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澤元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 學報編輯部,貴州 貴陽 550028)
發揮文化的作用,實際上是要實現文化價值作用。文化價值作用,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就是要推動發展和解放人。在國內,文化價值作用表現為滿足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也就是要建設文化強國,建成小康社會;在國際上,文化價值作用表現為提升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的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影響力,保障國家安全,推動世界和平發展。這是十八大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1]30這是對文化高度的哲理概括。一般文化是指人類在生產生活實踐中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物質成果和積累的經驗總知識。文化一般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類,二者既有區別又是統一的,統一在人的社會生活之中,總稱為社會文化或人類文化。各國的社會文化又稱為民族文化,各個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發展的根本基礎。文化一般都是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總是對現有文化的揚棄和繼承、發展和完善,所以是民族的血脈。精神文化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標志。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肉體和精神與自然界的統一體,自然界是人的無機體,是人的一部分。人的本質就是共同體,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文化是人類本質發展需要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文化生活,人類才從動物中區別出來,人民才能生活幸福美好,所以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歷史上,不能給人類社會進步帶來發展的都是落后文化,早晚是要被歷史淘汰的;只有先進文化能夠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因為先進文化具有以下特征:時代性、傳承性、開放性、包容性;表現出科學性、健康性、人民性的統一。換句話說,先進文化是具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特征,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能代表著文化未來發展方向。所以,具有凝聚力和引導力的功能。
判斷先進文化的核心標準,就是科學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先進文化首先要有科學性,必須具有規律性,才能證明它是科學的,封建迷信文化,就不能稱為科學的文化;其次,科學必須為人類社會服務,才有價值。否則毫無意義,甚至是反動的,如生化武器之類,只會危害人類的生命,所以先進性必須具備科學性與人民性統一。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須以先進文化來引領發展。它的先進性,表現出面向現代化的文化是科學的、具有人民性的文化,是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否則就不是現代化的文化,就要被人類社會的發展所淘汰。正因為它是科學的文化,具有規律性和具有人民性,是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所以才能符合人民的愿望要求,才能面向世界,才是全世界人民共同需要的文化,才能成為一種有影響力的世界文化;面向未來的文化是有著時代性、開放性和前瞻性的文化,是人類追求創新發展所需要的文化,所以才具有引導力;民族的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時代性,獨具民族特色,更與本土實際適合,所以更具有凝聚力。先進的文化總是與時俱進的、是有利于人類、自然與社會統一發展的,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先進文化的價值作用不但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還對人類的精神意志起著積極的導向作用。所以,越是先進的文化,就越具有科學性、人民性,就越貼近人的本質,越符合人的精神意志,越能滿足人的精神需要,越為人類所用,越成為人類發展的精神動力,越是大眾化的文化。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大眾的文化來自于大眾,文化發展為了人民,又歸之于大眾,由人民共享。總之,先進文化的核心在于它的科學性和人民性的統一,這正是先進文化的先進性所在。文化的科學性和人民性越強,就越有先進性,功能性就越強大,就越能凝聚共識被大眾接受,越能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也就發揮了引領風尚的作用。
用文化來教育人民,必須有一個核心理論指導思想。這個核心理論思想,必須是給人民帶來利益和幸福的,否則教育不了人民。因此,這個核心理論思想體系必須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有助于人類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人民大眾才可能認可和接受,讓人民信服和支持的,也才能達到教育人民的目的。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正是這樣一種理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服務人民為根本宗旨,保障人民文化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它的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看,就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看就是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個人層面看就是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以理論層面為主導,統領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層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共產黨堅持的就是這個文化價值觀,這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因此,它具有凝聚力、引導力和戰斗力,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思想保障。
當前,中國正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各種思想觀念激烈碰撞,社會價值、思想更加多變。一些人世界觀、價值觀扭曲,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至上、以權謀私、理想信念淡漠等等。所以,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和主導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塑造人,這就要求須做到四個統一,即:“一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的統一,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統一,先進性與差異性的統一,社會塑造與個人自我塑造的統一。因為人們的價值觀是根據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來認同價值觀的,如果這四者不統一,那么,人們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就會拒絕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終的落腳點是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發展與個人發展是互為前提、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要不是每一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2]不重視每個人的全面發展,一切人的全面發展也就無從實現,發揮社會主義價值核心體系教育人民也就成了空話。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做到“四個統一”,才能在社會實踐中實現個人自己的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利于堅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建立道德規范,有利提高國民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引領群眾,就能夠充分發揮文化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教育人民的巨大作用。
一個社會是否和諧,國家是否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道德素質的全面提高就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方略,要在全國開展普法教育,只有大家都學法、懂法、用法,反腐倡廉,才能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會才能健康良性運轉。另一方面,德治能彌補法治的不足,以德治國才能興天下。一個國家要發展,離開了道德建設,假丑惡就會充斥社會,社會秩序就會大亂。當前社會道德領域還存在不少問題,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敗壞社會風氣,損害正常的社會秩序。針對這些問題和現象,十八大報告從各個層面提出了明確的、具體的道德教育要求,要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理想信念教育、號召大家養成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化的良好社會風尚。
道德文明體現著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只有政治文明,才能體現出國家和社會的文明,這是體現文化強國的標志。沒有政治文明,就談不上文化強國。因為文明是指解放全人類的行為總和,表現進步成果的一種狀態。文明一般分為物質文明(包括生產、生態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文化、政治文明)兩大類,總稱為社會文明。物質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成果的進步狀態。精神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智慧、道德的進步狀態。精神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本質就是人民民主、人民當家做主、人民主權、主權在民、民主權利。它的核心內容就是民主與法治。所以必須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威德明,才能保障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才能保障人民的根本主體地位。政治文明表現為人們在社會中享有民主、自由、平等、解放和法治、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程度。一般代表著國家的文明程度,也代表著這個社會的公民道德文明狀態。政治文明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思想道德保證、精神動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是一切人類進步的共同目標,是文化強國的標志。所以,判斷全民族公民的道德素質的高低,主要是看這個民族的政治文明程度的高低,這又取決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它又要靠先進文化來支撐。因為先進文化與道德文明素質的關系就在于:文化是素質的前提基礎,素質是在個體身上先天的物質功能,沒有文化,素質發揮不了作用。換句話說,沒有文化就沒有文化素質,也就談不上道德素質。道德是靠文化素質來支撐的,道德是文化素質的體現狀態。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素質都能表現出道德文明的狀態,只有具備先進文化素質的民族,才能實現人民主權,體現享有民主、自由、平等、解放和法治的文明狀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功能,是全民族道德文明素質全面提高的前提。所以先進文化體現著政治文明,是人類共同向往的思想文化,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因此,絕大多數人能夠認同接受,也就能達到教育人、培育人、改造人、創新人,使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具有良好的精神素質、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能力,使全體公民的道德素質全面提高的作用。
人是精神的動物,必須有精神食糧才能生活得豐富多彩。這是人的精神本質的要求。人的精神本質是指:總體的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它是包括人的肉體、精神界和自然界的。過去理解人的本質,大多是從人的類本質和社會本質方面去探討,往往忽略了人的精神本質及其價值作用。人的精神本質,即指人的思想意識性。其表現特征就是創造性、主動性、能動性、自覺性。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物質(肉體)和精神(意識)的統一體。如果沒有精神本質,就不是人,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于人是有精神思想意識的動物,沒有任何動物有精神思想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肉體和精神與自然界的統一體。因此,只滿足人的物質性,不滿足人的精神性需要,就不是人的完整的生活,就不是完整的人,就不能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而全面發展的人是必須滿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沒有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社會,也談不上小康社會。所以十八大把如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從目的到方法、要求講得清清楚楚。現在的關鍵是如何調動人民文化創造活力,解決全民參與文化事業建設的問題。
作為發揮文化來滿足人民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作用,這里首先要確定一個精神信仰導向問題。如果精神信仰導向錯誤,就會走向反人類的一面,反而會危害人類的發展。所以執政黨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馬克思主義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起決定作用。作為上層建筑的思想文化,毫無疑問是為決定它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居于執政地位的指導思想和指導權威是不能動搖的,必須堅持的。也就是說,文化必須為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十八大已經明確提出了要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免費服務、提供資金、輻射邊遠地區”等等人民參與文化建設的外部條件,但還需要使人的內因起決定作用,這就要求文化的內涵要符合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符合人的精神本質要求。也就是要有激發人發揮創造性、主動性、能動性、自覺性的動力。這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只有這個指導思想才能深入人心被接受,讓全民參與文化事業建設和調動人民文化創造活力。中國共產黨正是以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文化的發展,執行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確定了文化是服務于社會主義事業、為人民謀利、服務人民,人民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這決定了文化發展的方向是正確的,是興國之魂,是人民創造文化的內在動力源泉。一方面這個指導思想能激發人民在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積極參與文化事業和文化創造活力,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要求人們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能搞唯意志論,在學術問題上,藝術問題上,必須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原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道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這樣才能激發全民族參與文化創造的活力。
在今天中國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生產生活方式急劇裂變的情況下:一些社會成員理想信念動搖,出現這些問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受眾心態的選擇問題。一些社會成員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奉獻精神、法制規范等觀念淡漠。對社會規范約束不重視,甚至導致行為失范[3]。因此,建設文化強國戰略要深入人心,被受眾接觸到,能夠選擇,并真正理解和接受。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就要求必須關注廣大受眾心態的選擇,這很重要。所以十八大指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1]因為接受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是有條件的。受眾信不信仰這個思想或主義以及喜不喜歡這種娛樂文化方式,取決于主張這個人生觀、價值觀的執政者給予社會成員的經濟利益、法制保障和公平正義在現實生活中兌現的程度,包括受眾娛樂的條件受不受制約,即經濟上的、時空上的、心理愛好上的。首先是有沒有享受精神文化的經濟條件,其次是有沒有閑暇的時間和閑情興趣。只有用科學文化效益來縮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才能增加人民享受精神文化的時間。因此,必須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統一,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不斷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使社會成員的權益即個人的權益愈來愈得到充分的保障和發展,而不總是犧牲個人利益,這樣才能保證人們選擇人生價值不動搖。相反是使個人、集體、國家利益矛盾愈來愈少,使個人與社會愈來愈和諧,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所在。所以,只有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提供人民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必須的條件和休閑時間,激發人民的參與文化創造的熱情,創造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形式和內容,防止社會貧富懸殊造成的社會不平心態,這樣在選擇什么樣的價值觀問題上,人們才不會產生動搖,從而使人民充分地享受精神文化生活。
要發揮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就要提升文化軟實力、競爭力和影響力。21世紀以來,文化成為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支撐、國家競爭力的決定因素。文化經濟一體化加快發展,文化立國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戰略。目前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一般超過10%,而我國僅僅為2.75%[4],影響力、競爭力不足,不是文化大國、強國。因此,十八大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非常英明,只有成為文化強國,才能在國際上有話語權、競爭力、影響力,從而保障國家安全,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建設文化強國這就首先要按照社會主義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以增強文化創新活力、壯大文化軟實力和增強傳播力和影響力。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充分發揮好文化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相結合的雙重屬性,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互為作用的良性循環。推動文化事業全面改革,促發展、繁榮,使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這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支撐。
其次,要大力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力。以創新的精神積極探索和拓展民族文化的多種表現形式、傳播渠道、介質載體等,以之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必須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方便、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使文化和科技融合,形成大規模的覆蓋網絡系統,創造大規模的文化表現平臺,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第三,要發揮文化的推動作用在于增強全民族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強國際競爭力、影響力,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以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為營造文化創造良好環境,使人民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充分發揮。
總之,要發揮文化的“四大”作用,必須按照十八大的精神來全面貫徹落實,推出各種形式和更多優秀的思想文化和文藝作品,既要滿足物質文化的需要,又要滿足精神文明的需要。只有滿足了國家、集體、全民族個人的基本利益需求,促進人與社會和自然和諧發展、公平正義,人民才會相信你,選擇你,擁護你。才會樹立高度文化自覺、自信。無視這一點,收不到社會效益,也就失去了文化的推動力,建設文化強國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今天,要使人人都參與文化建設,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調動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選擇心態,才有吸引力、凝聚力、競爭力和影響力;才能使廣大人民自覺自愿接受,才能達到發揮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從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最終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為文化強國。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11-8)[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重印,2012-1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8.
[3]馮躍林,夏雪明.我國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學習讀本編寫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學習讀本[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