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珂 (陜西省寶雞市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陜西 寶雞 721000)
小兒腹股溝斜疝是小兒外科最常見的一種多發疾病,治療方法很多,經腹股溝管手術是臨床上常常會選擇的一種較經典的方法[1]。筆者采用經下腹壁皮膚橫紋手術入路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患者,現將具體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7~2012年收治的小兒腹股溝斜疝患者765例,男686例(89.7%),女79例(10.3%)。單側608例,其中右側395例(51.6%),左側213例(27.8%),雙側157例(20.5%)。年齡4個月~8歲,平均2.6歲,均為小兒易復性腹股溝斜疝。
1.2 術前準備:常規術前準備: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肝功、腎功、凝血功能、胸部X線片和心電圖檢查等項目。術前禁食4~8 h,禁飲2~4 h,術前常規肌內注射阿托品0.02 mg/kg。
1.3 手術步驟
1.3.1 麻醉方式:氯胺酮基礎麻醉加連續硬膜外麻醉。
1.3.2 手術方法:患兒仰臥位,置于加熱毯上,取患側下腹部恥骨結節上外側腹股溝皮膚橫紋處橫切口,切口長約1.0~1.5 cm,切開皮膚、皮下脂肪、淺筋膜,用電刀暴露腹外斜肌腱膜,找到外環,觸及精索,順精索鈍性分離精索外筋膜、并分離提睪肌后于精索的前內側可以找到疝囊,鈍性加銳性將輸精管及精索血管分離開。牽拉并向內環口剝離,至腹膜外脂肪處,確認達高位,用4號絲線貫穿縫扎疝囊頸兩針,切斷遠端的疝囊。精索創面、疝囊橫斷處壓迫止血,牽拉同側睪丸,常規將睪丸下拉至陰囊,以防止醫源性隱睪[1],并使精索復位,縫合外環口,以外環口能容小指尖為度[2],縫合腹外肌腱膜,逐層縫合深筋膜、淺筋膜,皮膚切口用5~0的可吸收縫線行皮內縫合。
1.4 經下腹壁皮膚橫紋手術入路應注意:①較大年齡患兒隨年齡增長切口位置應偏離腹橫紋下方,采取觸摸精索的辦法確定切口的位置,在恥骨上方捫摸精索,向上延續摸不到時即為外環處,以此為中心做橫切口[2];②剝離疝囊時,首先應找到輸精管加以分離,并嚴密保護避免損傷;③保護精索干動脈勿損傷,能有效避免術后睪丸萎縮;④高位結扎前把睪丸下拉到正常位置,避免醫源性隱睪;⑤剝離疝囊必須到達腹膜外脂肪,確認高位,減少復發。
手術時間15~40 min,平均20 min。門診隨訪765例,復發3例,765例隨訪1個月~5年,平均2年。復發3例,3例是高位結扎沒有到腹膜外脂肪處,二次手術均獲成功。本組無輸精管損傷、醫源性隱睪、傷口感染等并發癥。均未使用抗生素,術后3~5 d即可出院,手術切口均一期愈合。
小兒腹股溝斜疝是小兒外科較常發生的一種疾病,小兒腹外疝中最常見的是腹股溝斜疝,為先天性發育異常。胚胎發育過程中,腹膜在腹股溝內向外有一袋形突出,稱為腹膜鞘狀突。腹膜鞘狀突未閉是其發病主要原因,加之哭鬧、咳嗽、便秘等因素所致的腹壓增大,導致疾病發生[3]。小兒腹股溝斜疝傳統手術入路均取腹股溝斜切口,長約3~5 cm,術中需要延外環切開腹股溝管,而我院改用經下腹壁人體自然皮膚橫紋手術入路具有以下特點:①切口小,在皮膚橫紋作小切口并可吸收縫線行皮內縫合,術后不留明顯瘢痕,患兒隨年齡增長,幾乎完全淡化;②經下腹壁皮膚橫紋手術入路,不破壞腹股溝管解剖結構,且患兒年齡愈小,內環與外環幾乎重疊,不需大范圍分離即可完成操作,損傷很小,術后局部水腫明顯減少;③手術時間很短,減少術中麻醉風險;④手術簡單,無需復雜用藥,住院時間短,可以大幅減輕患兒家庭經濟負擔。
[1] (愛)P.Puri(澳)M.Hollwarth王延宙,王 剛(譯).小兒外科手術圖譜[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04-106.
[2] 王 果,李振東.小兒外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90-394.
[3] 施誠仁,金先慶,李仲智.小兒外科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