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武高,巴蘭清,王得孝
(甘肅省民樂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民樂 734500)
民樂縣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屬干旱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農區海拔1 589~2 850 m,年平均降水量351mm,年平均蒸發量1 638.4 mm,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勻,特別是在5—6月份農作物生長需灌水期間常出現“卡脖子”旱,加之灌溉用水短缺,干旱嚴重制約著全縣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現代農業發展步伐。近年來,民樂縣依托荷蘭愛味客、西域恒昌、豐源薯業等馬鈴薯加工企業,把馬鈴薯作為特色主導產業進行積極培育,重點推廣了馬鈴薯壟膜溝灌農田節水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效。
民樂縣制定了《馬鈴薯產業發展實施意見》,要求全縣所有連片的馬鈴薯基地全部推廣壟膜溝灌節水技術,并鼓勵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流轉,采取租賃、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連片種植壟膜溝灌馬鈴薯,初步形成了以國道227線的三堡鎮、洪水鎮、六壩鎮、永固鎮和南豐鄉的部分村子;民南公路沿線的民聯鄉、順化鄉、豐樂鄉和新天鎮部分村為主的壟膜溝灌馬鈴薯種植長廊,使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由1999年的0.30萬hm2發展到2012年的1.67萬hm2,其中壟膜溝灌馬鈴薯種植面積由1999年的0.17萬hm2發展到2012年的1.42萬hm2。
近年來,由于加工型馬鈴薯新品種的引進和壟面覆膜、測土配方施肥等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
據調查,壟膜溝灌馬鈴薯全生育期內灌水2次,平均每次灌水1 200m3/hm2,較大水漫灌每次節水600m3/hm2,全生育期可節水1 200m3/hm2。
一是對連片種植馬鈴薯壟膜面積達到66.67 hm2以上的基地,核實面積后優先安排土地整理;二是各鄉(鎮)調運縣境內企業繁制的種薯,按照一定標準發放良種補貼;三是對采用壟膜溝灌、雙壟集雨溝播等節水技術,連片面積6.67 hm2以上的種植基地,農業部門核實面積后無償提供農膜;四是在同一斗渠上訂單種植、連片面積13.30 hm2以上的壟膜溝灌“大西洋”或“克新”生產基地,由縣水務部門核實面積后給予適時適量保灌,并增加一定的配水比例;五是優先為馬鈴薯種植大戶、種植企業和種植合作經濟組織給予機具購置補貼。
幾年來,民樂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堅持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積極開展各項試驗研究,大力推廣了馬鈴薯綜合增產配套技術。一是引進推廣了馬鈴薯優質高產新品種大西洋、克新1號、克新17號、克新18號、克新22號、定薯1號等;二是推廣了馬鈴薯套種針葉豌豆技術;三是推廣使用馬鈴薯脫毒種薯,使全縣各鄉村的馬鈴薯連片示范基地全部采用脫毒種薯;四是推廣了馬鈴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由民樂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提供配方,金馬肥業公司生產的馬鈴薯專用配方肥得到了大面積推廣應用;五是推廣了馬鈴薯切種切刀消毒和種薯藥劑拌種技術,有效減少了馬鈴薯病害造成的損失。
一是由民樂縣技術指導小組制定了《民樂縣灌區高效農田節水技術推廣實施方案》,提出全縣灌區高效節水技術的具體任務、工作措施和技術要求。二是層層分解目標任務。把推廣高效農田節水技術的任務分解到各鄉(鎮),并與各鄉(鎮)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各鄉(鎮)再與相關村組也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縣、鄉兩級政府分管領導在春種秋收等關鍵時期督促檢查、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年終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三是在節水技術推廣中,形成了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村干部包戶、技術干部包培訓指導的考評機制,做到了任務明確、措施具體、獎罰分明,確保了馬鈴薯壟膜溝灌節水技術推廣各項指標和措施的全面完成。
民樂縣農業部門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對節水農業知識、常用農田節水技術等進行廣泛宣傳,引導農民應用農田節水技術。縣電視臺廣播站設立了《農業科技苑》欄目,每周進行4次農業科技專題講座,對壟膜溝灌等農田節水和測土配方施肥相關知識進行講解;農技部門印制了《農技推廣》小冊子和馬鈴薯壟膜溝灌技術規程,利用縣上召開大會、下鄉辦培訓、舉辦重大宣傳活動等時機,向鄉村干部及群眾進行免費發放。由縣農委牽頭,在各鄉(鎮)和重點村分別舉辦了農田節水技術培訓班,重點講解了農田節水的重大意義、種植方法以及增產增收的好處,并利用壟膜溝灌技術增產節水的典型事例進行現身說法,從而提高了種植戶的認識水平。
縣樂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每年都抽調技術干部下鄉駐村開展技術指導工作,指導農民嚴格按照統一供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壟膜覆土、統一防蟲滅病、統一田間管理、統一訂單銷售的“六統一”原則,開展馬鈴薯生產活動,提高了馬鈴薯種植的科技含量。
為了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在南豐鄉、永固鎮等海拔2 500m左右沿山冷涼地區的鄉村,以村組為單位連片集中進行馬鈴薯脫毒種薯的繁育,以確保全縣大田生產的用種量。同時,重點扶持甘肅萬向德農公司和張掖市綠禾公司兩家種薯繁育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逐步健全以龍頭企業為主、其他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為補充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
近年來,農業部門積極爭取項目投資,配備了各類馬鈴薯種薯監測儀器,改進了種薯檢測手段。并從農技中心、種子管理站抽調技術指導員赴各鄉鎮擔任種子質量監管員,加大了種薯和商品薯市場監管力度,對種薯進行產地檢疫和調入調出檢疫,確保了種薯質量。壟膜溝灌馬鈴薯的產量不斷提高。與不覆膜的壟作馬鈴薯相比,增產5 250~9 000 kg/hm2,增產率為15%~30%。全縣馬鈴薯平均產量由1999年的3.08萬kg/hm2提高到2012年的3.45萬kg/hm2,其中壟膜溝灌馬鈴薯的平均產量由1999年的3.27萬kg/hm2提高到了2012年的3.87萬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