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琦
(大慶師范學院圖書館,黑龍江 大慶 163712)
高校學術期刊主要由學校自行主辦,它客觀反映科學研究成果、教學狀況等,是我國實行學術交流的主要途徑。在我國,高校學術期刊已經擁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并且與社會、經濟、文化等密切相關。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學術期刊無論是辦刊水平、辦刊規模還是編輯模式、社會影響力等,都面臨全新機遇和挑戰,在不斷探索與前進中取得了諸多成績[1]。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只有客觀分析、處理影響期刊工作的各種因素,才能更好地推動高校學術期刊全面、協調、持續地發展。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科研成果評價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所提高,同時高校師生也對學術期刊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包括紙質學術期刊、期刊數據庫等,都引起了高校的充分重視,隨著學生期刊評價工作的開展與完善,圖書館期刊工作的受關注程度越來越高。高校為了更好地實現戰略發展目標,滿足師生日益增長的學術資源利用需求,逐漸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推動圖書館期刊資源建設,為讀者提供高品質服務,確保學校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2]。
隨著學術期刊評價工作漸受重視,期刊工作也從過去單一的紙質借閱形式向更高層次轉變,如期刊咨詢、定題、導讀、跟蹤等多元化服務,這對圖書館員的知識服務水平、信息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為不同學科專業提供服務的同時,也促進了圖書館期刊服務水平及服務質量的穩步提升。
學術論文是體現高??蒲袠I績的最好標志,當前,各個高校已經在科研目標、科研任務、職稱評定等方面提高了其評價標準,包括刊載學術論文的評價標準也有所提升。因此,隨著學術期刊評價標準、數量、類型的確定,進一步明確了圖書館的學術期刊采購目標、數據庫建設目標等[3]。圖書館應結合高校發展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學科結構、學術期刊種類等,將經費合理地應用于各種學術期刊、非學術期刊或者期刊數據庫領域,匯集特色資源與核心資源,實現館藏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高校學術期刊評價的背景下,不同高校都制定了采購期刊的影響指標,因此一些期刊不再列入采購范圍內。如非正式刊物、學術期刊增刊、專輯、特刊、論文集等,都不在認可范圍內;一些沒能符合評定等級的刊物,也不會受到重視。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期刊采購工作受到了“評價”的影響,使過去自主采購的資源建設模式發生了一定變化,期刊工作陷入了“功利化”[4]。
個別高校學術期刊評價工作由于出現好高騖遠傾向,因此造成館藏期刊的畸形布局,對于一些所謂的“不達標”刊物來說,即使質量較好也難以受到重視;而一些高校剛剛升級為本科院校,便急于訂購核心期刊或SCI、SSCI等檢索源期刊[5]。另外,當前一些國內檢索性或文摘類刊物的評價功能也受到了國外各種期刊數據庫的影響,這些因素不利于館藏優勢地位的奠定;而一些期刊數據庫既具有檢索功能又具有評價效果,則被優先選擇訂購;因此,個別高校不再訂購已經由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等收錄的刊物,以數據庫功能代替紙質文獻,以起到控制經費的作用。由于《中國教育報》(理論版)、《光明日報》等刊物的職稱評定資格已經取消,報紙學術文章不再受到認可,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利用報紙的頻率大幅度降低。在這一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館藏期刊開始向學術期刊數據庫、學術期刊以及高端學術期刊等方向傾斜,而原本受到師生歡迎的消遣性、娛樂性、知識性學術刊物、報紙逐漸處于次要地位[6]。
在“評價”的指揮棒下,高校期刊訂閱活動日益頻繁,對連續性收藏工作已產生影響。從個別地區實際情況看,各種《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刊物已經退出了職稱考評的范疇,原本圖書館持續訂閱的刊物也面臨停訂局面,破壞了高校圖書館固有的個性化、特色化館藏體系,給紙質期刊文獻研究工作帶來極大不便。
學術期刊評價工作以靜態評價形式為主,而論文影響力更傾向于動態評價模式。當前,學術發表體制存在著諸多問題或缺陷,在投稿方法、審稿制度等方面都有所體現,審稿制度難以落實到位;甚至一些論文根本沒有進入正規的審稿程序即直接刊用,對審稿工作產生極大影響。因此,應制定完善的審稿制度并嚴格執行,增強主編的責任意識,避免發表大量的“學術垃圾”稿件。有關期刊論文轉摘或引文等產生的學術影響力,可通過某種方法或手段達到目標[7]。
當前,個別期刊通過編造參考文獻、惡意引用等方法提高期刊的影響力。因此,對高校學術期刊實行評價,除了考慮發表有影響力的文章以外,更要注重打破學術泡沫,既要關注反饋結果的數量,更要關注反饋結果的效率。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學術期刊評價工作主要由上級主管部門提出明確的評價技術方案,由期刊社進行申報,經主辦單位簽署意見之后,再組織實行評價,并由專家委員會開展具體的評價工作。這種方法雖然可以發揮專家的作用,但由于評審組的人員數量有限,可能出現專家主觀意識過強現象,不利于體現評價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因此,為改善這種現象,應進一步擴大評審專家組的人員范圍,同時引入匿名評審模式。在專家組實行集中評審工作之前,組織盡量多的同行專家,實行匿名的通訊評審,廣泛征求專家組意見,將評分結果、排序情況等作為專家組評審的重要參考依據。近年來,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等,已經在選擇核心期刊、統計期刊源等方面采用該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聘請專業范圍內的專家實行“盲評”,宏觀評價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水平,奠定在“分類原則”基礎上,根據學術期刊的類型,有針對性地選擇刊物涉及的學科、專業等,由專家參與評審,以客觀評價學術論文的水平,從根本上提升學術期刊的質量水平[8]。
對于高校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來說,人的主體作用非常重要。既要考慮技術條件的制約作用,也要考慮人為情感因素;再加上個別學術期刊的指標具有“有的放矢”特征,出現“人情關”傾向,難以發揮定量指標的作用。為了更好地保障學術期刊評價的公平性、公正性、合理性,應引入更多專家加入到評審隊伍中,而期刊評審小組的專家應主要來自以下幾個領域:其一,學科領域專家,他們是創造期刊文獻的人員,也是直接使用期刊文獻的人員,主要包括各個學科領域的帶頭人、教授等;其二,期刊雜志社的編輯工作者,來自專業的出版界或者期刊學會,他們主要負責期刊文獻的生產與發行工作,具有一定發言權;其三,高校圖書館的館員,他們主要負責傳播期刊文獻,提供期刊文獻服務。評審專家應遵守評審規則,對學科內的期刊進行細致審查、增補,只有引導專家充分掌握定量數據及相應參數,才能更好地推動期刊評價工作朝著合理化、客觀化方向發展。
我國學術期刊的任務主要集中于以下兩方面:其一,注重學術成果。選取具有科學價值的學術論文,發揮積極作用。其二,注重人才培養。通過學術論文的質量、水平等,及時發現、挖掘具有潛力的專業人才。因此,結合學術期刊評價的實際,應遵循以下標準:一方面,判斷其組織優質學術論文、刊發有價值學術論文的數量;另一方面,判斷通過期刊評價培養了多少學術人才。通過高水平、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推動優秀學術人才的成長與發展,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但以當前期刊評價的標準來看,大多只考慮到學術成果的多少、學術成果水平等,沒能真正發揮挖掘人才、培養人才的作用,這顯然與期刊評價的最終目標不相符。應客觀地意識到,以我國當前學術界的實際情況看,一些經典的、重大的發明創造或學術成果等來自年輕的“小人物”,還有一些專家的學術成果也是在年輕時期完成,因此可以說,發表年輕學者的論文,也可促進刊物學術水準的提升。通過進一步發現優秀學者、培養青年人才,可為專業學術隊伍輸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不斷提高學術期刊的整體水平。因此,在今后的學術期刊評價工作中,必須加強對年輕學者論文的重視程度,并將其納入到評價指標中,設置具體的指標與權重方法。3.5 通過指標評價期刊質量與作用
學術期刊的質量與作用是重要的評價標準之一,而期刊利用效率、影響力的分析也是評價期刊質量與作用的有效方法。例如,通過統計“基金論文比”這一評價指標,能更好地發揮學術影響力。同時,通過期刊被引用的指標評價,也可充分體現期刊的使用效率以及讀者重視程度,可作為評價期刊質量水平的主要依據和標準。在當前信息化時代,期刊通過電子出版、網絡出版等形式呈現出來,已成為今后發布學術信息、傳播學術信息的必然趨勢。
[1] 吳贛英.學術期刊對科研成果評價的理性反思[J].出版發行研究,2010(8).
[2] 陳燕,朱凡.網絡環境下學術期刊評價的主客體關系思考[J].情報雜志,2011(5).
[3]田林.從我國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看提高社科學術期刊質量的途徑[J].出版發行研究,2011(12).
[4] 邱均平,等.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的特色、做法與結果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5] 石瑞珍,等.高校學報宏觀評價的現狀及改進建議[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6] 黃顯堂.學術期刊評價的類型及其利益相關群體[J].情報資料工作,2009(2).
[7] 張祖堯,許惠兒,薛榮.提高高校學報學術競爭力對策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2).
[8] 丁海德,顧海明,楊素慧.核心期刊與高校學術論文評價方法的調查分析[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