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驥
(甘肅省秦安縣植保植檢站,甘肅 秦安 741600)
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秦安縣馬鈴薯年種植面積達1.5萬hm2左右,已成全縣農業經濟三大支柱產業之一。隨著種植面積的逐年加大,馬鈴薯晚疫病也逐年加重發生,2011年和2012年連續2 a嚴重發生,在中山、魏店、王甫、云山等鄉(鎮)造成馬鈴薯大面積提前枯死,部分田塊絕收,產量損失達60%以上,嚴重影響了農民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調查分析馬鈴薯晚疫病重發原因,總結晚疫病防控策略,對今后秦安縣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秦安縣馬鈴薯晚疫病在2005、2006、2007年中度至中度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為0.5萬~1.2萬hm2;2011、2012年大流行,發生面積1.3萬hm2和1.8萬hm2,分別占當年馬鈴薯播種總面積的71.5%和75.0%,一般發病田病株率達10%~20%,造成減產損失15%~20%,發生嚴重區域病株率高達60%以上,減產損失在60%以上。
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典型的氣候型流行病,氣候條件與發病和流行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當條件適于發病時,病害可迅速爆發,從開始發病到全田枯死最快的不到15 d。秦安縣正常年份7、8、9月份的平均溫度分別為23、22、17℃,在發病季節,溫度條件一般都是具備的,因此水或濕度條件則是影響流行的關鍵因素。2011年秦安縣7—9月份降水較常年偏多20%~30%,馬鈴薯晚疫病中度偏重至大發生;2012年7—9月份總體降水偏多,8月中下旬出現了連續陰雨天氣,9月上旬天氣時雨時晴,導致馬鈴薯晚疫病大發生。
一是由于秦安縣農戶自留種薯種植面積占60%以上,而農戶自留種薯普遍帶菌。據秦安縣植保植檢站調查,自留種薯種植的大田中心病株出現的時間較良種種植田早15 d左右,發病株率高12.5百分點,病情指數高1.2百分點。二是農戶隨意扔棄的病薯在田間形成自生苗,也往往成為晚疫病發生流行的中心病株。三是個別種子經營戶從外地引種中缺少必要的質量檢驗和監督,調入帶病種薯的可能性較大。四是部分田塊連作重茬造成土壤帶菌,采收貯藏不當造成種薯感病或爛窖導致種薯帶菌。
目前秦安縣馬鈴薯種植主要品種有青薯168、小白花、隴薯1號、隴薯2號、隴薯3號、渭薯6號等,這些品種抗性普遍較差。近幾年雖然引進了抗(耐)病品種莊薯3號、隴薯6號等,但單一品種連片重茬種植的現象較為嚴重,加之近年晚疫病生理小種的變化,侵染力增強,為晚疫病的傳播和流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秦安縣馬鈴薯重茬現象極為嚴重,據秦安縣植保植檢站調查,在同一區域,重茬中心病株出現的時間較輪茬早6 d左右。氮肥施用量過大,導致植株徒長;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密度過大,田間通風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發生與流行。個別種植戶田間雜草叢生,病蟲害疏于防治,導致馬鈴薯長勢弱,抗性差,易于發病流行。
馬鈴薯晚疫病是重大爆發流行性病害,一旦條件適宜就會迅速蔓延、爆發流行,造成產量及經濟的重大損失。長期的實踐證明,馬鈴薯晚疫病的監測和防治需要政府組織跨區域大面積統一進行,應作為農業和農村公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樹立“公共植?!崩砟?,將技術措施提升為政府行為,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建立持續控制的長效機制,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統防群治才能收到顯著的防控效果。
引進種植抗(耐)病品種,優化品種結構并合理布局,從而使品種抗性得以相對持久化,才能從根本上控制和降低馬鈴薯晚疫病的流行頻率和流行強度。目前應大力推廣抗(耐)病品種莊薯3號、隴薯5號、隴薯6號、隴薯7號、LK99、K299、ZY-168等。
選用健康種薯,建立無病生產良繁基地,繁育優質脫毒種薯,杜絕病害侵染源,對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效果非常顯著。應采取非常嚴格的病害防治措施,良繁基地與大田種植必須相距3 km以上。
實踐證明,播前藥劑拌種對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用72%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75~100 g加水2~3 kg,均勻噴灑種薯125~150 kg,避光晾2 h以上,待藥液吸收后播種。也可用72%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75~100 g,加細土或細灰2~3 kg混合均勻后拌種薯125~150 kg,用麻袋或塑料布覆蓋悶12~24 h后播種。嚴格實施切刀消毒措施,一般準備切刀2把以上,浸放在盛有10 g/kg高錳酸鉀溶液或75%酒精等消毒液的器皿中,用其中1把刀切塊,當切到病薯(或可疑病薯)、爛薯后,立即換另1把切刀。
為了準確預報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趨勢,秦安縣植保植檢站應建立馬鈴薯晚疫病智能化預警監測系統,并在全縣不同區域的馬鈴薯晚疫病早發、重發區設立20個定點觀測點,通過系統監測和普查分析,準確掌握馬鈴薯晚疫病發生發展動態,提高中、長期預報的準確性,為及時防治提供科學有效的信息服務。
要調整防治策略,堅持“預防為主,早防早治”的方針。當田間發現馬鈴薯晚疫病中心病株時,要連根及薯塊全部挖出,帶出田外深埋(深度1m以上),病穴撒適量石灰進行消毒,并對病株周圍50m2范圍內的植株噴施72%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進行封鎖控制,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同時應在3 d內組織機防隊開展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治,力爭做到“發現一點,控制一片,發現一片,控制全田”。在馬鈴薯晚疫病普遍發生前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動員、早防治,普發期盡快開展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治,有效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流行危害。
一是積極推廣高壟栽培,尤其在降水多、墑情好的地方。要按行距起壟,一般壟距為60~80 cm,壟溝深為8~10 cm,壟高為20~25 cm,可采取壟上播及平播后起壟等方式,降低薯塊帶菌率。二是合理密植,因地制宜確定種植密度,干旱區種植密度為30.0萬~33.0萬株/hm2,半干旱區種植密度為52.5萬株/hm2,二陰區及陰濕區種植密度為67.5萬株/hm2左右。三是優化種植模式,大力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和增加磷鉀肥施用量,提高馬鈴薯自身抗病力。四是有條件的地方要采取不同地方3 a以上輪作,或同一田塊不同小區輪作。五是科學合理用藥,輪換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