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勇斌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針對轄區部分小區管理制度不完善、基礎設施欠缺、治安案件高發、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按照區委區政府“基層基礎年”的具體部署,以夯實基層基礎、創新社會管理為主要抓手,以和平社區和安小區等居民小區為試點,下大力氣創新社會管理模式,探索實施小區“多元共治”新途徑,取得了初步成效,為品質福永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層基礎。
社區作為社會的組成細胞,是城市社會管理的基礎,而社區又是由若干小區組成,社區的有效治理有賴于各小區的和諧管理。福永街道共有社區(居委)13個,居民小區120多個,出租屋37萬多間套。截至2012年底,常住人口88.82萬,其中戶籍人口1.98萬,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比例是1:45。外來人口密集,利益分化和訴求多元,社會建設難點多,小區管理服務覆蓋不全、服務壓力大,因管理不善帶來的矛盾日益彰顯。和平社區和安小區就是較為典型的例子。和安小區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住宅樓119棟(每棟7層,第一層為商鋪),建房人122人,總建筑面積139566平方米,現有住房5355套間,居民約13300多人。2012年6月,和安小區因不滿社區物管公司統一收取物業管理費,開始由建房人組織臨時“聯絡小組”實施自我管理。但由于小區自治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規范,造成了“別人管不滿意,自己管又管不好”的尷尬局面,小區居民極不滿意。主要表現在:一是小區85%的建房人為外省及省內市外人,僅有2%為社區原居民,風俗習慣不一樣,統一管理難度大;二是小區商鋪、住宅樓混雜,綠化率低,噪音大,亂擺賣、亂占道、亂張貼、亂拉掛、亂停放等現象嚴重;三是“聯絡小組”向每戶建房人收取了200元組建費和1000元啟動資金,且每月水費收取標準不一,十分混亂;四是小區文體活動設施欠缺,租住人員文化素質不高,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空虛,安全隱患突出,治安案件頻發。2012年底,深圳市市容環境綜合考核民間調查抽查到和安小區,小區居民再次對物業管理表達了極度不滿,和安小區公眾滿意度位列原關外25個街道最后。小區居民希望政府出面解決小區管理難題,為群眾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
和安小區這樣的亂局,在福永并非個例,街道辦清醒地認識到,在利益多元化和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化的格局面前,傳統的小區管理方式已不足以解決現存問題,亟需創新管理模式,加強合作共治和復合治理,同時提出在懷德、鳳凰、和平等社區進行小區多元共治責任區建設試點,探索建立“黨委領導、政府推動、群團參與、居民自治、社會互動”的多元共治新途徑。
多元共治,是指在社會管理和小區治理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等各種組織以及居民等多個主體的優勢,使他們形成合力,共同管理社會和小區的各項公共事務。為使多元共治試點更具代表性,更富有活力,福永街道選取了三個不同類型小區:一是面積較大,圍合條件和物業條件較好的鳳凰社區嶺下東區;二是面積中等,條件中等的懷德社區咸田一區;三是面積較小、情況復雜、物業條件較差的和平社區和安小區。針對每個小區特點,分別制定《小區多元共治責任區建設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試點工作的具體措施及目標要求,將街道相關職能部門、社區納入小區多元共治責任體系。同時,落實工作經費,成立督查組,做到每周通報一次推進情況,每月做好檢查考核。
街道領導親自接訪,做好群眾工作。群眾的訴求是我們工作的源頭。街道黨工委高度重視“村改居”小區居民的信訪訴求,主要領導親自接訪,多次深入小區實地調研,與住戶交朋友,在居民家中拉家常,直接了解居民訴求,解答群眾政策疑惑,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針對和安小區的突出問題,街道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還先后召開矛盾訴求協調會、座談會,邀請社區老黨員及小區建房人、租戶、經營戶代表參加,具體研究小區矛盾調處解決方案,做細做實群眾工作。
組織調查組實地調研,認真分析梳理居民訴求。針對“村改居”小區存在的突出問題,街道成立由信訪辦牽頭,城建科、物管辦和社區掛點部門參與的聯合調查組,以解剖“麻雀”的形式,深入和安小區展開全面調查,詳細了解實情,聽取小區居民意見和建議,認真分析梳理矛盾與問題,提出解決思路與方案。舉辦由小區居民、建房人代表等參加的培訓班,邀請區住宅局物管專家宣講物管政策和知識,并通過走訪住戶,將物管政策、知識送進居民家里。
立足群眾需求探索創新,精心設計工作機制和內容。“緊盯居民訴求,緊貼居民生活,緊跟居民服務”,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原則。街道主要領導在傾聽了解、調研協調小區居民訴求的過程中,不是僅局限于謀求具體訴求問題的解決,而是注意把握共性訴求,深刻剖析產生問題的根源,從機制入手杜絕此類問題再次發生,創造性地提出了在小區實施“多元共治”新模式。街道對小區多元共治機制進行了精心設計,明確了多元共治試點工作的具體措施及目標要求,在硬件建設、自治行為規范、治安管理、人文關懷、文化建設等方面統一標準。
夯實基層基礎,堅持黨組織在小區管理中的主導作用。街道黨工委始終處于領導核心地位,每個試點小區都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或黨工委委員擔任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街道掛點部門黨支部與社區黨支部共同主導推進試點工作,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黨員干部經常利用周末時間到小區開展衛生保潔、政策咨詢等工作,并在小區中心擺攤設點,宣傳安全文明常識,登記流動黨員信息,引導流動黨員參加片區黨組織活動。街道黨工委積極探索推進在異地人口較集中的區域,以地籍為紐帶,建立“同鄉村”類型黨組織,納入社區黨委管理,通過“黨員帶群眾、老鄉管老鄉”的模式,正面引導長期居住在小區的外地人員增強家園意識,融入小區生活。街道掛點部門黨支部、社區黨支部、轄區“兩新”組織黨組織還與小區特困家庭組成“多對一”分類分層次結對關系,開展生活關心、就醫救助、就學幫助、就業指導、心理關懷等多種幫扶活動。
管理與服務并重,強化政府在小區管理中的推動作用。在試點小區成立鄰里共治服務中心,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導向,優化整合各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資源,推動政府公共服務向小區延伸。在每個共治服務中心開設出租屋管理、物業管理、社工服務、法律服務、心理咨詢、矛盾糾紛調解等服務項目,街道相關職能部門定期到小區開展法律宣傳、政策宣講、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做到工作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移,人、財、物向小區傾斜,小區管理呈現出“職能聚合、精細服務、多方聯動”的特點。
加強人文關懷,發揮群團組織樞紐作用。大力弘揚“陽光、辛勤、感恩”的文明風尚,以實施“春雨行動”為契機,充分發揮街道群團組織橋梁紐帶作用,加強對小區居民的人文關懷。街道總工會通過約談居民代表,聯合出租屋綜管所對小區居民務工情況進行摸底排查,建立小區居民務工信息庫,并通過與小區居民服務比較集中的企業聯動,聯系企業指定一名聯絡員,建立員工工作地點與生活地點“兩地支持、互助、聯動,資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建立員工居住地與所在企業聯系溝通機制,打通居民所在小區與工作地點兩者之間的管理通道。團工委在小區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公益服務、義工招募等活動。婦聯組織社區巾幗志愿者在小區開展便民服務,開展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保護和家庭教育宣傳活動。
發揚基層民主,落實居民在小區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居民是小區服務管理的對象,更是小區服務管理的主體,增強居民自治意識,發動居民積極有序參與社區各項事務,是試點工作的重中之重。搭建居民參與社會服務管理的平臺,經過小區業主、經營戶、租戶等群體民主推選和商議,成立以各類型代表為主體的小區自律互助管理委員會。引導居民共同商議制訂《小區居民自律互助公約》,健全參政議事的各項制度,并定期召開業主大會或居民代表大會,激發居民參與熱情。鼓勵小區組建出租屋綜管員、樓管員等行業協會組織,成立曲藝、健身等協會組織,不斷提升由“業緣”、“趣緣”等建立起來的草根社會組織參與社區自治的能力。通過發動小區居民、業主、樓管員等以及社會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最大限度激發小區活力。
基層治理中極易出現條塊分割嚴重、本位主義、互相推諉、整體效率低下等弊端,造成“領導批來批去、部門推來推去、問題轉來轉去、群眾跑來跑去”的現象,它與為居民提供無縫隙而非分離的服務是相悖的。
推進小區物業規范管理。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樹立居民物業管理消費意識,支持小區物業公司開展管理服務和物管費收繳工作。深入推進物業管理進小區工作,用好、用足區里新出臺的社區物業管理差別補貼紅利,把物業管理作為社區集體經濟轉型發展和推進城市化的重要抓手。引導小區物業公司探索“一站式”物業管理模式,拓展物業管理職能。同時,創新培訓方式,推廣樣板小區管理經驗,邀請市住宅協會派出物管專家為社區物業管理培養實用人才。加強專業力量,通過聘請物業顧問或經理,培訓或指導管理水平較弱的小區物業公司管理人員有效處理日常事務,提高物業管理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
加強小區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小區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規劃,將小區清掃保潔、基礎設施管養等納入市政管理。針對和安小區綠化率低、無休閑娛樂區等現象,街道投入建設資金新增綠化面積120多平方米,并添置一批環衛設施,平整一塊面積達300平方米的空地供居民休閑娛樂。同時,通過對小區下水道清理、停車場安全隱患和盆栽亂擺放整治等措施進一步改善小區環境。
強化小區治安管理。分別將試點小區列入安全文明小區或圍合式小區鞏固項目,進一步完善圍墻、監控等設施,出入口門崗值守,實行24小時不間斷人員執勤。和安小區新安裝視頻門禁系統103套,電子監控探頭16個,并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警示語句制作成三種不同顏色的警示牌(每棟出租屋一套)立于小區醒目位置,提升了小區治安防范功能和居民的安全、法制意識。同時,加強出租屋信息管理,及時排查重點人員,通報各類安全隱患,并組織由綜管員、樓管員組成的混編義務巡邏隊,對小區開展立體交叉巡邏。目前,各試點小區治安形勢持續好轉。
推動小區特色文化建設。試點小區以物業公司為平臺,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和安小區定期組織“鄰里節”、“送電影進小區”活動,拉近了居民之間的關系。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助于增進鄰里和睦,加強業主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當前,各試點小區正在結合本小區實際,大力構建特色型、多功能型小區品牌文化。
福永街道實施小區多元共治建設試點,有效擴展了基層治理的參與主體和工作內容,建立并完善了“多元共治”新格局,不僅為推動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居民共同參與的社區服務多元共治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對改善干群關系、共建和諧社會也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多元共治”試點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經過“多元共治”,小區面貌得到了較大改善,居住環境得到美化,小區內環境整潔衛生,小公園、健身場所一應俱全,文娛活動廣泛開展。小區加強了安保和消防措施,治安環境也明顯好轉,實施“多元共治”以來,今年3至5月份,和安小區刑事和治安案件同比分別下降了55.6%和16.7%;咸田一區小區共接報治安警情7宗,同比下降57.1%。以前和安小區居民連0.2元/平方米的管理費都不愿意繳交,現在0.6元/平方米的管理費都主動全額繳交,試點小區物業收費規范,管理有序,得到了小區居民的理解、支持。
通過倡導“共商、共治、共享”的參與意識和“陽光、辛勤、感恩”的良好社會風尚,小區初步形成了“遵紀守法、尊老愛幼、文明禮貌、鄰里和睦”的良好風氣。小區居民自律互助委員會及協會積極發揮與居民的溝通平臺作用,主動將各類矛盾問題控制、化解在萌芽狀態,居民的心聲需求、黨和政府的關愛關懷,都可以通過自律互助委員會、協會來傳達、溝通、落實,形成了大事小事、難事瑣事不出小區的和諧局面,促進了社區的和諧穩定。
街道主要領導帶隊定期在小區鄰里共治中心接待居民群眾,解決具體問題。職能部門派駐人員參與小區多元共治責任區建設,協調處理鄰里糾紛矛盾。通過虛心傾聽群眾訴求,實地了解群眾需求,切實解決群眾問題。街道干部作風較有效地實現了三個轉變:領導方法實現由行政命令向教育引導轉變,更加注重用民主協商的辦法解決群眾的問題;工作重心由群眾上訪向干部下訪轉變,更加注重主動為群眾解決問題;工作方法由“堵”向“疏”轉變,更加注重搞好綜合服務。
福永街道“多元共治”試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街道共有120多個居民小區,各小區情況千差萬別,管理服務問題多、解決問題難度大。為此,需進一步加大試點范圍,全面推進實施小區“多元共治”。“多元共治”離不開社會組織的積極參與。應積極培育互助類、公益類、服務類社區社會組織,加快推動社會組織能力提升,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鼓勵自主開發服務項目,推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小區治理。提升居民自治積極性。小區“多元共治”試點工作中,政府主導的痕跡還較濃,必須大力調動居民參與共治的積極性,真正落實其自治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