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瑛,連素文 (廣東省汕頭市第二人民醫院骨外科,廣東 汕頭 515011)
老年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操作復雜,患者高齡,術后并發癥多,影響患者術后恢復的因素多,術后肢體功能恢復僅予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常規護理遠遠不夠。我科于2011年6月~2012年10月對60例老年全髖術患者實施醫護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6月~2012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60例行老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男21例,女39例,年齡65~91歲,平均(77.6±4.58)歲。其中股骨頸骨折、股骨頭無菌壞死、骨性關節病、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例數分別為23例、17例、15例和5例;單側置換和雙側置換例數分別為56例和4例。將所選病例隨機分為兩組,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常規護理,醫護干預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給予醫護干預。
1.2.2 確立醫護干預問題:成立一個干預小組,干預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護理組長、管床護士和醫生,所有成員都要參加醫護干預培訓,對醫護干預方法都要做到熟練掌握。醫護工作中需要具體解決的相關問題有:①害怕疼痛;②缺乏醫學知識,對早期功能鍛煉存在各種思想顧慮。③心理因素:醫護人員應給予耐心開導,悉心照顧,向患者介紹國內外及我院治療的大量的成功病例。④自理能力降低:有針對性地根據檢索關鍵詞和有關文獻獲得有效的信息,綜合評價證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實用性,最終形成結論。
1.2.3 找出最佳證據,指導臨床實踐:①減輕患者功能鍛煉時的疼痛:患者擔心功能鍛煉會加劇疼痛,所以對功能鍛煉相對比較排斥。姜紅等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體位舒適的情況下[1],88%的患者疼痛有程度不同的減輕,95.5%的患者應用靜脈鎮痛泵50 h內鎮痛效果滿意[2]。在功能鍛煉前半小時給予適量止痛藥,預防性用藥劑量小,鎮疼效果好。②心理干預:本組都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患者顧慮手術效果,經濟上有很大壓力,易產生焦慮、恐懼心理,對治療缺乏信心。醫護人員應予心理護理,耐心開導,悉心照顧,向患者介紹國內外及我院治療的大量的成功病例。耐心細致地介紹手術的目的、方式,介紹手術后可能出現的不適癥狀以及解決的方法。③認知干預:醫護人員向患者講解疾病有關知識,介紹早期功能鍛煉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設法消除顧慮,調動積極的心理因素,使其主動參與早期康復訓練,真正理解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④行為干預: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必須科學、適當、講清原理、動作輕柔、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每次鍛煉的時間和強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勞為準則。醫護人員教會每例患者熟練掌握早期功能鍛煉方法,術后回病房即可開始足趾活動,術后1 d指導患者深呼吸,行小腿及踝關節活動,術后2~3 d進行股四頭肌及臀大肌等長和等張收縮訓練,加強踝泵運動,每個動作保持收縮狀態5 s,然后放松,重復練習,毎次10~15 min,毎天3~4次。術后3~7 d指導床上坐起,使身體與床頭保持30°~45°半臥位,行屈髖鍛煉,但屈髖<90°。術后7~12 d指導患者床邊站立。指導使用助行器,2次/d,每次10~20 min,注意防滑跌倒。⑤其他干預。家屬鼓勵和支持患者克服術后不適因素,提高早期功能鍛煉依從性,堅持落實早期功能鍛煉。
1.3 功能鍛煉依從性評價表:可從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評定:功能鍛煉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高,能按醫囑正確執行為完全依從(分值5分):功能鍛煉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一般,需要在督促和勸導下才能完成為部分依從(分值3分):抵觸和拒絕功能鍛煉為不依從(分值0分)。綜合評價標準分:依從性好:累計早期功能鍛煉單次評價所得實際分值/總分值(總次數×5)的百分比≥80%以上;依從性差:累計早起功能鍛煉單次評價所得實際分值/總分值(總次數×5)<80%,術后兩周早期功能鍛煉結束時進行總結評估。
1.4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
2.1 兩組患者術后早期功能鍛煉依從性比較: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早期功能鍛煉依從性綜合評價比較[例(%)]
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組經過醫護干預后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依從性明顯好于對照組(P<0.01)。術后患肢疼痛是影響術后早期功能鍛煉依從性的重要因素。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醫護干預,正確評估疼痛,合理使用藥物處理疼痛,提倡無痛功能鍛煉,使術后早期功能鍛煉計劃得到有效實施,從而提高患者早期功能鍛煉的依從性,減少術后并發癥,促使置換髖關節功能的康復。
老年全髖關節患者由于受疾病折磨及缺乏手術相關知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及抑郁等負性心理反應,術后康復早期這種負性情緒較術前更加嚴重,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再在此基礎上配合相關教育指導,可以大幅度提高患者的應對能力,為實施術后早期康復鍛煉打下良好基礎。不能早期進行功能鍛煉,術后臥床期間股靜脈血流顯著緩慢,因而常常導致壓瘡、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認知干預讓患者明白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提高配合度和依從性,最大程度地減少術后并發癥。行為干預及其他干預的重點在于指導患者循序漸進,確保鍛煉安全。通過對患者及家人醫護干預,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認知程度,使患者能夠主動早期活動,使家屬更好地監督患者進行置換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并給患者以鼓勵和支持。
患者的依從性是保證治療、護理措施得以實施的一個先決性條件[3],本組資料研究結果表明,醫護干預可以提高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早期功能鍛煉依從性。
[1]姜 紅,翟 英,連 偉.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0):4829.
[2]梅 芳.持續靜脈鎮痛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效果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2008,10(1):65.
[3]郭曉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護理與康復訓練[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9,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