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北京 100048)
《邊區群眾報》,1940年3月25日創辦于延安,毛澤東親筆題寫報名。1948年1月10日,報紙改名為《群眾日報》。1954年改為《陜西日報》。作為一份專為陜甘寧邊區普通群眾和基層干部閱讀的通俗化、大眾化報紙,深受邊區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抗日根據地新聞事業的光輝篇章。
以下是筆者通過分析《邊區群眾報》創刊初期的樣本(見表一),呈現《邊區群眾報》誕生的時代背景。

《邊區群眾報》創辦初期5期周報新聞標題統計表(1941年7月20日~8月17日)(表一)
◆《邊區群眾報》創辦初期5期周報新聞標題統計表(1941年7月20日~8月17日)(表一)說明:
《邊區群眾報》于1940年3月25日,創辦初期是四開兩版,十天一期的旬刊,第10期以后,改為四開四版的周報。統計表是從國家圖書館縮微文獻閱覽室查閱整理得到的,由于國家圖書館館藏資料是從1941年5期周報開始的,如下:1941年:第六十二期 三十年七月二十日;第六十三期 三十年七月二十七日;第六十四期 三十年八月三日;第六十五期 三十年八月十日;第六十六期 三十年八月十七日。所以本文是基于以上5期創刊初期樣本,來分析揭示《邊區群眾報》誕生的政治因素、邊區自身因素以及毛澤東思想這一主觀因素。筆者認為此分析法可以支持論證本文觀點。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抗戰”呼聲高漲,中國共產黨也急需向外界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將敵人一切殘暴獸行的具體實例,向全國公布,向全世界控訴,用以達到提高民族覺悟,發揚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之目的”。[1]達到“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2]的團結抗戰局面。這一時期,“抗戰”成為中國民眾的中心任務,報刊成為宣傳抗戰、鼓舞抗戰的號角。
表一第二版內容充分顯示了嚴峻的國際國內政治形勢。國際方面,有令人振奮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局部勝利,也有法西斯頑固統治國家的政府動態以及在戰爭中的失利,還有仍在世界范圍內爆發的戰爭狀況;國內方面,有敵人占領區痛苦生活的呈現,也有親日分子與親德派的丑惡行為,還有我軍對敵作戰的情況。由表一分析得知,在陜甘寧邊區,面對殘酷的戰爭現實,軍民十分渴望及時了解戰爭有關信息,聽到中國共產黨的聲音;各地黨組織也迫切需要強有力的群眾性輿論工具進行廣泛動員,這些客觀的需要,催促著《邊區群眾報》的誕生。
1940年2月5日,陜甘寧邊區黨委發出了《關于提高黨的宣傳工作的質量問題》的文件。指出“三年來,黨對整個宣傳教育工作的領導抓得不緊,工作不深入。……黨的宣傳教育在鄉村中是極不活躍極不深入的,許多重要問題甚至黨的決議,一傳達到鄉村就變得極其簡單、抽象,甚至錯。……在各種動員工作中亦缺乏耐心的說服,缺乏生動的具體材料,而只是一些簡單的動員口號比如對于敵人的政治陰謀與軍事進攻,頑固分子破壞邊區的各種事實,以及這些問題與邊區人民的利害關系等等,是說得及不詳細極不清楚的,因而群眾中的太平觀念易于產生,動員工作中的強迫命令方式也易發生了”,[3]為了有效地解決存在的問題,文件最后指出:“邊委計劃在最短期內出版一通俗的小報,以便于鄉村中識字一千左右的鄉級干部、小學教師、識字組長以及不斷以消滅文盲運動中出來的非文盲,有一個經常的讀物來繼續提高他們的政治文化水準”。[4]
在抗戰這一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復雜嚴峻的政治形勢需要能夠廣泛動員、團結抗戰的輿論先鋒,《邊區群眾報》誕生并做了這個先鋒。
陜甘寧邊區,包括陜西北部、甘肅東部和寧夏部分區域,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50萬。屬黃土高原地貌,自然條件惡劣,災害頻發,自古以來是一個較為貧窮落后的地區。中國共產黨領導陜甘寧邊區人民進行邊區建設,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領導和推動抗日戰爭走向勝利的政治中心。然而,陜甘寧邊區在政治上是進步的,社會經濟上卻異常的落后。
一方面,邊區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發展嚴重滯后。根據表一第六十三期的第一版“綏德發起一兩米運動”、“×陽決定救災緊急辦法”和第三版“努力救災工作”、第四版“互助友愛 救濟災荒!”,第六十四期的第一版“靖邊政府救災辦法好”,第六十五期的第一版“志丹縣努力救災”以及第六十六期的第一版“甘泉遭受了冰雹”、“努力救災荒”,統計分析,五期周報,7次提到災荒,1次還是提節約,可見邊區農業的落后。另一方面,由于長期戰爭的破壞,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根據表一統計,有10次提到“運鹽”,工業的其他方面幾乎沒有涉及。尤其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及其政府的反共活動日益表面化,對邊區實行經濟大封鎖,1940年至1941年邊區陷入了極端的困境,“曾經弄到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5]
因此,改變邊區落后的經濟狀況,鞏固黨在陜甘寧邊區的執政地位,除需加快邊區的社會經濟建設之外,發揮報紙的宣傳鼓動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陜甘寧邊區地處偏遠西北,由于歷史地理條件限制,新思想、新文化對邊區影響不是很大,絕大部分地區文盲大量存在,封建迷信、生活陋習隨處可見。
據表一,透過“開辦保育人員培訓班”、“加強鄉下的防疫衛生工作”,“反對買賣婚姻”、“大謙兒反對買賣婚姻 上隴東中學念書去了”,“改正干部的迷信”、“關老爺殺瘟疫鬼”,“預防牲畜不生病的方法”、“啥叫營養素”等內容分析,邊區的文化教育十分滯后。
曾擔任陜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李維漢曾這樣描繪陜甘寧邊區的社會狀況:“反映在文化教育上,就是封建、文盲、迷信和不衛生。知識分子缺乏,文盲達百分之九十九;學校教育,除城鎮外,在分散的農村,方圓幾十里找不到一所學校,窮人子弟入學無門;文化設施很缺,人民十分缺乏文化生活;衛生條件極差,缺醫少藥,人畜死亡率很高,嬰兒死亡率達百分之六十,成人達百分之三;全區巫神多達兩千人,招搖撞騙,危害甚烈。人民不僅備受封建的經濟壓迫,而且吃盡了文盲、迷信、不衛生的苦頭,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得不到保障”。[6]
由此可見,黨和政府急需通過一份通俗報紙對邊區民眾進行宣傳教育,引導他們學習文化知識,改變愚昧落后。《邊區群眾報》正是作為這樣一份通俗報紙出現在邊區的。
在邊區流行這樣一個謎語:“有個好朋友,沒腳會走路;七天來一次,來了不停口;說東又說西,肚里樣樣有;交上這朋友,走在人前頭。”這個生動形象的謎語說的就是《邊區群眾報》。它作為陜甘寧邊區基層報刊的杰出代表,實事求是,目光向下,以通俗化、大眾化而著稱。
據表一觀察,第一版中第六十三期“機關干部 幫助群眾收麥”、第六十四期“王司令下命令 欠群眾的賬限期還清”與第六十五期“ 朱總司令林主席布告 不準強拉運鹽牲口”,還有第六十六期第二版工作經驗欄目“怎樣深入群眾工作”,這些內容上充分反映了《邊區群眾報》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的細膩心思。另外,在表一第四版大眾文藝欄目與漫畫欄目的有趣設置和精彩內容上看,《邊區群眾報》對大眾文藝確實花了心思,也下了功夫。
據周文夫人鄭育之回憶,“毛主席親切地向周文詢問了30年代左翼文壇和文言文、白話文、大眾語等方面爭論的情況。毛主席還談了邊區群眾文化程度低,文盲多,應采取措施普及和提高文化的問題,鼓勵周文籌建‘大眾讀物社’,編輯出版一份適合群眾需要的通俗化報紙,并提議報紙名就叫《邊區群眾報》。”[7]這段回憶說明《邊區群眾報》的誕生以及“目光向下,重在群眾”辦報思想與毛澤東密切關聯。
出版一份大眾化報紙是毛澤東20世紀40年代初期思想的具體體現。1940年2月,毛澤東在《中國文化》創刊號上發表了長篇論著《新民主主義論》。論著中毛澤東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至于新文化,則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當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一切進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戰爭中,應有自己的文化軍隊,這個軍隊就是人民大眾。”[8]1942年5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明確地指出:“什么叫做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9]“我們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10]
因此,受到毛澤東思想這一主觀因素的影響,《邊區群眾報》必然在新民主主義文化這一先進理論的指導下誕生,始終堅持目光向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見《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新華出版社,1983.40.
[2]毛澤東.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A].見毛澤東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355.
[3][4]見《中共陜甘寧邊區黨委文件匯集》(1940年一1941年)[Z],中央檔案館和陜西省檔案館編,1994.
[5]毛澤東.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A].見毛澤東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892.
[6]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下)[M].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566.
[7]楊錦章.周文對大眾化報紙的杰出貢獻[A].張大明編:鐘情大眾——周文紀念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6.
[8]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A].《中國文化》創刊號,1940年2月15日.摘自《中國文化(影印本)》,人民出版社影印,新華書店內部發行,1966.22-24.
[9][10]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A].見毛澤東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85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