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翠柳 (廣西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 欽州 535000)
子宮肌瘤是婦科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約占51.8%,其中黏膜下肌瘤占10%~15%[1]。我院應用宮腔鏡對此常見病、高發病進行診治,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就2008年5月~2012年9月在我院行宮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62例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共62例,年齡28~53歲,平均40.2歲,O型黏膜下肌瘤41例,Ⅰ型、Ⅱ型10例,內突壁間肌瘤4例,多發黏膜下肌瘤5例,宮頸肌瘤2例。以上病例均伴有月經量增多及經期延長,繼發不同程度的貧血,其中中重度貧血者35例,合并流產、不育者4例,術前詳問病史、婦檢,常規彩超檢測,結合CA125、CA199篩除子宮腺肌瘤;TCT檢測排除宮頸惡性變;合并子宮內膜異常增厚者先予診刮排除內膜惡性變;查陰道分泌物排除生殖道急性感染;中重度貧血者術前內服鐵劑或輸血將血色素提升至≥80 g/L再施行手術。
1.2 方法:受術者于月經前半期進行以減少術中出血,手術前晚放置宮頸擴張棒或米索400μg軟化宮頸,采用靜脈全身或硬膜外麻醉,膨宮液為5%葡萄糖,膨宮壓力控制在50~100 mm Hg(1 mm Hg=0.1333 kPa),流速約為350 ml/min,同時將電切的功率控制在70~100 W,電凝功率介于60~80 W間。患者取改良的膀胱截石位,探針探查宮腔,了解宮深及子宮方位,擴張宮頸至12號,置入宮腔鏡探查肌瘤的形狀、位置、色澤、大小、單發或多發及其表面覆蓋的內膜情況、血管走行等,內突型壁間肌瘤可顯示宮腔變形、不規則或雙側子宮角及輸卵管開口位置不對稱。O型黏膜下肌瘤瘤體較小經宮頸取出無困難者,用環狀電極切斷瘤蒂后將其夾出,瘤體Φ>3 cm,可以環狀電極分次片狀切割使瘤體縮小,再切斷瘤蒂夾出。取出肌瘤碎片可用卵圓鉗、肌瘤鉗夾出,或退出電切環時將碎片帶出,或將碎片夾在電切環和內鞘之間帶出均可。
62例患者均在宮腔鏡下順利完成手術,腫瘤直徑1~5 cm,術后病理均明確為子宮平滑肌瘤。有3例瘤體埋于子宮肌壁間較深,術中僅切除凸向宮腔的瘤體,術后B超復查腔內無腫物凸出,患者月經量明顯減少,治療有效。8例手術創面較大者于宮腔內置入Folly尿管并以NaCl溶液10~30 ml充盈球囊壓迫止血,術后6~8 h取出。5例多發黏膜下肌瘤者術后于宮腔內注入透明質酸鈉或放置T型節育環防粘連,2~3個月后再將環取出。平均手術時間(29.4±9.8)min,出血量(41.2±8.6)ml,住院時間(4.4±0.9)d。大多數患者術后疼痛輕,僅有4例手術創面相對較大者使用鎮痛藥;術后常規心電、血壓監護、低流量吸氧2 h,患者術日晚可進食半流質飲食,術后第1天恢復正常飲食,術后當天即可下床活動,手術當天和術后2 d靜脈滴注抗生素防感染,術后第1天體溫均在38.5℃以下,術后第3天體溫均正常,無手術切口感染、出血、宮腔粘連、子宮穿孔、臟器損傷等并發癥。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疾病治療要求也不斷地增高,患者對子宮黏膜下肌瘤治療結果的期望已不再停留在僅僅是去除病灶,而是同時要求創傷小、美觀和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子宮黏膜下肌瘤以往采用經腹行全子宮切除或剔除肌瘤進行治療,損傷大,并發癥和不良反應較多,且不美觀,術后恢復慢,患者往往對治療效果不滿意。近年來,微創手術逐漸在我國發展成熟,越來越多的外科疾病采用微創術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婦科宮腔鏡技術亦已從單純診斷發展到可治療各種宮腔內良性疾病,其不開腹、創傷小、出血少,可免去開腹手術出現的腹腔粘連、腹壁瘢痕,減輕受術者的痛苦,術后恢復快,大大縮短了住院周期和治療費用;保全子宮,不改變局部解剖狀態,不離斷子宮動脈,不減少卵巢的血供,不影響卵巢功能,有益于維護女性重要的內分泌調節及正常性生活,在預防冠心病和骨質疏松等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子宮黏膜下肌瘤根據荷蘭國際宮腔鏡培訓中心的分類,又分為三種:O型:有蒂,未向肌層擴展;I型:無蒂,向肌層擴展<50%;Ⅱ型,無蒂,向肌層擴展>50%。O型,Ⅰ~Ⅱ型肌瘤直徑≤5.0 cm,內突壁間肌瘤表面覆蓋的肌層≤0.5 cm,各類脫入陰道的子宮或宮頸黏膜下肌瘤,宮腔長度≤12 cm,排除肌瘤惡變應首先考慮宮腔鏡手術。對于瘤體較大的病例實施腹腔鏡監護,術中一旦發生子宮穿孔,可立即在腹腔鏡下修補,最大程度降低創傷。只要經過嚴格仔細的術前篩查和充分準備,宮腔鏡電切術是治療黏膜下肌瘤安全有效的首選術式,有很好的臨床意義和推廣價值[2]。
[1] 李 敏,崔 娜,蔣玉萍.婦產科微創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115-147.
[2] 張 穎,段 華.微創婦科全真手術[M].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