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少平,謝建東 (陜西省岐山縣醫院,陜西 寶雞 722400)
膝關節粘連以關節活動范圍受限嚴重為主要臨床表現,同時還會伴有髕骨活動度的減少甚至消失。筆者自2010年5月~2012年10月我院應用關節鏡技術治療創傷性膝關節粘連12例,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齡32~54歲,平均43.3歲。病因:膝關節及其周圍損傷和手術后粘連9例,下肢其他部位外固定時間長粘連3例,病程6個月~3年,術前膝關節活動范圍最小5°,最大65°,平均38°,股四頭肌肌力4~5級。
1.2 手術方法:硬膜外或蛛網膜下阻滯麻醉,大腿上1/3上止血帶。常規取髕下前內和前外入路,作為關節鏡置入口及器械操作入口。先試往膝關節內注入10~20 ml NaCl溶液擴張關節腔,如關節腔內存在嚴重粘連,關節鏡進入存在相當大的困難時,宜先使用自制松解探鉤從膝外上進入,在膝關節伸直位于髕股關節處和髕上囊內,呈扇形反復鈍性分離,此時置入關節鏡仔細觀察。首先對髕骨周圍、髕股關節之間、兩側髕骨支持帶進行松解,使用髓核鉗、藍鉗咬除或刨刀將粘連組織徹底刨除,刨除清理粘連帶和增生滑膜。如果發生半月板損傷、游離體、骨贅等,可對癥處理。活動膝關節,如果屈曲活動度增加效果不理想,可在髕上股直肌內外緣處作約1.0 cm左右切口,置入剝離器在股中間肌與股骨干之間鈍性剝離,用刀切斷或刨刀清除股中間肌和周圍粘連組織等。采用手法持續力屈曲膝關節,此時可聽到關節內有粘連帶拉斷的響聲,直到膝關節屈曲達120°以上,要求被動屈曲活動無阻力、無反彈力。活動度如仍不滿意,可關節鏡下骨刀繼續向上分離股中間肌,直到膝關節屈曲達110°~120°。術中持續關節內注入NaCl溶液沖洗,及時清除組織碎屑。
1.3 術后處理:術后關節內放置負壓吸引,屈膝90°位,膝部無菌厚棉墊加壓包扎后放松止血帶。留著硬膜外麻醉管鎮痛,術后24 h后行股四頭肌收縮,2~3 d更換敷料,負壓引流血量50 ml/24 h而拔除,自主屈膝鍛煉并行CPM鍛煉。約1周后傷口愈合出院,繼續功能鍛煉。
手術當中所有患者能被松解達到110°,本組術后住院時間7~10 d,術后隨訪約9個月,關節活動 90°~120°,平均105°,股四頭肌肌力恢復,無皮膚壞死及感染等其他并發癥。
膝關節及其周圍在創傷或手術后經常出現并發癥膝關節粘連。應用關節鏡技術對關節內粘連和瘢痕進行松解清除;采用小切口、鈍性與銳性結合的剝離方法延長攣縮組織對關節周圍組織的攣縮粘連進行松解[1];關節鏡下松解髕內外側支持帶方法簡單、損傷小;對僵硬時間較長者采用股骨內外髁擴張部粘連的剝離,能取得較理想的效果[2]。此術式為微創手術,徹底松解粘連的同時對保護正常組織結構也盡到了合理注意和保護。手法配合:手術松解與手法推拿交替進行,可避免不必要手術損傷以及撕脫骨折或髕韌帶斷裂等并發癥。
早期功能鍛煉對防止關節再粘連非常重要,術后馬上進行。術后留著硬膜外麻醉管鎮痛可以給予全幅度CPM練習,2~3 d更換敷料,應鼓勵患者下地做主動練習。應用關節鏡技術治療膝關節粘連,具有創傷小、松解徹底、功能鍛煉早、并發癥少、功能恢復快等優點,且同時可檢查和治療關節內其他病變。
采用關節鏡治療創傷性膝關節粘連簡單方便,能夠明顯減輕患者的痛苦,可短時間內恢復,術后并發癥少,能取得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1]張春禮,李明全,曾智俠.嚴重膝關節粘連的關節鏡下松解術[J].中華骨科雜志,2001,21(5):311.
[2]潘海樂,劉玉杰.膝關節鏡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