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霞 (陜西省西安市兒童醫院,陜西 西安 710003)
發熱是小兒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是多種疾病共有的臨床過程。大多發熱是身體對入侵病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且體溫升高與疾病的嚴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體溫過高可使機體各種調節功能受累,從而影響小兒的身體健康。因此小兒發熱應查明原因,在對病因進行治療的同時,積極采取適當的降溫措施至關重要。筆者現將我院高熱患兒的護理總結報告如下。
收集我院急診發熱嬰幼兒病例共120例,患兒體溫>38.5℃,患兒家長在家自行物理降溫38例,服用退熱劑55例,未采取任何降溫措施27例,其中發生高熱驚厥3例。
2.1 分析發熱的原因:判斷是感染所致的發熱還是其他因素導致的發熱。應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特點和伴隨其他癥狀、臨床實驗室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時降溫,并對原發疾病進行治療。
2.2 一般護理:小兒的體溫調節中樞不健全,可因氣溫、年齡、飲食、哭鬧以及衣被的薄厚等因素影響。因此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內溫度不可忽冷忽熱,保證充足的睡眠。在患兒寒戰時應進行保溫,尤其是四肢等末梢部位的保溫,并給予服用熱飲料。高熱時機體代謝增快、消耗多,同時胃腸道蠕動減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減少,影響消化和吸收,加之體質虛弱,應注意患兒休息,多飲水,同時進易消化、清淡、流質飲食和液體補充。
3.1 藥物降溫:方法簡單易行,退熱效果較好,但是服用退熱劑以后,患兒會大量出汗,因此應嚴格掌握退熱劑的劑量,以免引起患兒虛脫,同時應用退熱劑時要多飲水,以利于排汗降溫,并可防止出汗過多造成水電解質紊亂。
3.2 物理降溫:體溫>38.5℃,可用30%~50%乙醇擦浴(溫度32℃)或用32℃ ~34℃溫水擦浴,重點擦前額、頸部、腋窩、腹股溝,手足心處,禁擦胸前區、腹部,也可用降溫貼促進熱傳導,冰鹽水灌腸,每次灌入28~32℃NaCl溶液100~ 300 ml,保留15~30 min后排便,促進降溫和毒素排出。
退熱時機體會引發大量出汗,應給患兒及時擦干汗液,及時更換干衣服并保暖,防止著涼。
高熱時唾液分泌減少,口腔內食物殘渣發酵,有利于細菌繁殖,引起舌炎、齒齦炎等。因此需做好口腔護理,較大患兒可用淡鹽水含漱以保持口腔清潔。
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注意觀察一般精神狀態、面色、神志等變化,藥物及物理降溫后30 min測體溫、呼吸一次,如有異常及時發現和處理。
大多家長對患兒發熱有過度恐懼和焦慮現象,因而導致對發熱的過度治療。有些家長因發熱反復來醫院或在家不合理應用退熱劑導致嚴重后果,因此應向家長宣傳發熱的相關知識和護理方法。
高熱是一種急癥,必須迅速作出病因鑒別,以便及時對癥處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鼓勵患兒及家屬消除不良情緒,保持最佳心理狀態,接受各種治療和護理。不必急于用退熱劑,一般情況下,如果只是發熱而沒有其他明顯的不適,不服用退熱劑反而更好,這樣既可以使醫生通過了解熱型及發熱程度,作出確切診斷,保護機體的自然防御能力[1]。
[1] 劉愛玲.發熱患兒的護理體會[J].健康必讀:下半月,2010,1(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