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赫,劉耀宗
(西南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31)
鐵水聯運是指貨物由鐵路運到沿海海港直接由船舶運出,或是貨物由船舶運輸到達沿海海港之后由鐵路運出,只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就可完成整個運輸過程的一種運輸方式。而運輸單據又是傳遞作業信息的主要載體,是辦理貨物交付和貨款支付的一種依據,在整個聯運流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目前鐵、水企業單據自成體系,沒有形成通用單據,在交接過程中還需要重復辦理,造成作業的復雜性和信息傳遞的漏洞,降低了單證處理速度,增加了作業壁壘和成本。因此,研究集裝箱鐵水聯運的運輸單據,簡化不必要的重復環節,節約制單及審單時間,提高運輸效率很有必要。
一般來說,集裝箱鐵水聯運的單據流轉主要涉及4個主體,第1個為鐵路,主要負責鐵路運輸等環節;第2個為集裝箱碼頭,主要負責鐵路與港口、海運與港口的交接等環節;第3個為報關報檢部門,主要負責辦理進出口貨物通關手續;第4個為船公司或其代理,主要負責海運等環節。全程中既有用于傳遞各個參與主體間或主體內部作業信息的內部單證,又有用于劃分各參與主體的責任利益,并據此相互交接標的物的外部單證。根據此分類方法,將鐵水聯運中涉及到的主要單據分類為外部單證和內部單證。
1)外部單證。外部單證主要有鐵路運單、貨票、設備交接單、裝箱單、場站收據、報檢單、報關單、收貨單以及海運提單等。
2)內部單證。內部單證包括各參與主體內部各個部門間信息的傳遞記錄,涉及單證多而廣,除外部單證外都是內部單證,主要有鐵路箱出站單、貨車裝載清單、交接記錄、船圖及積載圖等。
2.1 全程涉及單據多 鐵水聯運全程涉及單據繁多,既有描述載運工具、貨物、集裝箱狀況及其動態方面的單證,也有涉及口岸監管以及有關代理協議、運輸合同、運輸費用等方面的單證。僅港口中船舶理貨業務一個小環節就涉及單據25種以上,包括外輪理貨單證:委托書、計數單、現場記錄、日報單、待時記錄、貨物溢短單、貨物殘損單、貨物分艙單、分港卸貨單、貨物積載圖、理貨證明書、理貨結果匯總證明、集裝箱理箱單、集裝箱溢短/殘損單、裝/拆箱理貨單、集裝箱貨物溢短/殘損單、集裝箱驗封/施封記錄、集裝箱積載圖、認賠通知單和付款單、載駁船裝/卸駁船清單、貨物丈量單、復查單、更正單、分標志單、查詢單等。
目前雖有適用于鐵水聯運的多式聯運單據,但多式聯運單據僅限于貨主與代理承運人之間,僅方便了客戶,實際是多式聯運人轉變為“托運人”,代理貨主辦理聯運中所需的各種手續,港口與港口間、港口與鐵路站場間、站場與站場間貨物相關信息仍通過大量的紙面票據進行傳輸,繁雜的單證制作及審查消耗大量的時間,信息不能準確迅速地傳遞,貨物難以實現高效準確的無縫銜接運輸。不僅如此,多式聯運經營人的介入,增加了鐵水聯運的實際運費,削弱了鐵水聯運在運輸市場的競爭力。
2.2 單據信息重復填制 鐵路、港口、海運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機構和制度,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難以發揮鐵水聯運的整體優勢。聯運過程中涉及的主體部門多、單證多,但是各個部門所涉及單證內容重復性比較高,比如鐵路運單、訂艙托運單、場站收據、海運提單、報關報檢單有近90%的內容是一致的,其主要內容基本為收發貨人的基本信息、集裝箱的基本信息以及各運輸主體的運輸信息等。目前這些內容都不共享,如果將其匯總合成可簡化流程,提高單據信息處理效率和正確性。
雖然目前有些港口已經開展了電子口岸業務,加快了信息的傳遞速度,但由于電子單證立法性及普及性等問題尚未解決,托運人不僅需要填制紙面單證,還要通過電子口岸填寫相關信息,增加了托運人的負擔。而且各個部門所涉及單證內容重復率又比較高,只因遞交的部門不同需重復填寫。例如收發貨人的姓名、地址、聯系方式,以及貨物的品類品名、重量,集裝箱的箱型箱號等基本信息,發貨人需要向各個運輸主體重復填制提交,造成部分信息托運人需反復填寫。
2.3 信息共享程度低 現代集裝箱運輸離不開信息技術。集裝箱運輸涉及面廣、環節多,運輸過程中有大量的信息、數據、單證需要快速處理和傳遞。
我國集裝箱聯運信息系統開發應用剛剛起步,雖然鐵路、港口、船公司、船代、貨主、貨代、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均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統,但各系統之間相關業務并未搭建起信息共享平臺,無法為客戶提供一個窗口、一票結算、一路暢通的一站式便捷服務和實時信息查詢的需求。下一程序部門及相關部門和客戶對預告信息、當前信息、狀態信息不能有較全面地掌握,也不能根據掌握信息提供反饋信息,致使各部門均不能根據信息和反饋信息做出及時合理的處置或作業建議。
貨物的時效性及追蹤問題涉及到下一步工作的計劃編制及安排,例如船公司在向港方做出預確報信息的同時,也將載貨清單提供給海關及檢驗檢疫部門,碼頭堆場將卸船堆場計劃(貨物堆放時間及地點)告知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那么海關和檢驗檢疫口岸監管部門就可事先做出是否需要檢查以及何時何地進行查檢的計劃,并可將此計劃及時通知收貨人或其代理,這樣就可大大縮短通關通檢的時間,對鐵路運輸的安排也可更及時地決定。
因為電子運單在準確性、快捷性和保密性等許多方面具有紙面單證無可比擬的優勢,所以鐵水聯運中的信息主要依靠電子單據在信息平臺上進行傳遞。但電子單證的立法問題,以及計算機病毒感染單證信息丟失篡改等諸方面的問題,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還不可能完全取消紙面單證。
根據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及國內各港口開展鐵水聯運的情況,鐵水聯運單證系統按照以電子單證的形式流轉聯運內部單證的信息,外部單證的信息內容采用可以作為權責利證明文件的紙面全程運單的模式設計。
3.1 設計紙面全程聯運運單 紙面全程聯運運單所載信息需涵蓋鐵水聯運各個環節的主要信息,力求簡單明了又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制作方法參考國際多式聯運單據、聯運提單、承運貨物收據、國際鐵路聯運運單的形式,分析聯運全程所需運單份數,并按照外部單證各信息出現次數排列其重要度,進而篩選出鐵水聯運運單內容,綜合分析后補充聯運所缺信息,排版制作出聯運運單。
聯運提單的運轉涉及到多個部門,且各部門的規章制度各不相同,因此聯運提單投入使用前,建議各程的承運人共同制定一套統一的聯合運輸規程,包括貨物品類劃分、各參與方的責任權利義務、對貨物的賠付、運費的收取辦法等內容。
3.2 構建鐵水聯運信息平臺 構建鐵水聯運信息平臺首先要建立一個核心信息數據庫,關于貨物的所有信息都記錄在這個數據庫中;港口、海關、海事、邊檢、場站、鐵路、托運人、船公司等各聯運參與方為這個數據庫的終端;托運人將貨物的信息輸入到核心信息數據庫中,各聯運參與方根據自己需求讀取貨物信息。其次,通過電子數據交換等信息技術手段,各聯運參與方之間可進行信息傳輸,進行內部單證信息以及航班、班列、汽運、貨流、單證、箱號等數據交換和共享,及時準確地傳輸貨物在鐵水聯運過程中的涉及的單證、業務信息,這樣可大大簡化運輸過程中的票據處理,并降低數據的重復錄入,保證不同運輸方式業務層面上的無縫銜接,提高業務效率和服務質量,降低成本。
3.3 預想業務實現流程 首先,托運人登錄聯運信息平臺,輸入貨物信息并提交至核心數據庫,系統自動給該批貨物附加唯一的編碼后,篩選相關信息制作聯運運單。與此同時,系統將貨物信息傳送至聯運貨物第一接收方,貨物第一接收方與托運人通過該平臺商榷裝貨的方式、時間及地點,貨物第一接收方據此做好運輸計劃,并在信息平臺上增添相關信息遞交數據庫。然后,托運人打印紙面聯運運單,并簽字蓋章,在規定的時間內與貨物一起遞交至貨物第1 接收方。貨物第一接收方審核無誤后,簽字蓋章表示簽收,作為責任權利的交接點,并在信息平臺上增添相關信息遞交數據庫后,按照貨物流轉程序通知下一貨物接收方貨物到達時間及地點,以便下一參與方提前制定貨物的運輸及存放計劃,通知各部門做好準備工作,貨物一旦到達,及時迅速完成工作,并按上述程序安排貨物繼續運輸直至送至收貨人,完成全程聯運。
采用紙面全程聯運運單與電子運單相結合的鐵水聯運單據體系,既解決了現階段單據模式的缺點,又避免全采用電子單據的立法問題。紙面全程聯運運單只是做的權、責、利區分的證明文件,而聯運過程中的信息采用電子單據信息傳遞的形式進行傳輸。紙面全程聯運運單與電子單據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組成鐵水聯運單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