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東方,王資博
(1.重慶社會科學院,重慶 400020;2.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715)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偉大征程,就是一部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的輝煌發展史。立足中國共產黨發展史及黨領導人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當代實踐,中國共產黨在代表、贏得、依靠青年中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舉措。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全黨都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廣大青年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1]。總結90多年來的主要經驗,對于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進一步代表、贏得、依靠青年,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努力實現“中國夢”意義重大。
中國共產黨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產物,在教育、鍛煉和提升青年方面發揮巨大作用;青年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生力軍,對中國共產黨有認可、擁護和壯大的作用。兩者結合于“民主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由此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民主革命時期,人民革命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青年運動是人民革命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青年運動同人民革命運動相比,人民革命運動是整體、全局,而青年運動是部分、局部。中國青年的命運因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而發生根本改變。黨的一大提出的綱領和奮斗目標代表著廣大青年群眾的根本利益。黨所信仰的馬克思主義成為許多青年觀察和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使越來越多的青年找到了奮斗的方向;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依靠包括青年群眾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勝利完成恢復國民經濟的艱巨任務,包括青年人大代表在內的全國人大代表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社會主義改造在大力向前推進。黨的八大后,中國共產黨開始把工作重心轉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這些探索為黨領導包括青年群眾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1978年,真理標準討論為黨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歷史性轉折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伴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腳步,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為青年干事創業擺正方向。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十三大較系統地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十六大把黨的性質由“一個先鋒隊”表述為“兩個先鋒隊”,同時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十七大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的指導思想,這些先進思想理論武裝了廣大青年。當代中國青年運動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
綜上所述,青年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青年運動也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階級運動而出現,它總是依附于一定的階級。這就需要有一個成熟的、富有政治遠見的、能夠代表青年利益的以及能夠體現青年運動的崇高奮斗目標的先進政黨來組織領導。中國共產黨與最廣大青年在理想目標奮斗上具有同向性,在利益價值取向上具有契合性,在先鋒先行作用上具有一致性,并始終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整個歷史之中。青年在認知中國共產黨代表性及參與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事業的過程中,會因不同的條件、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方式而不同程度地調整自己的角色,從而支持和擁護中國共產黨。
民主革命時期,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讓很多青年深受鼓舞。1921年,整頓和重建青年團工作,使青年運動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在大革命時期,黨帶領青年先進分子積極投身于北伐戰爭和工農運動。毛澤東等贏得了一批農民青年支持農民運動,周恩來等影響了黃埔軍校一批青年軍人。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進青年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在創建井岡山根據地的過程中,毛澤東深刻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增強了青年紅軍的信心。在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革命青年積極參與敵后抗戰和淪陷區斗爭。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放手發動包括青年群眾在內的廣大群眾,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隨著“土改”熱潮掀起,大批農村青年紛紛投入火紅的革命洪流中。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極大地激發了全國青年的愛國主義熱忱。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中,黨創造了一系列適合中國特點的過渡形式,卓有成效地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贏得了廣大青年的支持。在社會主義建設洪流中形成和涌現了青年生產突擊隊、青年節約隊、青年監督崗、農村青年生產隊、青年志愿墾荒隊等。共產主義戰士雷鋒的精神激勵了幾代人,在億萬人民向雷鋒學習的熱潮中,青年以自己特有的熱情,掀起了大規模的“學雷鋒、見行動”活動,在活動中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對當時的青年健康成長產生了重要影響,并且,這種影響一直延續至今。這一時期,科技工作取得比較突出的成果,國防科技戰線的青年工作者功勛卓著。黨的組織部門選拔了一批優秀青年知識分子干部到基層掛職鍛煉,其中大部分成為中堅力量。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廣大知識青年迎來“春天”。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青年若不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所參與的青年運動就不可能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撥亂反正全面展開,得到了廣大青年的擁護。青年運動最根本的特點就是和青年的利益緊密相連。農村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雙包”責任制的推廣,城市經濟特區的設立,都受到了青年的歡迎。1980年,《關于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印發,引導青少年健康向上。黨的十二大以后,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青年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通過后,越來越多的青年參與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潮流中。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發展高技術的“八六三計劃”,青年科學家積極投身我國的科技事業。到1990年底,全國絕大多數地區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向小康社會過渡,廣大青年熱情高漲。在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靠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從青年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發展黨員,當今中國8000多萬中共黨員中35歲以下年輕人有近四分之一,呈現出黨的事業對青年一代強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綜上所述,革命成功離不開青年的革命熱情和“正能量”的充分釋放,社會的發展不能沒有青年的熱情支持,任何社會的前進都離不開青年的進步和青年人對社會的關心。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青年在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青年運動對青年進行生動、深刻的教育、鍛煉、改造和提升,使青年認識到了所處的社會、時代、國情,明白了自己的社會責任和擔負的歷史使命。
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青年運動首先是一部分先進的知識青年率先覺醒順應歷史時代潮流,為爭取和維護青年和社會的整體利益而形成發展的運動。革命的青年知識分子、青年工人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參加實際斗爭,逐步鍛煉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1921年7月,13位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青年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黨的三大提出從多方面吸收“真有階級覺悟的革命分子”,以求擴大黨的組織。在抗日戰爭時期,黨廣泛發動、組織和武裝以青年農民為主力的各階層青年群眾抗擊日本侵略者。黨在抗戰中發展成有120多萬黨員的大黨。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昆明學生的“一二·一”愛國民主運動席卷了整個國民黨統治區,為解放戰爭時期“第二戰場”的開辟起了重要作用。1947年,“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五·二0”青年運動推動了“整個人民運動的高漲”,展開了“極其廣泛的全民族的統一戰線”。到1948年秋,大批青年加入人民軍隊或擔負戰爭勤務。董存瑞、劉胡蘭等成為青年英雄人物。青年運動對于促進人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加速反動統治的滅亡起了積極的作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成為在全國范圍執政的黨,擔負起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和鞏固新政權、發展生產等的重任。建國初期,青年在各自的戰線上忘我勞動、勤奮學習,跨越貧困和愚昧的鴻溝,在保家衛國、改造舊社會、建設新中國等各項重大活動中發揮突擊隊作用。如黃繼光、王崇倫、王進喜、雷鋒、袁隆平,等等;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作為青年運動的主體的青年,他們以自身的意識和文化水準作用于社會。1979年10月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座談會,提出了“使黨的組織工作、干部工作促進并確保四個現代化的實現”的要求,會議之后,領導班子年輕化的工作逐步展開。1987年,黨的十三大又進一步提出了推進中央領導層的年輕化和知識化,選拔了大批優秀年輕干部,增強了黨和國家各級領導層的活力,使黨始終走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前列。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強調,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當代青年的運動,首先應是對他們自身素質強化與提高的運動,其后才是發揮他們的能力去為社會作貢獻。廣大青年茁壯成長、發奮成才、銳意進取,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頑強拼搏,譜寫出一首首感人至深的青春凱歌。“青年文明號”、“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連年頒授。實踐充分表明,廣大青年確實是我國社會最積極、最活躍、最有生氣的一支力量,確實是值得信賴、堪當重任、大有希望的[2]。
總結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代表、贏得、依靠青年的歷史過程,其基本經驗有以下三條:
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明確宣布自己是工人階級的先鋒組織,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保持先進性是順應社會發展和時代變化的根本要求,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望的反映,是中國共產黨代表青年的關鍵。
總結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黨之所以能夠成為帶領人民團結奮斗的堅強領導核心,最根本的是通過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而造就的;是通過廣大黨員以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和自我犧牲精神,不斷為人民利益英勇奮斗而造就的。中國共產黨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也當然是最廣大青年群體根本利益的代表。
中國共產黨代表了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和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們開創美好未來的正確方向和制度保障,而中國共產黨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則是我們的行動指南。中國共產黨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事業勝利的堅強領導核心,“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中國青年,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人民緊密結合,為祖國奉獻青春,才能大有作為”,這是一個“必然結論”,也是當代中國青年發展進步“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3]。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引領,廣大青年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奮勇前進。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十分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人和全國各族人民前赴后繼、頑強奮斗。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攻堅克難,不斷奪取革命、建設、改革的重大勝利。我國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取得這樣的輝煌業績,靠的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正確指引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而這些輝煌業績也贏得了廣大青年的擁護。
中國共產黨注意從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的戰略高度,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加強對廣大青年的培養愛護,從而贏得了青年的最大支持和參與。一是尊重青年也就贏得了青年的尊重,這種尊重包括了尊重青年的需要、尊重青年的權益、尊重青年的人格、尊重不同青年群體的差異和不同青年個體的個性。二是理解青年也就贏得了青年的理解,這種理解包括理解青年心理、青年言行、青年處境,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青年。三是關心青年也就贏得了青年的關心,這種關心包括關心青年的成長成才、生存發展。四是培養青年也就贏得了合格接班人。五是善用青年也就贏得了更多力量和更大價值。
中國共產黨是堅持改革創新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改革開放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全民族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同時,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這正是中國共產黨贏得青年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法寶。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方位發生了變化,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執政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執政黨轉變。黨要鞏固自己的執政基礎,只有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緊緊依靠包括青年群眾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來推進黨和國家的事業。當代青年富有創造的熱情,擁有最新的知識,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青年成為骨干力量,做好青年群眾的工作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黨的事業長盛不衰息息相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牢牢把握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這一根本要求,認真研究和解決黨的青年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創新青年工作思路,破解青年工作難題,努力把廣大青年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
中華民族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艱辛探索找到了社會主義、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才真正改變了蒙受屈辱的歷史,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4]。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目標,也是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和當代青年運動的主題。中國共產黨要緊緊依靠廣大青年,將青年個人的奮斗發展與全黨全國、全體人民、全民族的奮斗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充分尊重青年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青年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一步一個腳印地共繪宏圖、實現夢想。
中國共產黨只有依靠青年,才能保證黨的事業薪火相傳、后繼有人。胡錦濤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我們的民族就是這樣的民族,我們的黨就是這樣的黨。”[5]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繼續奮斗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斗幾十年,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當代青年要肩負起歷史的責任,在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讓青春煥發出絢麗的光彩。
回顧和總結中國共產黨代表、贏得、依靠青年的歷史過程和基本經驗,帶給我們有以下四點重要啟示:
先進思想理論是促進社會進步、引領人的發展的號角。中國共產黨是先進文化的代表,要贏得青年,就必須用先進文化特別是先進思想理論引領青年成長。必須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青年頭腦,堅定青年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必須堅持不懈地用科學的理論和正確的思想引導青年,跨越成長的思想誤區,增強前進的精神力量,提升活力和創造力。
社會實踐是青年成才的必由之路。面對經濟社會轉型加速、社會思想深刻變化、青年思想更加活躍的情況,必須通過火熱的社會實踐有針對性地錘煉青年成才。要千方百計為廣大青年成才創造條件、提供舞臺,通過社會實踐發現青年人才,大力培養青年人才。引導青年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幫助他們在社會實踐中經受磨煉、增長見識、砥礪品質、強化本領,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梁之材。引導廣大青年特別是青年學生、青年工人、青年農民、青年干部、青年黨員自覺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火熱實踐中去,積極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崗位去,在社會的大熔爐中錘煉成才。
要看到青年的優點,也要客觀地看待青年身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點,加以嚴格要求。既要針對青年群體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素質教育、強化法治德治,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又要針對青年的特點和青年成長成才的規律,引導和幫助青年學會做人、學會學習等。
既不能“捧殺”青年,也不能“棒殺”青年,要對青年寄予希望。毛澤東強調希望寄托在“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的青年身上。鄧小平認為:“青年一代的成長,正是我們事業必定要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江澤民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胡錦濤殷切希望廣大青年努力成為“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頑強的新一代,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新一代,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新一代”。習近平勉勵青年志存高遠,知行合一,努力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持以精神動力激勵青年為民服務,就是為了促進青年思想言行中的積極因素的發展,克服其中的消極因素的影響,激發青年為民服務的動機、鼓勵青年為民服務的行為、形成青年為民服務的動力。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高揚愛國奉獻的旗幟,培育感恩人民的精神,感召和凝聚一代又一代青年為祖國和人民忘我奉獻、傾情服務。唯此,廣大青年才能激發出經久不息的服務熱情,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在服務社會和服務人民中履行社會責任和踐行高尚品德。
由于青年處于成長和發展的初級階段,更需要物質利益支持和保障。“全黨都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傾聽青年心聲,鼓勵青年成長,支持青年創業。”[1]黨委和政府要根據各個時期的狀況,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及時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盡力為青年身心健康、自立自強、事業發展、生活幸福提供良好環境和條件。黨組織、團組織和有關青年社會組織,要關心青年疾苦,為廣大青年學習、生活、就業、創業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讓他們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組織的關愛。全社會要切實關愛農村貧困青年、進城務工青年、社區閑散青年和失足青年、孤殘青年等,為他們提供物質扶助,實現各自的人生價值。
要放手使用青年人才,識其之長,用其所長,使青年各顯其能、競展才華。必須尊重青年,使青年勇于參與競爭,努力追求上進,發揮主體作用;必須理解青年,不斷增強青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進其健康成長、茁壯成長;必須相信青年,使廣大青年煥發出極大的創造熱情;必須依靠青年,充分照顧青年特點、發揮青年優勢。在發揮現實作用中,青年必將意識更加自主,追求更加多樣,個性更加鮮明,視野更加開闊,姿態更加積極,成為黨離不開的助手、骨干。
當代中國青年是值得信賴的一代。無論是在民主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抑或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一代又一代先進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彪炳史冊的壯麗篇章,獲得了實現理想和施展抱負的廣闊舞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中國共產黨面向未來的偉大事業,也是黨傳承給當代青年的光榮使命。“偉大的時代召喚著青年,輝煌的事業期待著青年。黨和人民堅信,我國各族青年一定會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創造更加壯美的青春業績。”[2]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2]胡錦濤.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05-05.
[3]江澤民.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2-05-16.
[4]習近平總書記深情闡述“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2-11-30.
[5]胡錦濤.在共青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祝詞[N].人民日報,1998-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