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婕 陳 蘭
(鄭州大學信息管理系,河南 鄭州 450001)
賈文婕 女,1990年生。鄭州大學信息管理系2009級本科生。
陳 蘭 女,1989年生。鄭州大學信息管理系2009級本科生。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現代化進程的逐步推進,政府對文化教育事業的投入也逐漸增加。縣級圖書館作為我國公共圖書館體系的末端機構,是最貼近農民生活的文化機構。理論上講,縣級圖書館應該發揮所在縣、鄉文化教育中心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農村建設中應當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現實中,縣級圖書館的工作卻面臨著資金短缺、人才匱乏、政府投入下降等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導致圖書館的職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筆者實地走訪了河南省A、B、C、D等縣,了解基層公共圖書館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探索如何創新服務方式,更好地發揮區域文化中心作用,為三農服務。
以下4縣的圖書館分別代表了我國縣級圖書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4種典型狀態。
在 20世紀 80年代,由國家出資建設的一批縣級圖書館中,部分圖書館已經處于沒落狀態。其中以A縣圖書館為例,它是典型的由國家出資建設的國家級貧困縣圖書館。該館建成之后的一段時間里,曾積極開展借閱業務,但后因經費不足等原因逐漸走向沒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館舍出租、占用現象比較嚴重。A縣圖書館館舍面積約 800平方米,共3層,但現在真正屬于圖書館的運營空間,僅有1/3,其中包含位于一樓大廳中間的圖書借閱室和一樓兩個角的電子閱覽室和科普知識講座室以及二樓的兩間辦公室,其他2/3的空間,一部分設為老干部活動中心,其余全部出租給某學校使用。
②館藏資源陳舊,更新停滯。該館的館藏資源多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舊書,多年無新書購入。
③相關業務工作基本荒廢。資源的陳舊,對讀者的吸引力嚴重下降,這在縣級圖書館影響力逐漸下降的形勢下,無疑是雪上加霜。
④工作人員人數遠大于實際工作量需求人數,整體的學歷不高,且大都不是圖情專業出身,基本的業務背景知識都很欠缺。
B縣圖書館于 20世紀 90年代末遷于現址,筆者走訪時了解到新館正在建設之中,預計 2012年可以建成使用。處于新老館轉換時期的B縣圖書館,相比于A縣圖書館來說,最突出的特點是業務活動的壓縮。
隨之而變的是館舍面積的縮減。由于該館正在建設新館,涉及資源共享工程、電子閱覽室等的相關設備諸如書中磁條、門禁系統等暫未投入使用。部分館舍空間出租,對讀者開放的僅剩一個借閱室。
該館面向讀者開展的業務活動主要為讀者借閱,并且只允許持證讀者進入翻閱。館藏圖書的新穎度相對來說基本能夠滿足讀者的需求,但報紙的滿足率比較低。且該館對圖書并沒有進行詳細分類,索書號、標簽、財產號均無,只有該館的藏書章。
由于處在過渡的狀態,該館的工作人員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懈怠情緒。
C縣圖書館于上世紀 90年代遷入新館后,情況并不樂觀。
首先,地理位置偏僻,加上該館周圍基礎設施的損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該館的服務范圍和質量。其次,館舍不獨立,與隔壁高中共用一幢樓。辦公區域和藏書閱覽室共處一室,僅一門之隔,辦公條件相當簡陋,僅有一臺電腦供辦公使用。館藏資源匱乏,更新速度慢。所藏圖書大多是 10到 20年之前的舊書,閱讀價值不大,并且圖書分類所使用的分類法比較陳舊,分類不明確。截至筆者走訪當天,該館的圖書等館藏資源并未開展借閱服務工作。
D縣圖書館,老館于 20世紀 80年代由國家和當地政府出資建設。位于D縣城西大街,與文化館同在文化局院內,僅 80平方米,設施極其簡陋。館長及各館員均在閱覽室辦公,無專門的館長辦公室及采編部、流通部。只有一間閱覽兼辦公的屋子和一間藏有2.9萬冊書的小書庫。館內電話與文化局合用,相當于一個分機。書庫房頂漏水,有泥水沖刷的痕跡,窗戶也有破損,用窗簾遮擋,庫內光線很暗[1]。
新館于 2010年 11月 23日投入使用,位于D縣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圖書館與文化館、體育館集中在一起,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當地人民,同時為圖書館吸引更多的讀者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該館總建筑面積 3010平方米,布局比較合理,體現了人性化的服務理念。同時,在館內裝潢上,給讀者營造一種寧靜、安逸的氛圍,讓讀者樂于暢游其中。書庫是按讀者的不同需求劃分而成,包括少兒閱覽室、老年閱覽室、綜合閱覽室(過刊室)、貴賓閱覽室、電子閱覽室、休閑閱覽室、多功能報告廳、報刊閱覽室等,同時還有結合工作需要的基藏書庫、庫房、活動室、機房、古籍部、地方文獻室等。
資源類型多樣,更新速度較快。根據書庫的不同功能,所容納的資源類型也不同,其中每個書庫的資源更新速度也是由其功能決定的。該館每年的總經費為 35萬元,其中,除去人員經費和數字資源經費,辦公經費兩萬元、購書費5萬元、報刊訂閱費5萬元。更值得一提的是該館在特色館藏資源建設中也有發展,例如少兒閱覽室的圖書推薦專柜、休閑閱覽室的地方作家專柜等。
讀者人數逐漸增多。環境的優雅、硬件設施的完善及服務質量的保證,能夠吸引更多讀者的目光,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讀者,該館注重開展一些活動,例如講座、展覽等,引導讀者積極參與,這樣就更好地宣傳了該館的形象。
在開展讀者活動的同時,D縣圖書館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需要,實施了送書下鄉,并計劃提供一些農業、畜牧業相關知識、技術支持。
由以上4種典型狀態可以看出,縣級圖書館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縣級圖書館受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地方政府在財政收入并不充裕的情況下可能無法給予圖書館充足的經費支持,這就導致圖書館的館藏、館舍資源建設捉襟見肘。圖書館為保證自身原有的發展基礎,為當地民眾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和閱讀資源,由此出現館舍出租或被占用的現象就不難理解了。同時當地政府對發展圖書館事業重要性認識的程度,也制約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縣級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在引進機制中存在很大漏洞。人員的任免一直由當地政府決定,圖書館在一些領導和部分人眼中是一個比較清閑舒適的單位,又因端著政府財政供給的“鐵飯碗”,自然就成為照顧關系的首選單位[2]。導致工作人員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一定問題。首先是人員冗余,進一步加大了財政的開支,圖書館在工作運行上也存在諸多不便。其次是人才的匱乏,由于人員在引進時并未根據圖書館實際需要進行嚴格的篩選,導致整體素質低下,那些“高學歷人才被擋在館外”[2]。除此之外,人員的男女比例也存在嚴重的失衡現象。這使得工作的正常開展受到一定的影響。
圖書館經費對館藏資源建設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縣級圖書館在經費方面整體上呈現不足的狀況,這就直接導致館藏資源更新慢,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同時對于已有資源,以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例,沒有充分開發其價值,不能夠更好地使讀者受益。在筆者走訪過程中發現,縣級圖書館對于共享工程的利用甚少,多數館對于此項業務的開展還處于空白狀態,即使有也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其中原因除了沒有經費支撐外,重要的是工作人員的素質制約著這項工作的開展。其對計算機技術及專業知識的要求比較高,同時還要了解服務范圍內民眾的特定需求,因此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盡管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知識的需求程度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從目前縣級圖書館自身所具有的資源及服務能力來看并未充分滿足讀者的需求。再者,社會上日益增多的書店及其網絡的普及,使得讀者對圖書館的依附程度大大降低。筆者在走訪A縣圖書館過程中發現,一些當地民眾竟然不知圖書館為何物,竟把當地的新華書店誤認作圖書館[1],從中可見縣級圖書館在宣傳工作中還存在很大的缺陷。
對于大多數縣級圖書館來說,在發展過程中通常會陷入這樣一個困境,即經費的短缺導致縣級圖書館資源更新的遲緩,無法滿足讀者需求,讀者人數隨之減少,工作人員在如此冷清的工作環境中,工作積極性也會逐漸消減,這就導致基本業務開展情況更為不理想,諸如館企結合、送書下鄉等創新業務開展更加成為奢望。
縣級圖書館作為與農民息息相關的文化教育機構,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如何擺正位置,利用圖書館資源優勢,為農業生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服務,是圖書館工作人員面臨的重要課題。
縣級公共圖書館普遍存在經費不足的問題,藏書的質和量以及圖書館服務都難以滿足廣大農民的需求,因此圖書館應在全縣各鄉開展用戶調查,了解所在縣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農民的實際需求,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重點用戶、重點產業掛鉤服務檔案[3],對其開展主動專題服務。只有在充分了解農民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做好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建設,提高圖書館文獻采訪的效率。
文獻采訪人員要堅持以服務“三農”為核心,主動調整藏書結構,采取注重農業科技方面圖書的入藏比例、兼顧一般書刊的方法,同時保證一定的副本數量。如A縣的農業以小麥、水稻兩大作物為主,玉米、花生、蘋果、杏具有傳統優勢,圖書館采訪人員在采購時應加大這些方面農業技術類書籍的比例,同時對農民感興趣的一般書籍也要保持一定比例。
圖書館作為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應當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指導閱讀、傳播知識的職責。通過加強圖書館的導讀功能,吸引更多讀者到館閱讀,同時提高讀者的閱讀效率,幫助讀者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導讀工作的范疇應該完整地涵蓋圖書館工作中的提供、推薦、宣傳、輔導和解讀等幾個由淺到深的方面[4]。基層圖書館由于自身條件所限,一時難以開展專業化的導讀服務,可從較為簡單的提供、推薦、宣傳等服務開始,通過開展養生、旅游、文化等不同的專題服務吸引潛在讀者、指導已有讀者。同時設立專門的導讀崗位,配備專業人員,參與績效考核,從制度上保證導讀工作的開展。此外,還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招募導讀志愿者,擴大導讀活動效果和影響范圍。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縣級圖書館要想得到良好的發展,必須要變傳統的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確立與當今信息時代相適應的服務理念。以人為本,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服務體系。
3.3.1 開展“流動圖書館”服務
流動圖書館是以公共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作為服務基礎,利用靈活多樣的服務方式,有針對性地將圖書資料送到農村,直接服務于“三農”的特色服務,是解決農村文化資源匱乏的有效舉措[5]。流動圖書館不受時間、地點、人員、經費等方面的限制,能夠及時將農民急需的圖書資料送到農民手中。“流動圖書館”的服務方式主要有3種:一是汽車流動圖書館服務,二是流動書庫建設,三是農村圖書室的建立與完善。
目前,河南省大部分縣級圖書館已經開展類似形式的業務,如送書下鄉、幫助所轄鄉鎮建立農村圖書室等。但是由于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縣級圖書館自身狀況等的限制,并非所有的圖書館都能很好地開展此項業務。
3.3.2 工作人員定期培訓,開辟技術咨詢窗口
參考咨詢同樣是圖書館的重要職能,是科技興農的重要環節之一。圖書館工作人員是最貼近農民生活的,定期對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能夠了解更多農業技術方面的知識,必要時能夠隨時為農民提供一些簡單的技術支持,解決農民的燃眉之急。同時,在縣級公共圖書館中開辟技術咨詢窗口,從調查研究入手,了解農民所需,在解答一般農民信息咨詢的基礎上,建立重點跟蹤檔案。正確引導農民面向市場選擇生產項目,為農民當好“參謀”。
3.3.3 開展讀書活動,舉辦農業科技書刊展覽及專題講座[6]
為讀者提供優質的服務是圖書館永恒的目標。圖書館要改變過去被動服務的模式,主動為農民服務,結合每年的全民讀書月、文化三下鄉等活動,積極在農民讀者中開展讀書活動,定期舉辦農業科技方面的新書刊展覽。同時,定期邀請有關專家給農民作專題講座,調動廣大農民讀書、用書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科學種植、科學養殖的技能。
我國縣級公共圖書館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要改變這個現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需要相關部門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之外,也離不開廣大基層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努力,共同將縣級圖書館打造成為農村文化教育的陣地。
[1]郜向榮,等.基層圖書館生存狀態憂思錄——5省10縣圖書館調查紀實談[J].圖書館,2005(1):18-24.
[2]張樹雪.縣級圖書館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與相應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9):195-196.
[3] 洪英俊.淺述縣級公共圖書館的特色服務[J].大眾文藝,2009(12).
[4] 孫敬梅.縣級圖書館應強化導讀功能[B].大理學院學報,2011(10).
[5]楊小毅.新農村建設中的“流動圖書館”——以武漢市“流動圖書館”為例[C].新環境下圖書館建設與發展——第六屆中國社區和鄉鎮圖書館發展戰略研討會征文集(下冊).
[6] 劉愛紅.新形勢下縣級圖書館如何為“三農”服務[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9(4):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