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白 (江蘇省鹽城市第二人民醫院內科,江蘇 鹽城 224000)
腦梗死是人體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引起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腦血管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起病多突然。患者在短時間內從正常人變成一個殘疾人,從而引發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礙,如焦慮、悲觀、抑郁、急躁易怒,甚至陷入絕望,產生自殺念頭。因此,臨床護理中通過對腦梗死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使其消除低落的情緒,是保證臨床治療效果的關鍵。為尋求有效的護理措施,筆者對我院90例腦梗死患者進行了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以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間收治的90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齡27~78歲,平均(59.68±10.39)歲。全部患者神志清醒,能理解并準確回答問題,均經CI或MRI確診為腦梗死。
2.1.1 情緒低落:腦梗死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神經系統造成了影響,患者慢慢出現做事無興趣,精神壓力大,情緒低落,覺得活著沒意義等心理。同時,長期受病痛的折磨,腦梗死患者會逐漸喪失勞動力,生活無法自理,從而造成自卑心理,表現出沉默寡言,情緒低下,不愿與人交談等情緒低落現象。
2.1.2 悲觀抑郁:腦梗死患者肢體活動功能及語言表達能力都有不同程度損傷,同時,各種癥狀消失較慢,對治療沒有信心,不愿積極配合,認為患病已成定局,無康復的希望,心情壓抑,彷徨無助,進而表現出消沉、悲觀、失望、抑郁等負面情緒。
2.1.3 焦慮:腦梗死患者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在治療過程中,通常會經歷一種緊張不安、提心吊膽、恐懼、害怕內心體驗。同時,一些患者擔心癱瘓的肢體不能恢復,失去生活能力,會因醫療費所造成的經濟負擔過重而著急,從而產生焦急憂慮。
2.1.4 煩躁易怒:患者對該病的認識不夠完善,臨床治療中患者會對功能缺陷的康復程度而產生擔憂,對各種癥狀消失較慢產生治療效果的懷疑,從而表現或消沉、或悲觀、或失望等。而年歲稍輕或平時性格好強者,則心有不甘,表現出煩躁、易激動或固執任性等情緒,不愿配合治療。
2.2.1 加強與患者的心理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應親切和藹地與患者溝通交談,了解患者的思想狀況,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在精神上給予安慰、開導和鼓勵,幫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在生活上給予必需的指導與幫助,鼓勵患者勇敢面對疾病,正確面對生活,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交談過程中注意傳遞情感技巧,如握手交談,使之感到親切;撫摸安慰增強患者的信任與安全感,使其心情完全放松;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了解患者需求,同情和理解患者,耐心細致地勸慰,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自始至終保持良好的情緒。
2.2.2 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支持,消除患者負面情緒:首先,創造良好的病房環境。舒適優雅的環境給患者以賞心悅目的感覺,醫護人員應保持病房清潔整齊,舒適美觀,空氣清新,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溫馨氣息的環境里。其次,根據患者的職業、文化素養、興趣愛好等,協同家屬一起共同協商制定合理的娛樂活動,豐富生活內容,如聽廣播、聽音樂,轉移其注意力,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在不知不覺中淡忘煩惱,心境變好,使整個人樂觀起來。最后,激發患者治療的積極心理。精神支柱在悲觀、絕望和恐懼的患者中非常重要,護理人員要勸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讓患者知道在疾病治療和康復中良好的心理狀態起著重要的作用。
2.2.3 指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樹立患者治療信心:腦梗死患者有很強的心理壓力,心理活動復雜,對該病的認識差別很大。因此,護理人員應詳細講解腦梗死肢體功能障礙的相關知識及疾病發生的過程,讓患者了解藥物作用、性能、用藥的目的等,從而使其對自身疾病有全面了解,以消除患者的疑慮及恐懼,樹立對抗疾病的信心。同時,護理人員可向患者講述同患腦梗死的精彩生活經歷,用好轉的患者例子鼓勵剛入院患者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2.2.4 制訂康復計劃,鼓勵患者建立社會適應心理: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個體病癥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康復計劃,調動患者積極因素,鼓勵患者配合各項治療。如制定失語練發音,練穿脫衣服,扣紐扣,洗臉刷牙,自己吃飯,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技能訓練計劃,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患者對生活的適應能力,讓心理適應社會。
本組患者臨床護理中通過掌握患者心理變化規律,給予恰當的心理護理措施,有效減輕了患者的焦慮、悲觀、抑郁、急躁易怒等心理抑郁癥狀,提高了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1]王秋芬.腦梗死患者心理護理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1,17(12):67.
[2]王美芝.護理干預在腦梗死早期康復治療的應用[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6,3(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