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
深圳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及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中國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是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跡,這跟深圳的探索有相當大的關系.理論來自于實踐,如果想做好一個經濟學家,應該先了解深圳在過去30多年的時間里怎樣從一個小漁村創造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跡,以總結經驗,提升為理論,那樣的理論才會對其他地方的實踐以及我們未來的發展有參考借鑒的價值。本文主要講的是我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形勢、狀況、挑戰的一些研究心得,在此基礎之上來談一談我作為一個研究經濟發展的學者如何看待深圳未來發展的機遇會在什么地方。
改革開放這33年,中國經濟平均每年9.8%的增長,這在人類經濟史上是不曾有過的,這么高的速度,這么長的時間,還加上這么大的一個國家是不曾有過的。但是在這33年的時間里中國崩潰論不絕于耳、此起彼伏。為什么我們經濟發展這么快,持續時間這么長,中國崩潰論會不絕于耳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改革開放并不是按照西方主流理論的標準政策建議來做的,西方主流的轉型理論是華盛頓共識新自由主義,認為應該把計劃經濟時代所有的扭曲一次性的都取消掉,用休克療法的方式推行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一步到位地建立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標準的理論。在80年代、90年代的時候,當時有一種說法:計劃經濟不如市場經濟,最糟糕的經濟是像中國那樣雙軌制的經濟,政府一方面保持控制,二方面放開市場,他們當時認為這是最糟糕的制度。幸好我們沒有按照主流理論所講的休克療法,如果我們真那樣推行的話,就會像蘇聯東歐那樣面臨經濟的崩潰、停滯、危機不斷。我們走的是雙軌制,必然很多扭曲還在,從主流理論來看,既然有扭曲,效率就非常低,就不可持續,這是國際上中國崩潰論會那么盛行的原因。最近這兩三年中國崩潰論又突然間調門高起來,為什么?中國過去有那么多扭曲,但因為維持了高增長,所謂的一美遮百丑,固然有很多扭曲、失誤、低效率,但高經濟增長率把這些問題都遮蓋了。而從2011年第一季度開始,經濟增長的速度不斷下滑,他們就認為經濟增長慢了,原來的問題就會全部都暴露出來,所以他們認為中國的崩潰是不可避免的。在國外這個論點是非常盛行的。
怎么來看這個問題呢?這里需要了解從2011年以后經濟增長節節下滑的原因為何,到底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還是一個周期性的問題?如果是結構性的,這個問題就比較棘手,中國崩潰的論斷可能實現的概率就會比較高,但如果是周期性的,也就代表我們的增長還是有相當大的潛力、相當大的可能,那就用反周期的方式來讓經濟維持比較高的增長,在維持比較高的增長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逐一解決,慢慢解決。
當前的經濟從2011年第一季度開始的增速放緩,原因是什么?維持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一個是出口,一個是投資,一個是消費。任何經濟的增長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包括深圳作為一個地區經濟,它的經濟增長必然來自于這三個可能的來源。如果從這三方面來看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從2011年以后,我們的經濟增長率是節節下滑。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雖然有20國集團的聯合干預,避免了最糟的狀況,但是作為我們主要出口市場的發達國家,實際上結構調整、結構改革還沒到位,他們的失業率維持在相當高的水平,而且歐債危機此起彼伏不斷地發生,整個歐洲經濟在2012年的時候是二次探底,第二次又出現負增長,在那種狀況之下,他們的進口需求也就是我們的出口當然就減少。美國經濟也是一樣,美國經濟去年面臨所謂財政懸崖的問題,美國的整個經濟、消費、投資需求疲軟。兩個主要出口市場都面臨這種下滑的壓力,所以在2012年的時候,我們的出口增長率只達到7.6%,而改革開放以來,從1979年到2011年,平均每年的出口增長率是17%,突然間減少了近10個百分點,從17%減到7.6%,也就是說你三駕馬車當中過去都是非常快速的開,現在有一駕馬車突然慢了。
第二是投資,投資在我國一直都很重要,在2008年以后,那一輪四萬億的積極財政政策從2009年年初開始,幾年時間大部分項目都建成快收尾了,在這種狀況之下如果沒有新的項目,投資的增長率必然下滑,所以三駕馬車中第二輛又跑慢了。
我國只有消費還增長比較快。我們的消費增長其實在過去這30多年的時間都不慢,國外常常講我們消費比重低,消費比重低不過就是投資比重高,投資增長更快,如果從1979年到2012年,我國的居民消費增長平均每年達到7.9%,2008-2012年間則大9.2%當然投資增長得更快,所以比重上消費是下降的,但從增長率來講,我們消費增長一直很快。所以三架馬車當中只有一架跑得還是正常速度。在這種狀況之下,整個經濟增長速度當然會下滑。因此周期性的特征明顯。
既然是周期性的問題怎么來解決呢?前面我談到在未來外需會相對比較疲軟,大概很難像過去每年10%、20%那樣的增長,當然并不是說它不會增長,而是它會相對慢,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能不能維持得比較高?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水平上翻一番,國內生產總值要在2010年的水平上翻一番。從2013年到2020年還有7年的時間,要翻一番尤其是人均收入要翻一番,我們在未來七年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必須達到7.5%,能不能達到7.5%?有沒有這樣一個增長的可能性?這就是我們必須探討的。如果外需那邊靠不了,那當然必須靠內需,內需主要有兩塊,一塊是消費需求,一塊是投資需求,在消費需求跟投資需求到底應該靠哪一塊?最近報上有很多討論,國外也有很多人指手畫腳,認為中國過去是靠外需,現在要靠國內的消費需求,對這個我持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應該更強調內需是沒錯的,但是中國的經濟增長不能以消費需求作為主要的拉動力,而且不僅是中國的經濟增長不能以消費需求作為主要的拉動力,任何國家的經濟增長都不能夠以消費需求作為主要的拉動力,哪個國家想用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那是自己給自己找危機,因為有前車之鑒,美國的問題、歐洲的問題都是因為消費拉動造成的。為什么說不能以消費拉動?并不是消費不重要,消費是經濟增長的目的,消費也應該是經濟增長的結果。但是消費不能作為經濟持續增長的驅動力,因為今年消費了,如果生產力水平不提高,明年靠什么?明年就開始靠借債了,開始的時候債務狀況可能好,人家把錢借給你,你借多了以后總要有還債的一天,等到還債那一天,那就是危機爆發的那一天。
我認為,拉動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永遠必須靠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主要靠的是技術創新、靠的是產業升級,技術創新讓同一個產業部門里的勞動生產力提高了,收入當然就會增加,產業升級讓資源從附加價值比較低的產業部門重新配置到附加價值比較高的產業部門去,那這樣的話收入水平也就能夠提高了。但是這樣的活動都必須以投資為載體,靠消費,技術是不會創新的,靠消費,產業是不會升級的。只有靠投資,技術才能夠創新,產業才能夠升級。如果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了,勞動生產力水平提高了,收入水平就能提高,在提高的收入當中,有一部分可以用去支撐消費,消費也可以增長,另外一部分還可以留下來作為投資,生產力水平可以繼續提高,生產力水平提高了以后,又可以支持消費的增長,繼續支持投資的增長和生產力的增長。所以要把目的跟手段分清楚,消費可以作為目的,如果發展不是為了增加消費,那我們當然不要發展。但是要發展手段還是必須靠投資,如果說投資這么重要就有兩個問題要回答,有沒有錢可以投?要有米才可以下鍋。有沒有投資回報高的領域?這是必須要進一步分析的。
我覺得在中國進行投資錢不是問題,政府有錢,老百姓也有錢,國內的資金不管從政府的角度或者是從企業的角度都是有的。從外匯,我們是全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所以這不是問題。問題是有沒有好的投資領域呢。如果說政府要投資,那政府大概不能投資產業,政府主要投資基礎設施,很多人就懷疑中國1998年和2008年的那兩輪的積極財政政策主要投資了基礎設施,這些年基礎設施已經改善了很多。比如我們的高速公路,1998年開始積極財政政策的時候,全國只有4700多公里高速公路,我們的國土面積跟美國差不多一樣大,美國是95000公里,所以我們少得可憐。但是經過這兩輪的積極財政政策后,我們的高速公路去年已經達到了96000公里,我們還有9500多公里的高速鐵路。那這是不是代表中國在基礎設施上已經沒有投資的空間了?也不是。因為這兩輪的積極財政政策投資的基礎設施主要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像廣九鐵路還有城際高鐵。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是嚴重不足的,不管是地鐵、地下管網、污水處理這些都是嚴重不足的,還有環境治理,這些投資實際上都具有很高的投資回報率,它的回報率不僅僅是經濟的回報率,也有社會的回報率。所以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可以選擇的投資回報率很高的領域還很多。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實際上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的空間還是相當多的。即使現有的產業都過剩了,也并不代表我們沒有投資的機會,這是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最大的不同,這是判斷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前景跟發達國家的發展前景最大的不同。如果我們能夠把政府的資金、老百姓的資金、外匯儲備做比較好的投資的話,我相信在未來五年十年或是更長的時間維持8%的增長速度的潛力是存在的。
大部分人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前景非常悲觀。對這個問題,我覺得歷史經驗給我們一點啟發,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去了解經濟增長的本質,什么叫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的泉源是什么?其實經濟的高速增長是近200多年來才出現的現象。18世紀中葉出現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以后,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帶來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因為有不斷的新的技術創新,勞動生產力水平提高了,有不斷的新的技術創新,新的產業不斷涌現,資源不斷配置到更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實際上這是現代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
我最近出了兩本書,一本叫《新結構經濟學》,一本叫《繁榮的求索》,這兩本書主要就是探討現代經濟增長真正的本質,實際上真正的本質是技術的不斷創新,產業的不斷升級,只有這樣勞動生產力的水平以及收入水平才能夠不斷提高。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作為經濟增長的載體,不管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是一樣的。但是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有一個很大的不同,發達國家任何往前一步都必須靠自己的研究跟發明,而研究、發明的投資非常大,風險非常高,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平均回報率是低的,這就導致雖然大部分的新的技術都是在發達國家發明的,但是發達國家從19世紀中葉到現在,平均的增長速度3%。但是發展中國家呢?創新的含義是下一期生產所用的技術比現在好的就是創新,因此我們可以拿來主義,可以引進,可以消化吸收,可以購買。那樣的成本比在最前沿的研發低很多,風險也小很多。所以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懂得去利用這種優勢,它經濟增長的速度可以比發達國家高二、三倍。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有十三個經濟體懂得利用這個后發優勢取得7%或更高的增長,維持25年或更長時間的增長。實際上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成了那十三個經濟體當中的一個,就說明了我們過去這三十年為什么能高速增長最重要的原因。但現在我們已經30多年了,到底還能維持多快的增長?其實問題不在于后發優勢我們已經用了三十多年,在于我們的后發優勢還有多大,也不在于我們的人均收入即將1萬美元,因為德國人均收入1萬美元是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1萬美元是1971年,它那時候跟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很小,因為那時候發達國家美國人均收入也不足1萬5,現在美國是5萬美元,5萬美元的技術水平當然比1萬5的技術水平要高多了,前沿已經往外移了。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的收入水平所代表的發展階段、技術水平、產業水平跟發達國家的差距是多大。2008年我們的人均收入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是美國的21%,相當于日本在1951年,相當于新加坡在1967年,相當于臺灣在1975年,相當于韓國在1977年。而日本、韓國也就是戰后那十三個經濟體之一,懂得利用跟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的后發優勢,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
日本從1951年開始維持20年平均每年9.2%的增長,新加坡從1967年開始維持20年年均8.6%的增長,臺灣1975年開始到1995年20年平均每年8.3%的增長,韓國從1977年到1997年20年平均每年7.6%的增長。這些東亞經濟體發展的方式跟我們改革開放以后發展的方式是共同的,他們利用跟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實現了8%到9%之間的增長,所以我相信我們如果懂得利用這個后發優勢,應該還有20年8%增長的潛力,而這個潛力當然要挖掘出來,必須靠投資,必須靠有效的投資,這里也需要我們不斷深化改革,不斷發揮政府應該發揮的作用,如果能這樣的話,我相信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應該能實現,到2049年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也應該能實現。2010年人均收入全國的平均4400美元,翻一番是8800美元,但是人民幣一定會升值,所以我想可能到2020年的時候,我們的人均收入應該可以達到1.2萬美元。為什么要提出1.2萬這個數字呢?因為按照現在聯合國跟世界銀行的統計,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1.2萬美元就算高收入國家,也就是到2020年,如果我們把這個潛力挖掘出來,而且,只要政策對頭,不是靠消費拉動,如果我們是靠消費拉動到2020年一定會發生金融危機,那當然就不可能實現,而且生產力水平沒那么高,根本支撐不了這樣的收入水平。如果我們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而且投資搞對,到2020年人均收入1.2萬美元,我想并不是過高的估計。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到現在只有2個經濟體,從低收入進入到中等收入再進入到高收入,一個是韓國,一個是臺灣,如果到2020年我國人均收入達到1.2萬美元,我們會成為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第三個經濟體,從低收入進入到中等收入,然后再從中等收入進入到高等收入,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績。
如果上述目標實現了對深圳又是什么含義呢?我查了一下數據,深圳去年的人均收入是2萬美元,全國是6000美元,所以深圳是領跑全國的,如果到2020年,全國1.2萬美元,深圳的人均收入應該是多少?我想這是深圳的領導必須考慮的問題,深圳在過去的30幾年領跑全國,從一個小漁村變成2萬美元人均收入的水平,總不能跑到全國后面,跟全國齊頭并進吧?如果跟全國齊頭并進深圳到2020年的人均收入應該是4萬美元,深圳就必須想到人均收入4萬美元的時候,深圳是什么樣的產業才能夠讓深圳勞動生產力水平能高到使人均收入能達到4萬美元,產業結構應該怎么樣調整,應該怎么發展。因為我沒有到深圳來仔細調查過,我很難講具體的產業,但是我想可以講一下其他國家的經驗。
經濟發展就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資源不斷從附加價值比較低的產業往附加價值比較高的產業轉移,這當然是深圳必然要走的道路?,F有的產業怎么樣處理呢?一個是升級,一個是轉移。
現有產業進行升級包含兩個內涵:一是質量的升級,生產同樣的產品,質量越來越高,價格越來越高,這是一部分。一個是我保留在這個產業,但是我走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我利用現在在這個產業里積聚起來的全世界的網絡,做大做強銷售渠道,另外把研發、設計做大做強,同時把附加價值比較低的加工區段轉移到工資水平比較低的不管是國內或者是海外,這是一種方法。我也知道深圳一直在這樣做,這樣做附加價值就高了,在這塊土地上單位土地所能創造的產值就高了,單個勞動力所能創造的產值就高了,而且把資源也釋放出來,可以從事一些更高附加價值的產業。
第二個是轉型,轉型基本上就是去發展現在沒有的、新的產業。轉型大概有兩個,一種是有些產業現在已經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存在,收入水平比如你現在是2萬美元,他們是4萬美元,我工資水平比他還低,那我就創造條件讓他的產業轉到我這個地方來生產,我的生產力水平不就可以達到跟他一樣的水平。也就是把現有的產業吸引過來,創造條件把它吸引過來。其次,我前面講按照聯合國的統計,均收入1.2萬就是高收入了,所以深圳現在已經是高收入經濟體,高收入經濟體代表有一些產業實際上已經在世界的最前沿或是接近世界最前沿。在這種狀況之下,如果想留在這個產業,就必須在那個產業里去創造新技術創造新產品。另外,世界上新的技術不斷在涌現,新的產品也不斷在涌現,對任何國家都是新的。要進入到完全新的產業或是產品或是技術必須靠研發,研發必須要人要錢,而且要承得起可能的失敗。深圳作為一個2萬美元的人均收入的經濟體,它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強,可以去嘗試那方面的努力。
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上,一方面是必須有好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也必須有政府積極的因勢利導,有些新的產業要出現,單單靠市場自發很難克服一些外部性和協調的問題,政府應該想方設法按照每個行業的特性去發揮因勢利導的作用。
最后是人才,一定要有人才,經濟發展的過程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載體是投資,誰來做投資,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升級?還是人,所以深圳的人均收入要從2萬美元變成4萬美元,關鍵在于能不能創造條件,讓人愿意來這個地方,讓人愿意留在這個地方,來了這個地方留在這個地方能不能創造環境,讓他的聰明才智能夠變成產業,如果能這樣的話,我相信深圳還可以領跑全國,而且深圳在領跑全國的時候可能不是說全國是六千美元,你現在是兩萬美元,全國是1.2萬美元,你是4萬美元,也可能是全國是6000美元,你是2萬美元,到全國是1.2萬美元的時候,你就變成6萬美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