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睿
在赴美培訓學習期間,對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方面進行了主題考察,了解了洛杉磯市市政建設和城市管理現狀,和當地管理人員、居民進行了深入交流,學習體會美國大都市的城市建設管理先進經驗。筆者認為美國大都市城市管理的成功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洛杉磯位于美國西岸海濱,作為美國的第二大城市,既有全世界知名的文化和教育產業,也是美國石油化工、航空航天、電子科技發達的最大基地,可謂產業行業繁多,城市管理難度巨大。但是,洛杉磯城市風光秀麗,環境秩序井然,綠化景觀優美,讓人們感覺非常舒適,這得益于洛杉磯擁有非常完善的城管法律體系,公眾能夠自覺地參與到城市環境維護工作中。總結其城市管理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特點:
美國首先在國家層面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各類法律體系,同時,各個州又依據國家法律,結合自身特點,進一步制定了更為詳細、更易操作的法律細則。城管法律體系的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制定時充分考慮實際情況,明確了執法主體、執法流程,并對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和義務進行了規定。為避免法律不適應現實需要,在制定法律法規之初,政府就通過報紙、網絡等形式,公開征求公眾意見,并積極采納合理的建議和意見。二是執法者執法規范。美國設立了非常詳盡的執法流程,明確了執法主體的職責和工作流程,并且非常注重對執法者的管理和培訓,確保執法人員熟知法律條款,在執法過程中能夠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執行。三是法律法規宣傳到位。政府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形式,廣泛宣傳各類法律法規,及時公布和居民息息相關的城市規劃、建設方案等信息,引導人們積極參加城市的建設管理。
美國政府的機構簡單,公務人員少,政府的權力也相對較小。對于城市建設和管理工作,美國政府更多的是和市場合作,吸引企業和社會團體參與。政府的精力主要用于制定法律法規和政策,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并監督、規范和協調企業的行為。政府和市場合作的方式主要有政府出資招標企業管理、政府協調企業出資管理等。
美國城市管理最顯著的特點是公眾參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廣泛參與。參與城市管理的相關利益者眾多,既包括政府和各類社會團體等機構,也包括社會志愿者、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等個人。參與的范圍也很廣,包括路燈、各種管線、綠化等市政設施的管理,也包括流動攤販等市容秩序的管理。二是全程參與。民眾對于一項城市管理的事務是全程參與,從發現問題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再到措施的實施及實施后效果的評判,民眾都全程參與。參與的關鍵是對決策實施效果進行評判,總結成功經驗,指導日后工作。三是參與方式多。美國常用的公眾參與方式是通過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及網絡等新媒體公開征集意見,通過投票的形式進行決策,同時,也將聽證會、辯論會等傳統方式進行進一步優化,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各項事務。
鹽田區地處深圳東部海濱,依山傍海,自然環境得天獨厚,近年來在城市環境建設管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獲得華南首個“國家生態區”稱號,2012年度,在全市市容環境考核中連續四個季度綜合排名第一,實現“鵬城市容環衛杯”競賽“九連冠”。2013年年初,鹽田又定下了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的目標。如何借鑒洛杉磯在城市建設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進一步提高鹽田城區建設和管理水準,建設國際一流的城區環境,筆者淺談幾點建議:
把城市管理的“關口前移”,在思想上要著手解決普遍存在的“輕規劃、重建設、輕管理”現象,進一步提高規劃對建設、管理指導重要性的認識。美國的城市建筑在外觀、色彩、高度等方面和諧統一,城市綠化簡潔明朗,道路兩旁公共綠化和居民庭院內的綠化修剪整齊,生機勃勃,園林景觀整潔美觀,充分說明美國在城市建設方面是有規劃的,而且能夠嚴格按照規劃指導城市建設和管理工作。目前,國內城市規劃存在隨著行政首長變化而變化的現象,往往一任市長一個決策,導致城市建設缺乏連續性,城市風貌難以持續。對比兩個國家的做法,要想使一個城市的環境能夠按照固定風格持續提升,必須充分重視規劃在園林綠化等市政設施建設管理方面的指導作用。另外,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還應該充分尊重社會各個群體的利益,比如城市規劃建設方案要公開征集公眾意見,并積極采納合理建議,城市建設要堅持抓好質量管控,確保建設效果便民、利民。通過引導市民參與城市規劃等具體事務,激發市民積極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的熱情,推進社會的總體進步和市民文明素質的提升,為“精細化”的城市管理打下環境基礎,創造人文氛圍。
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必須建立起科學的城管法律法規體系。城管法律法規體系應該從國家到地方,通過制定全國統一的法典和適應各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加上市一級制定的一般性規范文件,形成一套完整的城管法律法規體系。城市管理必須“有法可依”,保證城市管理工作又快又好地發展。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的變化,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完善,適應新的形勢。對于深圳而言,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應該是比較完善的,從城市道路維護、環衛保潔、綠化管理到市容秩序管理,都有相應的規范文件,用于指導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但是,相關法律條款也有與現狀不相適應或相互矛盾的情況,需要進一步消除盲區,緩解不同法規之間的抵觸和矛盾。
要把傳統的以政府為單一主體的城市管理轉到政府主導、社會、企業、公眾多元主體參與的現代城市管理上來。通過建立各主體間的合作、協商、伙伴關系,促進各方利益的協調,實現城市管理的長效化。一是在城市管理理念上,引進美國公眾參與的理論與方法,深化與發展“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的思想。二是從較易入手且與市民密切相關的領域入手,例如在規劃建設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廣泛引入公眾參與,在環境治理上注重發揮公眾的參與等。三是政府要創造條件,引入市場機制,委托企業和社會團體負責城市管理日常工作。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出資,市場化運作方式,公開招標由專業公司負責城市管理的日常工作,比如城市路燈、道路、綠化維護和道路保潔。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培育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中介組織,把一部分政府職能進行轉移。比如對專業公司維護質量的考核與評價,可以委托授權給社區、義工組織等機構和團體負責。四是政府要明確城市相關利益者的概念。對于一項城市管理事務而言,相關利益者既包括政府,也包括轄區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如何讓大家全部參與到城市管理中來,政府需要積極培育各類社會團體和組織,讓這些團體和組織成為社區自治的有機體,采取聽證、旁聽議政、征求建議等方式,廣開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言路,擴展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渠道,積極采納各種合理的建議和意見,通過廣集民意,吸納民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五是要逐步做到讓公眾全過程參與城市管理,即城市管理“讓人民知、讓人民定、讓人民管、讓人民評”。不僅讓各界知曉政府計劃實施的城市建設和管理事項,而且讓各界參與決策。比如公園建設和改造方案,就可以充分征求居民意見,并落實到改造方案中。還可以定期邀請市民參與城市執法過程,讓居民充分感受到執法的難處,從而理解城市管理工作的不易。最后,參與監督和評價??茖W決策貴在落實,決策落實貴在監督和實際效果。六是通過立法或有關部門的建章立制,保障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基本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