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關節鏡手術治療盤狀半月板損傷39例臨床分析
王林
目的探討關節鏡下盤狀半月板損傷的手術方法、效果。方法對39例行關節鏡診治的盤狀半月板病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結果本組病例隨訪6~21個月,術后癥狀均明顯改善或消失。按照Ikeuchi方法評定療效:優31例,良5例,可3例,優良率為92.3%。結論關節鏡手術治療盤狀半月板損傷,效果滿意。
盤狀半月板;關節鏡;治療
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多數患者主要癥狀為活動時膝關節外側間隙疼痛,多伴有關節彈響。文獻報道外側盤狀半月板的發生率達5.14%[1],多見于青少年。2006~2011年我院關節鏡下治療盤狀半月板損傷39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2006~2011年共收治并獲得隨訪39例病例資料,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齡:11~53歲,平均21歲。39例經關節鏡下診斷為外側盤狀半月板并損傷。臨床表現:明顯外傷史21例,疼痛35例,關節彈響31例,關節交鎖11例,股四頭肌萎縮31例,McMurray征陽性35例。所有患者術前均行膝關節磁共振檢查:提示盤狀半月板損傷。盤狀半月板根據Watanabe的分型:可分為完全型,不完全型和Wisberg韌帶型。本組完全型21例,不完全型18例,未見Wriberg韌帶型。26例行盤狀半月板成形術,10例行半月板次全切除術,3例行半月板完全切除術。
1.2手術方法 麻醉達成后,患者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鋪蓋手術無菌巾。常規取膝關節內外側關節鏡入路。分別置入關節鏡和手術器械,常規檢查關節腔。按照順序依次檢查髕上囊,髕股關節,膝內側間隙,髁間窩,膝外側間隙及膝關節后內、外側間隙。探查盤狀半月板的類型,明確半月板損傷部位,形狀及程度。根據情況采取相應的鏡下治療。行盤狀半月板成形術26例,有10例因損傷部位接近半月板的邊緣行半月板次全切除術,3例因自關節囊緣廣泛撕裂而行盤狀半月板全切除術。術畢行生理鹽水沖洗關節腔,清除半月板碎屑。手術結束前,行膝關節屈伸活動和麥氏試驗檢查,確保彈響體征消失。術后下肢加壓包扎。
術后常規預防感染,術后第2天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1周后開始膝關節屈曲鍛煉,2周后負重鍛煉,術后6個月內避免劇烈活動。
1.3療效評定 根據Ikeuchi 膝關節評分標準[2]評定療效:優,關節運動正常,無彈響,無疼痛;良,關節運動時偶有輕微疼痛,無彈響,活動范圍正常;可,關節活動有輕痛,時有輕彈響聲,活動范圍略受限;差,休息和活動時都有疼痛并伴有彈響,活動受限。
所有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21個月,平均13.2 個月。2例膝關節活動時偶有彈響,均為盤狀半月板成形術者。無患者出現明顯交鎖,麥氏征均陰性。采用Ikeuchi膝關節評分標準:優31例,良5例,可3例,優良率92.3%。
膝關節盤狀半月板又稱盤狀軟骨,是半月板的一種發育異常,據報道中國成人盤狀半月板發生率高達16%以上[3]。盤狀半月板是因自身發育而失去了正常的半月板外形,對脛骨平臺關節面的覆蓋較多,由于其充填并占據脛股關節間隙,容易受到擠壓、扭轉等暴力而導致損傷,從而產生彈響、疼痛以及膝關節交鎖等癥狀。盤狀半月板也可繼發囊腫,軟骨磨損,滑膜充血水腫和纖維化等改變。膝關節盤狀半月板可存在于任何年齡,但多見于青少年。外側盤狀半月板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內側。股四頭肌萎縮是半月板損傷的早期征象,麥氏征陽性及外側間隙壓痛是盤狀半月板重要的臨床體征。核磁共振檢查可以對盤狀半月板的類型和損傷范圍,程度作出較準確的判斷,是確診盤狀半月板及損傷的重要檢查方法。盤狀半月板出現癥狀,代表關節腔內出現病理性運動,潛在破裂風險增大,并且這種病理性運動將導致關節面逐漸退變[4],所以無論盤狀半月板有無損傷,凡引起癥狀者均應手術處理。盤狀半月板按照Watanabe的分型:可分為完全型,不完全型和Wisberg韌帶型。早期盤狀半月板的治療采用開放式手術,但從后期的臨床觀察中發現有很多缺點,如創傷大,容易導致膝內外翻,骨關節炎等[5]。與開放式半月板切除手術相比較,膝關節盤狀半月板的關節鏡下治療方法具有視野好,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的優勢,是治療盤狀半月板損傷首選的手術方法。關節鏡下對盤狀半月板的處理包括半月板全切除,次全切除和半月板成形術。半月板具有重要的生物力學作用,去除或破壞半月板會逐漸導致軟骨退行性變和骨性關節炎的形成。術后長期隨訪發現行半月板全切術,后期骨性關節炎的發生率明顯升高,少數病例出現韌帶松弛[6]。因此術中盡量避免行半月板全切除術。保留一個連續穩定,結構平衡的半月板外側緣,有助于關節穩定和保護關節軟骨。只有對損傷嚴重且范圍較大,邊緣確實無法保留者,行半月板全切除術。在實際手術過程中應根據盤狀半月板的類型,損傷類型和程度決定采取相應手術方法。對Wisberg韌帶型和后角滑膜緣撕裂的完全及不完全型盤狀半月板行全切除術;對于損傷部位靠近滑膜緣或肌裂孔,則選擇次全切除術;對于單純的層裂,范圍較小的放射狀撕裂及有癥狀但無損傷的盤狀半月板則采取半月板成形術。對于成形術中半月板的保留,目前認為半月板邊緣應保留6~8 mm左右,并將游離緣修整成斜坡狀,避免其邊緣凹凸不平,使成形術后半月板表面光滑,具有自然弧度,邊緣穩定,使股骨髁軟骨面與成形后的半月板的匹配,以免發生再次損傷。由于盤狀半月板肥大,其充填并占據脛股關節間隙,手術探查空間狹小,操作困難,在進行外側盤狀半月板修整時,可將膝關節置于“4”字體位,這樣外側關節間隙可充分張開,先把外側盤狀半月板內側部分切除,增大視野,以便進一步操作。手術結束前,用探針探查半月板穩定性,行膝關節屈伸活動和麥氏試驗檢查,確保彈響癥狀消失。術畢沖洗關節腔,清除半月板碎屑。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減緩關節內及關節外肌肉組織的粘連、攣縮,促進運動功能恢復,有利于半月板的塑形。連續被動活動可增加關節軟骨細胞的營養及代謝水平,加速關節軟骨損傷的修復。膝關節鏡在治療盤狀半月板損傷時,可最大限度保存半月板結構和功能,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療效佳,有利于早期功能鍛煉的特點,是治療盤狀半月板損傷理想的手術方法。
[1] 敖英芳.膝關節鏡手術學.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85-88.
[2] Ikeuchi H. Art hroscopic treatment Of discoidlatera lmeniscus Techanique and long-term result.Clin orthop Relat Res,1982,(167):19-28.
[3] 王亦璁.膝關節外科的基礎與臨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22.
[4] 肖建軍,唐建坤,熊向陽.關節鏡下治療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手術35例.南華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37(4):120-122.
[5] 李存孝,李稔生.半月板全切術遠期療效及其影響因素觀察.骨與關節損傷雜志,1997,12(2):83-86.
[6] Hall AJ. Menlseal repmr VS meniscectomy(by K.G.Sommerlath. In Orthop,1999,15(4):350.
463000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骨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