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斌,劉 華, 祁復絨,王志偉,邱仲華
(1.甘肅省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甘肅 蘭州 730030;2.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甘肅 蘭州730030)
農業設施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十一五”以來,遼寧省大力推進農業物質條件裝備,努力提升設施農業發展規模、質量和效益,現代農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實現了“米袋子”和“菜籃子”生產的新突破。2011年設施農業規模突破70萬hm2,居全國前列,其中日光溫室面積居全國首位。為了學習和借鑒遼寧省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先進經驗,推進甘肅省現代設施農業跨越式發展,2012年10月25日至11月2日,甘肅省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組織河西及中部地區蔬菜生產大縣的23名技術骨干,赴遼寧省大連、營口、鞍山、遼陽、丹東等市,就設施蔬菜發展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我們結合此次考察,分析了遼寧省在發展設施農業方面的超前理念、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式,以期對推進甘肅省現代設施農業發展有所借鑒。
一是設施建造標準化。遼寧省各地按照省上針對不同區域統一制定的溫室建造標準進行設計、施工、驗收、補貼,連棟溫室全部實現了電動卷簾,鋼構日光溫室電動卷簾機使用率達到80%,土地耕翻和起壟的機械化水平已達75%以上,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實現了生產過程的輕簡化。二是生產技術標準化。通過大力推行統一品種、統一購藥、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標識、統一銷售的“六統一”管理,新建設施小區基本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的“五化”目標。新品種覆蓋率達100%,種苗統供率達40%以上,蔬菜商品率達70%以上。
遼寧省設施農業純效益一般為22.5萬~30.0萬元/hm2,高者達45萬~105萬元/hm2。2011年全省蔬菜總產值超過600億元,其中設施蔬菜總產值占84%,蔬菜產業成為全省畜牧、蔬菜、水產、糧食四大產業中的第二大產業。農民人均蔬菜產值2 545元,純收入1 781元,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1.5%。鞍山、朝陽兩市設施農業人均純收入分別達5 600元和3 060元,占到了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2%和40%。
遼寧省是我國日光溫室蔬菜生產的發祥地,日光溫室建設和蔬菜生產水平全國領先,目前全省已形成東西南北中五大設施蔬菜優勢區。近5年來,全省設施農業規模平均每年新增6.67萬hm2以上,2011年設施規模達70.73萬hm2,其中設施蔬菜58.1萬hm2,產量2 854萬t,占全省蔬菜總產量的72%,總產值503.9億元。全省蔬菜播種面積超過0.67萬hm2的縣41個,有34個縣進入《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重點縣,成為全國設施蔬菜強省和大省,有效保證了我國北方地區冬季蔬菜供應和南方地區夏淡季市場供應,實現了“冬銷北、夏銷南、四季不閑”。2010年初,東北、華北地區遭遇幾十年一遇的低溫災害,遼寧省由于設施農業新增面積大、防災減災措施得力,保證了元旦、春節期間北方地區蔬菜市場供應,穩定了蔬菜價格,贏得了國務院領導的高度贊揚。
2008年,遼寧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加快推進全省設施農業小區建設實施意見的通知》,啟動了設施農業千萬畝工程。2008—2012年全省共整合補貼資金60億元支持設施農業發展,其中中央現代農業資金19.25億元。其他資金按4∶3∶3比例由省、市、縣分擔,省級財政每年安排扶持資金4.8億元。從2009年起,全省結合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把卷簾機、小型整地農機具、裝配式日光溫室、微滴灌等設施農業機械設備納入農機補貼,提高了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
在遼寧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各部門之間協同配合,共同推進設施農業發展。在大力推進設施小區建設期間,省電力公司每年安排設施農業小區配電投資給予支持,省水利廳利用中央財政抗旱資金和省小型農田水利專項資金支持設施農業小區的水源及配水工程建設,省農信社每年安排50億元的設施農業貸款額度。各級氣象部門以提高全省設施農業防災減災能力為己任,及時發布和通報災害性氣象預報,變事后減災為事前防御。2009—2012年,省級財政每年安排1 000萬元專項資金實施設施農業科技培訓工程;2010、2011年,省級財政分別安排1 350萬元、1 060萬元支持設施農業實用技術推廣。
2012年,遼寧省對39個蔬菜標準園立項支持,推廣生態化栽培技術、建立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發揮蔬菜標準園示范帶動作用,有效提高了蔬菜標準化生產水平,確保設施蔬菜產品的質量安全。
針對分散式育苗方式帶來的費工、費力和種苗質量差等問題,2006年起,遼寧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對育苗設施、設備和育苗能力達標的聯體溫室育苗中心將給予一次性的以獎代補資金。對年育苗能力達到2 000萬株、5 000萬株的育苗企業,一次性給予100萬元、500萬元的補助。2009—2010年,省政府共安排1.6億元,扶持了137個蔬菜育苗中心的建設。
由遼寧省農業委員會牽頭,依托沈陽農業大學、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所,聯合遼陽亞新農業設施加工有限公司等有實力的機械制造企業,組成農業設施建造及種植技術研發團隊,成功開發出了可拆卸、可移動、抵御災害能力強,以熱鍍鋅鋼異型管材為龍骨,以“稻草+磚+保溫被+棚膜”為后墻和山墻的新型“裝配式日光溫室”;還開發生產出適應我國國情,具有環保、省地、節水、抗災、防蟲、不加溫等優勢,適應規模化多種園藝作物生產的內保溫連棟溫室,改變了連棟溫室必須依靠供暖加溫才能進行反季節生產的難題。以上成果已被列入遼寧省政府農機補貼目錄大力推廣。
實踐證明,一個產業的興衰,與政府科學規劃、出臺優惠政策、整合項目資金、制定扶持辦法、加強部門協調息息相關。首先必須科學制定規劃和標準,其次要執行規劃和標準,第三要落實項目和資金,第四要建立科學的項目管理機制,第五要按標準嚴格考核,做到獎懲分明。有了這些前提,就能充分發揮政策的引導力和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要在設施農業上有所作為,科技必須先行。在遼寧省,設施農業有雄厚的科技支撐,其中的科技主導者就是沈陽農業大學、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及其相關企業組成的技術創新團隊,其許多先進成果在我國北方日光溫室的改造與創新方面填補了空白。比如遼陽市亞新農業設施加工有限公司研發的“全鋼骨架裝配式新型日光溫室”,是高效節能日光溫室建造技術的重大革新,甘肅省已于2012年11月引進,分別在靖遠、天祝、古浪、靈臺等縣開展生產試驗。該項試驗一旦獲得成功,將會成為推動甘肅省設施農業快速發展的“加速器”,并將對日光溫室建造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征地、建棚、融資、效益、人員培訓等是發展設施農業的重要環節,也是難點所在。遼寧省遼陽市亞新農業設施加工有限公司在設施農業發展機制方面創出了一條新路子。一是通過土地合理流轉獲得溫室建設所需的土地。公司按照統一標準將溫室建成后,再按合理的價格將溫室作價出售給農戶,農戶采用分期付款或以菜抵棚的方式獲得日光溫室,溫室的產權歸農戶所有。二是公司通過“五戶聯保”、“十戶聯保”等方式,用溫室經營權向信用社、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抵押貸款,從而取得溫室生產和公司發展所需的資金,為公司的發展和農戶的生產提供了資金保障。三是在生產和銷售方面,公司結合市場需求,實行訂單種植。四是在結對幫扶方面,公司出資聘請農業技術專家實行“一對一”的幫扶措施,指導農戶進行溫室蔬菜種植,從而提高農戶的生產管理水平。
借鑒遼寧省的做法,甘肅省今后應繼續按照“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模式,重點從以下層面抓好工作。
一要強化政府層面的統籌規劃,既要科學制定規劃,又要嚴格落實規劃;二要加強政府的行政推動力;三要加大項目和資金扶持力度;四要打造過硬的市場品牌。
一要組建一支具有創新意識的科研團隊或技術聯盟,加快新技術引進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速度;二要建立科學的生產模式和與之相配套的栽培管理技術體系;三要引進和培育一批適合日光溫室種植的專用品種;四要大力普及集約化育苗技術;五要加快現代裝備在設施農業生產中的研究應用步伐。
一是新建小區要加強基礎設施,必須配套建設水、電、路,安裝卷簾機,使用保溫被;新建溫室內部設立柱,便于進行機械作業。盡量提高設施的機械化和自動化裝備水平,降低建造成本,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二是杜絕盲目引進照搬,避免設施建造中出現結構五花八門、采光不合理、蓄熱能力下降、墻體過厚導致土地利用率低、耕作層破壞嚴重等問題。三是要推廣普及實用集成技術,克服連作障礙和過度依賴化肥而導致的品質下降等問題。四是推廣物理、生物等無公害病害防治技術,克服農殘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