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朋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東 東莞 523960)
國內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起自于20世紀80年代,199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文件發布后,“改變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眾的衛生服務網絡”成為醫療工作發展的重要內容[1]。伴隨著十余年的發展,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城市新型衛生服務體系已完成局部試點、框架建設任務,如何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加高效的衛生服務,成為現代社區衛生管理與服務工作中亟待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回顧我國近二十余年來在社區衛生管理與服務方面的改革路程,可以發現,政府在社區衛生管理與服務的改革進程中引入了很多的先進管理辦法,如衛生資源統一配置、構建城市二級醫療衛生體系、構建聯網結算制度、醫保服務醫師制度等等。這些做法在社區衛生管理服務改革的摸索和嘗試中也經歷了歷史的考驗,使城鎮居民享受到了日益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2]。但我們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社區衛生管理與服務體系中也還存在有較多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社區衛生服務的模式仍以醫療為主題,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職能尚有待于加強;第二,在社區衛生服務改革過程中,公共衛生與基本醫療仍處于相隔離的狀態;第三,衛生資源整合面臨體制改革上的困難,橫向整合方面表現為是同等水平、同等定位、同等功能之間的整合,縱向整合方面表現為不同水平、不同定位、不同檔次的整合,尤其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綜合醫院之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之間的醫療資源整合還需要進一步的磨合。
正是受到上述問題的影響,近年來財政資金在公共衛生管理方面增加的投入,并沒有表現出帶來明顯的社會效益。如何突破這個瓶頸,又快又好地實現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目標,克服社區衛生服務發展中的瓶頸,急需我們采取各種方法,對社區衛生管理流程實施再造和資源整合,創新管理機制,轉變服務模式,打造適應醫療制度改革新形勢下的現代社區衛生管理與服務。
2.1 建設與完善三級社區衛生服務網絡,打造“15分鐘社區衛生服務圈”:隨著社區衛生管理與服務逐步進入標準化建設階段,為完善現代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內涵建設,要根據社區居民的就醫需求,科學規劃由社區衛生服務指導中心、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服務站構成的三級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均衡發展15分鐘社區衛生服務圈,滿足居民在社區享受基本醫療服務和免費公共衛生服務的衛生服務需求[3]。
第一,在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下,由社區衛生服務指導中心對全區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施管理、指導、協調、監督、考核及評估工作。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方面,要積極引導公立一級醫療機構整體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健全公共衛生服務功能,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為主體構建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第三,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方面,應積極探索多元化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可行途徑,包括對原企事業單位附屬醫療機構實施整體轉型改造;采取政府購買、財政補助等形式,鼓勵各類醫療機構、社會團體及個人等綜合力量舉辦經營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4]。
2.2 完善雙向轉診制度,提高公共衛生資源利用效率:為更加合理綜合地利用衛生資源,現代社區衛生管理要更加側重于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綜合醫院間的合作,推進醫療衛生資源縱向整合。首先,要進一步明確各級醫療機構的公共衛生服務職能,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公共衛生及基本醫療服務,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則承擔診治疑難雜癥以及科研、教學等任務。其次,要充分利用社區衛生信息平臺、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信息化手段,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綜合醫院、專科醫院間建立穩固的雙向轉診合作關系,實行分級醫療衛生服務[5]。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無法確診或治療患者,可通過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直接往上級合作醫院就診;患者確診或出院后轉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繼續接受長期跟蹤和治療,以此有效發揮社區衛生管理的導診功能,提高衛生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使居民獲得高質量、低費用、綜合連續的醫療服務,使轄區居民與各級醫療機構雙方受益。
2.3 豐富公共衛生服務包,關注居民慢性病高發與心理健康問題:要加強公共衛生建設,努力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繼續增加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居民健康檔案建檔人群要輻射到社區每一位居民,實現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的轉變,從解決看病貴、看病難問題擴展到關心全民健康。針對城鄉居民快節奏生活中日益突出的慢性病高發和精神衛生問題,社區衛生服務應以家庭和居民為基礎,將慢性病人和弱勢群體作為服務重點,通過定期普查、篩檢,早期確診慢性病患者,對其實施規范化管理,開展周期性隨訪,提供健康教育指導、行為因素干預及健康狀況監控等服務項目;同時要有計劃性的開展心理健康進社區活動,針對影響現代社區居民精神健康的不利因素進行積極干預,控制心理疾病發生率,普遍提高居民幸福感[6]。
2.4 倡導中醫“治未病”理念,提供特色的中醫藥服務:中醫藥是中國特色的衛生服務資源,是經過幾千年實踐檢驗的科學知識,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管理理念,與社區衛生服務的最終目標相吻合,且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7]。針對部分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對中醫藥服務已形成了固定需求的情況,現代社區衛生管理應進一步拓展中醫藥的服務內涵和外延,為社區居民提供中醫藥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和治療康復等指導服務工作,增加如敷貼、腹針、快針、臍療、熏洗、舌針等傳統治療項目,提升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參與率,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多方位的就醫需求。
社區衛生管理與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作為現代公共醫療衛生中的一塊特殊區域,他既涉及到了公共衛生這一公認的社會服務職能,又牽扯到衛生資源、人力資源的配置和高效服務[8]。對此,要為現代社區居民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公共衛生服務,現代社區衛生管理應立足于醫療資源的縱向整合,以居民健康管理和康復服務為中心任務,扎實做好現代社區居民的基礎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為區域醫療中心診斷治療提供有力的延伸和補充,全面提高居民衛生服務水平。
[1] 朱 坤,謝 宇,栗成強,等.英國社區衛生服務管理體制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0,24(6):19.
[2] 范翠萍,孫樹學,龔 勛,等.三試點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務人員的滿意度及穩定性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1(13):3497.
[3] 羅秀娟,董建成,張志美,等.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利用及居民滿意度的分析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9(13): 2790.
[4] 鄭 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拓展健康管理服務探討[J].社區醫學雜志,2012,10(17):17.
[5] 馬利偉.滿意度研究與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基本思路[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1,13(2):259.
[6] 趙明利,宋葆云,葉文琴.目視管理在提高護理工作效率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1,25(1C):266.
[7] 宋 敏,溫孝明,安文博.運用“治未病”思想探討骨科慢性病的防治策略[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1,19(2): 55.
[8] 羅秀娟,董建成,張志美,等.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利用及居民滿意度的分析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9(13): 2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