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麗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閉塞,動脈血液中斷,側支循環不能代償,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引起局部心肌壞死,出現心前區壓榨性疼痛,心肌酶學和心電圖出現相應動態變化為臨床特征的一種內科常見急癥,起病急、變化快,常并發心律失常、心衰、甚至心臟猝死,如早期正確診斷,及時治療,精心護理,可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
本組94例患者中,男61例,女33例,年齡38~78歲,平均58歲,其中高側壁心肌梗死12例,后壁心肌梗死30例,前壁心肌梗死52例,合并嚴重心律失常11例,心源性休克12例,死亡6例。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效果及預后均較滿意。
經糾正休克,充分給氧,解除疼痛,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有效的護理,挽救了患者生命,降低了死亡率。
3.1 嚴密觀察病情 ①持續心電監護,嚴密觀察患者心電圖、神志、血壓、呼吸、心律、尿量、肺部啰音及胸痛情況,備好搶救物品及除顫儀。②鎮靜止痛:急性心肌梗死起病突然,患者感到心前區劇烈的壓榨性疼痛,疼痛范圍廣,程度重,持續時間可達數小時或數天,常發生安靜或睡眠時,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患者煩躁不安、出汗、恐懼或有頻死感,可用嗎啡針3~5 mg稀釋后靜脈注射,5~15 min后可重復使用,給藥前后應測量呼吸、脈搏和血壓,若血壓太低或呼吸頻率小于12次/min時則不可再給嗎啡,因嗎啡易降低動脈壓和抑制呼吸。煩躁者可用地西泮針10 mg肌內注射注射或靜脈注射。
3.2 溶栓療法 心肌梗死發作在6 h內且無溶栓禁忌證時,應立即溶栓治療。在注射溶栓藥物時要保證針頭在血管內以防藥液外漏,同時要注意有無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絕大部分患者經溶栓后,使閉塞心冠狀動脈不同程度地得到疏通,有2例完全再通,復查心電圖恢復正常。
3.3 一般護理 ①休息:為患者創造舒適安靜的環境,急性期嚴禁和謝絕探視。②飲食護理:予以低脂易消化清淡飲食,限制高膽固醇食品如雞蛋、肥肉、動物內臟等,應少食多餐,不宜過飽。急性期宜進流質飲食,隨著病情恢復可改為半流質。③保持大便通暢:患者生活環境、習慣和飲食改變,長期臥床都可使胃腸蠕動緩慢,發生便秘,用力排便會使病情加重,誘發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絞痛、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可以通過調整飲食,服用緩瀉劑,使用開塞露或低壓灌腸等方法,預防和緩解便秘。④心理護理:患者胸部難受會表現焦慮、緊張、恐懼,護士在觀察病情的同時應運用鼓勵性語言,耐心安慰患者,消除其恐懼心理,穩定患者情緒,使其配合治療。⑤氧氣吸入:急性期給予間斷或持續鼻導管吸氧3~6 L/min,指導患者戒煙酒、濃茶,避免攝入過多膽固醇,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學會自我控制,遇事冷靜,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合理運動。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各種原因阻塞冠狀動脈,心肌長時間持續缺血而引起不可逆壞死,是冠心病最嚴重一類型,是心臟猝死的主要原因[2]。如果在發病早期及時處理、正確治療,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可減少并發癥和心肌梗死范圍,是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的關鍵[3]。
[1]中華醫學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醫學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病癥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1-725.
[2]楊紅玲.81例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特點及治療體會.實用醫技雜志,2006,13(3):435.
[3]高潤霖.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29(12):7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