息的臨床觀察及護理.中外醫學研究,2010,6(8):142-143.
[5]李媛.新生兒窒息的護理.醫學信息,2009,9(3):1949-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