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聯合報》17日報道,大陸過去30多年出口的近1700架軍機中,目前仍有700多架在服役,因外銷集中在亞非拉等國且機隊小,維修成本過高,現大陸正計劃拓展出口方式與領域以創造更多價值。 報道稱,據估算,一架軍機的大修費用約是新機造價的一至三成,據中國大陸媒體報道,中航技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是大陸軍機外銷主力軍,1979年至今,已出口軍機近1700架,仍有719架正在服役,遍布全球31個國家。大陸軍機外銷用戶集中在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等傳統市場,像非洲用戶國即達13國,且客戶軍機機隊普遍偏小、難與大國相比擬,進而導致維修保障因距離遙遠而成本高昂。為解決維修能力以及三代機外銷等問題,大陸采取跨軍種、結合民間等合作方式,現已在全球建立28條維修線,特別是第三代戰機的維修除便捷性與實時性外,經濟性更是外國用戶的重要采購考慮。隨著大陸軍機出口種類日益增加,中航技的負責人指出,未來出口計劃由有人機轉變為有人機與無人機相結合,由固定翼飛機轉變為旋翼與固定翼飛機并重,以及由單純整機出口轉變為整機與生產線出口。 《聯合報》認為,目前大陸國產飛機維修理念與世界仍有差距,像定時維修理念、軍機維修標準與大修方案的技術移轉不足,以及零件追蹤與管理未能全面信息化等,均是大陸軍機出口的市場弱項。▲ (張 祥)
環球時報201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