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本報特約記者 盧 昊英國廣播公司(BBC)17日報道說,歐洲國家已就嚴厲打擊跨國公司避稅基本形成“統一戰線”,當日于莫斯科閉幕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通過最終公報的形式,確認將進行更廣泛國際合作,遏制跨國公司的逃稅行為。一些分析觀點認為,這是國際社會聯合起來制約“財富和權勢越來越膨脹”的跨國企業的第一步,但也有人擔心,各國行動的不統一和法律上的漏洞會降低這一行動的成效。 BBC報道說,在推動“打擊跨國公司逃稅運動”的浪潮中,英、法、德三國是主要發起者。在G20會議期間,英國財長奧斯本、法國財長莫斯科維奇和德國財長朔伊布勒對外界宣布,將會聯合打擊跨國公司的避稅行為。而代表多數富裕歐洲國家利益的經合組織(OECD)也宣布,將會在今年7月,就打擊跨國公司避稅行為,拿出具體行動方案。 根據OECD的一份最新報告,全球不同國家差異巨大的稅收法則,使得跨國公司把財富從高稅收國家,轉移到低稅收或免稅國家成為可能,企業所在國家因此遭遇巨大損失。各國稅收日益依賴知識產權、品牌和版稅收入,而現行稅法在這方面約束力不足,而且不能適應電子商務的全球性發展。 BBC17日引述參加G20會議的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的話說,目前全球認可的跨國企業征稅體制,從上世紀20年代以來從未做出大的調整。從1970年到2009年,全球跨國商業集團的數目激增,所以原先的稅收監管制度已經不合時宜。 早前包括谷歌、亞馬遜以及星巴克等多家跨國企業,都被指責在歐洲市場有嚴重的逃稅行為。但數據顯示,1998年至2012年星巴克盈利30億英鎊,上繳稅額僅為860萬英鎊,而社交網站“臉譜”也被指責在去年沒向美國政府交一分錢的公司稅。歐盟委員會去年12月指出,這些大型跨國企業的逃稅行為每年都會導致歐盟損失1萬億歐元。英國《金融時報》16日評論稱,由于稅收問題,跨國公司與所在國政府的矛盾正在發酵,而經濟危機的發展使得“為富不仁的企業巨頭”,進一步成為社會輿論批判的對象。 一些分析觀點指出,在打擊跨國企業逃稅的國際合作全面展開之前,一些歐洲國家將率先采取單方面行動,增加對跨國企業的稅收。BBC表示,英國政府將成立一個專門委員會,討論制定措施限制跨國企業向低稅收國家轉移利潤。其中,一直被諸多國際資本青睞的“避稅天堂”英屬開曼群島和英屬維京群島將成為重點治理的對象。這些國家正在考慮打破慣例,實施企業商業檔案公開,作為加強對跨國企業財務監管的第一步。 此外,德國政府將成立機構,對企業減稅進行重新嚴格審查。另據法新社報道,法國政府也已經起草了一份向跨國互聯網公司征收稅款的草案,根據該草案,法政府將向谷歌、亞馬遜等跨國互聯網公司征收用戶數據收集稅。有分析人士認為,由于國際互聯網企業一直被認為是逃稅的“重災區”,因此在電子商務方面的相關補充立法將成為首要的措施。 《金融時報》稱,即將正式啟動的打擊跨國公司逃稅的“多國行動”如果順利,將為歐美國家挽回每年數十億美元的稅收損失,但是毫無疑問,這一舉措將引發跨國公司的強烈反彈。作為長期以來的利益享受者,它們顯然不會坐視利潤的喪失。可以想象,圍繞這一問題,跨國企業針對政府的壓力、勸說乃至收買活動將大量增加。一些分析觀點指出,關于防范跨國企業逃稅的舉動不僅需要大量的立法完善工作,而且必須取得具體措施上的國際一致,否則跨國企業依然可以找到漏洞,從而使得各國政府的意圖付之東流。▲
環球時報201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