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碧君
護工是受雇于病患擔任病人生活護理的人員,因市場需求還存在于醫院服務中。他們的辛勤勞動為家屬解決了后顧之憂,也為病人康復做出了貢獻,對醫院護理工作起到了積極的輔助作用。但也引發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1 物業公司管理護工弊病較多 目前,大部分醫院的護工不歸護理部管理,而護工從事的很多工作卻是與護理工作關系密切。個別醫院雖然護工由護理部管理,但由于其編制不在醫院,醫院護理部不能從行政上管理他們,僅僅是對護工的服務質量進行監督。護工來醫院護理病人,大部分是通過公司介紹,而公司對護工僅僅是收取管理費,對護理工作了解不多,甚至根本不了解,無法對護工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影響了護理的服務質量。形成了護工的業務管理與人員管理的“兩張皮”。
1.2 護工服務質量難以保證 由于現有的護工是隨叫隨到,規范的管理,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不識字,大多數連基本的培訓都沒有就直接上崗。護工大多所能做的只是一般生活護理,缺乏醫療和康復期間的專業醫學護理常識,更沒有護理從業人員應具備的專業技能,以及掌握病人清潔、臥位安全等護理知識,還缺乏營養與飲食、健康教育等醫學常識,對病人護理存在較大的風險和隱患。
1.3 部分護工缺少應有的敬業精神和職業操守 個別護工在對待病人上分三六九等,病人有錢沒錢不一樣,病人家屬在與不在不一樣,更有少數護工向病人家屬直接或間接地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給病人及其家屬帶來了很多煩惱,影響了病人對醫院的滿意度。
1.4 護工與病人家屬之間缺少有效的制約 矛盾轉嫁到院方 護工來醫院護理病人,一部分是病人家屬自己找的熟人,帶進醫院的。另一部分是通過醫院外包的護工公司介紹的。病人家屬與護工之間都沒有簽訂正規的用工合同,病人家屬與護工之間并沒有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因此,一旦發生矛盾,雙方相互責備,這時,護工因害怕承擔責任,往往會離開醫院,而病人家屬就會找到院方投訴和糾纏,讓院方來承擔責任和后果。
1.5 護工工作強度大、收入低、權益沒有保障 據統計,我院平均每天護工上崗人數達110-120人左右,工作時間每天達24小時。極個別護工每天護理2到3個病人,他們中大多數人吃住都在醫院,工作時間遠遠超過我國法定每天工作時間的限度。由于大部分從事護工工作的是農村婦女,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她們的勞動保障意識淡薄,維護相應權利和利益的能力也較弱,他們不知道當護工也要簽合同。沒有任何保險和福利待遇,自身利益和健康程度不同地受到損害。護工公司的工作其實類似保姆市場中介,護工與公司之間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勞方與資方的關系,公司其實不承擔護工的權益保障。盡管目前護工活躍在各個醫院,但護工行業并沒有被相關部門正確看待,大多數護工沒有與相關部門簽訂勞動合同,也沒有哪個部門為其投保,其實是處于散兵游勇、盲目無序的狀態,對他們的待遇缺乏相應的監管體系。
2.1 從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角度制定護工管理標準 護工干的往往是苦活、累活、臟活,還是全天候工作、高強度工作,低端收入,只會使護工準入門檻越來越低。這不僅使護工自身利益受損,患者的利益也受損,醫院的形象更是受損。因此,政府保障部門應加大對這一群體的關心力度。一方面,應努力將護工這一新興行業作為一種產業來經營,完善對護工的培訓體系,規范他們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培訓,出臺護工從業人員管理標準。如:年齡段、文化程度、身體狀況等硬件。這樣既可增加城鄉人員的就業機會,又有效地提升了醫院醫療與護理服務水平,使患者獲得較好的治療和陪護,解決患者家屬后顧之憂。另一方面,用工部門應按照勞動部門有關規定給其待遇,實行8小時工作制,既要規定護工的工作時間,也要有休息時間。生活區與工作區要分開,要管理好護工的吃住,確保護工的最低工資標準和各種保險費用的交納。
2.2 嚴格護工的“準入制度” 社會勞動部門、衛生部門要界定護工工作的內容,明確護工的職責要求,出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護工職業管理規定,成立護工培訓基地,定期培訓和考核護工,使護工的專業服務技能適應醫療護理事業的發展,逐步建成一支具有高質量的護工隊伍。
2.3 加強監督檢查 重點加強對中介公司執行政府相關規定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對于不法中介,會同相關執法部門堅決取締。
2.4 嘗試不同的護工管理模式 醫院履行業務指導和監督。一是可以嘗試“公司管理+醫院督導”模式。專業護工公司負責護工的招聘、管理,護工全部造冊培訓后持證上崗、統一著裝、規范收費標準。醫院負責對護工進行集中培訓和定期培訓,并通過走訪患者和家屬、滿意度調查等對護工的陪護質量、收費標準等進行全程監管,并據此評定技術等級。二是嘗試醫院聘用“護理員”模式。醫院到勞動就業部門選聘經過專業培訓、考試,并獲得護理員上崗資格的護理員取代護工,由醫院護理部負責對護理員的統一聘用、管理。醫院根據患者病情統一安排,按政府有關部門確定的護理費標準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