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武 丁 強 蒲皆秀 賀麗娟 朱曉惠
醫生提供醫療服務的工作量是衡量醫療服務價值和給付醫生報酬的基礎[1],是臨床醫師配置的重要參考依據。準確測量醫生工作量和工作負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傳統上衡量醫生工作量的指標主要有2類:一是門診接診人次、管理病人數量等[2],二是工作時間。本文通過對某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20個臨床科室2006-2010年的醫師數量、門診診療人次和住院床日數進行調查分析,研究該院醫師的臨床工作負荷量。
醫師日均門診人次是衡量醫院衛生人力工作效率的指標,可反映醫院門急診勞動生產率的高低。
醫師日均擔負診療人次=每年的門急診總次數/醫師總數/平均實際工作日。
從表1中可以看出,該院2006年至2010年間日均擔負的門診人次每年均大于省屬醫院日均擔負診療人次的平均水平。在與衛生部部屬醫院的平均水平比較中,除2010年稍小于部屬醫院的平均水平外,其它年度均大于部屬醫院的平均水平。

表1 2006-2010年某醫院臨床科室醫師日均擔負門診工作量統計表
醫師日均擔負住院床日數是反映醫院衛生人力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標,主要反映醫院衛生人力在病房的勞動效率。
醫師日均擔負住院床日數=實際占用總床日數/醫師總數/365。
表2內顯示,該院2006年至2010年間實際占用床日數不斷增加,說明該院承擔的工作任務量在不斷加大。醫師日均擔負床日數總體呈增長趨勢,效率逐漸提高,且均高于省部屬醫院的平均水平。

表2 2006-2010年某醫院20個臨床科室醫師日均擔負病房工作量統計表
根據1978年國務院《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規定,一般醫院每名門診醫師每小時門診工作量各科平均為5人次。按每天實際有效工作時間7小時計算,每天每門診醫師工作量標準為35人次。醫學院校附屬醫院每名住院醫師擔當病床工作量各科平均為8~12床,取10床計算。
按三甲醫院分級管理中醫師比例結構評審標準: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的比例1∶3∶5∶7,即0.15∶0.43∶0.72∶1,就是說1名住院醫師必須具備1.3名上級醫師。住院部10張病床的工作量是由1名住院醫師和1.3名上級醫師共同完成,即由2.3名住院部醫師完成,相當于每名住院部醫師每天擔負4.35住院床日[3]。
K=每天每門診醫師診療人次標準/每天每名住院部醫師擔負住院床日標準
=35/4.35=8.05
即門診診療8.05個病人相當于住院部醫師擔負1個住院床日。
將所有的工作內容標準化后,計算每個人每天擔負的住院床日數即可計算每個科室的勞動強度,此指標可作為臨床醫師配置的指標之一。
從表3中可以看出該院20個臨床科室的平均工作勞動強度由2006年的4.0上升至2010年的4.2,呈上升趨勢,且遠遠大于省、部屬醫院醫師工作勞動強度的平均水平。

表3 2006-2010年某院20個臨床科室總體工作勞動強度情況
正確評估醫師的工作負荷,配置合理的臨床崗位人數,保持適當的工作負荷強度是保持臨床醫師身心健康、醫療質量安全、人才成長和醫院正常發展的重要保障。而且,隨著醫院和社會的發展,三級綜合醫院臨床醫師不僅擔負的臨床任務越來越重,在承擔的教學、科研和對外支援等任務上也在逐年增多,所以醫院需要增加人力的投入,以保證醫院的可持續發展和強大的競爭力。
1 Damodar N G.Basic econometrics[M].New York:McGraw-Hill,1995.
2 曾嶸欣,溫小霓.醫院薪酬體制下的供方誘導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08,28(5):9-10.
3 羅麗妮,林源泉,謝紫斌.門診醫師工作量與住院部醫師工作量轉換關系探討[J].中國醫院統計,2009,16(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