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茅家梁
最近,河北省的貧困縣沽源縣,有一個叫岳樹旺的鎮黨委書記,在沽源縣一酒店辦嫁女喜宴。據中新網報道,此次宴請酒店的能力可接待千人。該書記同時收取成沓禮金。根據相關規定,黨員干部不能大辦紅白喜事。有網友調侃說:“三人成眾,千人赴宴,還不是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的輝煌成果?一走‘群眾路線’,不拾柴火焰也高,想不發財也難。”
在新時期里,還有些地方搞“強行攤派”,稱這種“萬斤重擔眾人挑”的活動也是“走‘群眾路線’”。看起來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實際上是怨聲載道,就是封建色彩極濃的使用組織暴力的政治活動。
魯迅說:“中國有許多事情都只剩下一個空名或者假象,就為了不認真的緣故”(《花邊文學》)。“群眾路線”被挪用到這種地步,活色生香,卻老讓群眾高興不起來。這里邊就有個重新認識的問題。
不管老百姓的痛癢,不是走“群眾路線”。歷史上有個“何易于拉纖”的故事,比“妹妹你坐船頭”少了一些浪漫,卻多了不少“群眾至上”的內容。那年何易于做益昌縣令。刺史崔樸趁著春光明媚,帶了許多賓客,坐著大船,唱歌喝酒,從上游放舟東下,船一直到益昌縣附近。下令要民夫拉纖。何易于就親自把手板插在腰帶里,拉著纖,與幾個民夫一起拉著船,跑上跑下地奔忙。刺史發覺何縣令“錯位”,非常吃驚。何易于說:“現在正是大忙季節,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養蠶喂桑,一點點時間都不能損失。我是您主管下的縣令,現在沒什么事干,可以來承當這個差使。”刺史聽了很羞愧,和幾個賓客跳出船艙,上岸騎馬一起回去了。
何易于放下“父母官”的架子,俯下身子,汗摔八瓣,自己愛民,也不讓“領導”來擾民。“手板”是不容忽視的道具,身份的象征,也可以用來記載所見所聞。不露聲色地“得罪”并教育上司,確實有抵制的勇氣和藝術。他的充滿戲劇效果的“錯位”,很有意義。崔樸有羞愧之心,能迅速改正錯誤,即使心不甘情不愿地打道回府,也是“附驥尾而行益顯”,有點信奉“群眾路線”的基礎了。

有基礎而擺不脫“糾纏”的,也難走“群眾路線”。有老同志從熱帶植物園旅游回來,說當地有一種生命力非常強的榕樹,緊緊抱著挺拔偉岸的油棕。在一二十年內能把油棕纏死。死去的棕樹干依然作為榕樹的一種支撐,死不醒悟。人們把這個現象稱作“美女纏將軍”。
“將軍”假如一開始就不依不傍,擺脫“糾纏”,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領導干部對馬列主義,恭謹卻不親密,其他的誘惑肯定不約而至,鬧到后來根本不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貪污腐化,中箭落馬。老百姓說起袈裟就怪和尚,黨與政府的威信受到嚴重的損害。這是非常可怕的現實。
只走“領導路線”的,也難走“群眾路線”。這兩條“路線”都想走順當的干部不少,然而真正既吃了“熊掌”,又嘗了“魚”腥的寥若晨星。譬如云南省三年連旱,不少地方居民的飲水都十分困難,而作為干旱縣之一的“彝良”居然用自來水來沖洗大街,幾乎是每周一次,每次長達四五個小時,就為了一個會議“迎接領導”。滴滴見真情,越是在困難的時候急赤白臉地表示,越能顯示對上級的尊重。但是老百姓憋不住要罵娘,媒體一透露,上級的臉上總要飄得好些唾沫星,真還不如一門心思把做“走‘群眾路線’”的功夫練扎實了。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這個號召恰如龜裂的旱田逢數年不遇的甘霖,及時準確、酣暢淋漓。
如果真的要走“群眾路線”,還是先得重溫毛澤東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諄諄告誡,牢記符合唯物史觀的原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黨員干部如果抓住了“牛鼻子”,就肯定能“走”得踏踏實實,比何易于出色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