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行玖
醫療糾紛、醫療事故長期以來呈現頻發態勢,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以來也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究其原因很多,不少專家學者、報刊雜志都從醫療機構內部管理及其醫務人員醫療行為、患者自身素質、社會矛盾的轉嫁等角度進行了破解和分析,就如何積極穩妥地處理好醫療糾紛、醫療事故,也發表了許多看法,我均表示認同。但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談自己對醫療糾紛、醫療事故協調、協商處理的看法,不妥之處敬請雅正。
醫療糾紛、醫療事故協調、協商處理中有法不依、違法亂紀行為縱容了醫療糾紛的頻發,尤其是惡性的醫療糾紛更加突出,本人認為其主要根源之一正是醫療糾紛、醫療事故可以協調、協商解決。
1.1 醫方被脅迫協商或被協商 現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五章“醫療事故的賠償”第46條仍沿續了《醫療事故處理辦法若干問題的說明》(【88】衛醫字第20號)“三、醫療事故的處理程序”精神,即醫療糾紛、醫療事故可以由醫患雙方協商解決,正是“協商解決”導致醫療糾紛、醫療事故處理難、頻發。多數醫療糾紛醫患之間的協商是由于醫院迫于種種原因而處于被協商地位,患方多采取脅迫手段迫使醫院妥協、讓步。患方采取的手段有:一是糾集親朋好友,其中也不乏社會閑雜人員直接沖擊醫院,圍堵醫院大門、拉橫幅,干擾醫院的正常醫療秩序;二是上訪、纏訪給政府施加壓力;三是利用媒體、網絡發布不實言論,歪曲事實以引起社會同情。因此醫療糾紛、醫療事故協商解決的主動權多在患方手里,醫方往往處于被動地位,醫患雙方之間的協商多數是在患者“強烈”要求下且在未進行醫療事故鑒定前進行的,經鑒定的另當別論,所謂的協調、協商處理實質是“脅迫”處理,在糾紛未定性、責任未明確的前提下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協商處理的結果勢必損害一方利益。
1.1.1 醫患之間的直接協商縱容了醫療糾紛頻發。由于患方沖擊醫院,干擾正常的醫療秩序,而有關司法權力機關又不能很好地執行上級有關規定,忽視了醫療機構也是公共場所,怕把矛盾引到自己身上,出工不出力。醫院為了維持正常的醫療秩序、維護其他患者的就醫權利,減少社會影響和聲譽、經濟損失,迫于種種壓力,以致不得不與患方進行協商。無原則的協商就是花錢買“平安”,所以說醫療糾紛頻發是衛生部門及醫療機構自己縱容和花錢買的。
1.1.2 有關部門不作為助長了醫療糾紛發生?;挤酵扇∩显L政府及相關部門,有集體群訪、單個纏訪、越級上訪等形式,鬧得政府及相關部門不得安寧,影響正常的工作秩序,并感到厭煩以至于政府及相關部門給醫療機構施加壓力,不問事實、責任或藉借同情弱勢群體、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維護大局,實質是維護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社會影響,強迫醫療機構坐下來與患方協商,一是政府的相關部門既無裁決權,也無為醫患雙方“當家做主”的權力,一味“和稀泥”、息事寧人,相關部門的存在既使患者投訴有門,也導致了有法不依,這是目前法制建設的遺憾,導致了法制建設停滯不前,甚至是倒退;二是個別政府官員出于種種原因,或維護政府形象、或維護社會和諧、或同情弱者、或維護自己的權利地位給醫療機構施加壓力,不顧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感受,迫使醫療機構萬般無奈地無原則地作出讓步;給患方以錯誤信息和誤導,所謂“鬧一鬧”、“訪一訪”,對患者成本很小,鬧到了賺的,鬧不到損失也不大,所謂“衛生局不是公安局”、“醫院不是法院”患者想怎么就怎么,這些都縱容和助長了所謂醫療糾紛的頻發。
1.2 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處機制難起作用 現在政府和衛生部門為了積極化解醫療糾紛,積極倡導建立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處機制,企圖將醫療糾紛的處理從院內引到院外,企圖快速處置醫療糾紛,出發點是好的,但仍沒跳出調解、協商的框架,第三方調解組織的作用到底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與評價,第三方調解組織的法律地位也有待商権,第三方調解組織不是司法機關、也不是政府部門,其組織性質、職責、經費都未有明確定論,多數組織工作人員為臨時抽調或聘用,未有經過法律、醫學專業培訓,且溝通、協調能力也難以保障。筆者認為第三方調解組織應是在法院、信訪局、衛生行政部門及醫療機構之外另設的一個半政府、半民間組織。其實,有些醫療糾紛發生后,法院、信訪局、衛生行政部門及醫療機構一直都在協調、協商處理,都難以解決,第三方調解組織的出現就能起很大作用?有待觀察。本來醫療糾紛的處理就有法院、信訪局、衛生行政部門及醫療機構,現在又多了一個組織,本人認為會導致醫療糾紛多頭處理、更加混亂、更加困難。
1.3 醫療糾紛協調、協商處理有違法違紀之嫌 醫療糾紛在未有鑒定的基礎上進行調解、協商處理是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的,勢必損害一方利益,而且傷害的多是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醫療糾紛、醫療事故協商處理中違法違紀時有發生。
1.3.1 醫療機構負責人任意處置國有資產。醫療機構或醫療機構的負責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為了及時化解醫療糾紛,在“被協商”的情況下,花錢買平安,醫療機構及其負責人對國有資產的處置權過大,動輒幾十萬,無人約束且不擔任何責任。
1.3.2 有些“協商”已超出民事范圍。在協調、協商處理的醫療糾紛中,有許多案例是不構成醫療事故的或雖構成但賠付金額也沒有那么大,但患方漫天要價,不依不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有惡意敲詐之嫌,有由民事糾紛演變為刑事案件趨勢,已不屬于民事糾紛使用協商處理的范疇。
1.3.3 有些醫療糾紛醫務人員被背上“莫須有”的“事故”枷鎖。醫務人員在醫療糾紛調解、協商處理中往往被背上莫須有的責任,影響定期考核、影響職稱晉升,同時還要承擔一定的經濟負擔,精神打擊更大,嚴重挫傷了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束縛了臨床醫學的發展與進步。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其配套文件中明確了醫療糾紛、事故的處理渠道和方式方法,但本人認為醫療糾紛處理應選擇由人民法院司法一個渠道處理。
2.1 人民法院是代表國家司法權力機關 他與醫院、與患者無利害糾結,具有秉公執法、公平、公正執法的職責、義務和能力。
2.2 根據醫療糾紛、事故的屬性和特點 國家司法機關應在民法的基礎上制定和出臺《醫療缺陷處理法》(亦有學者使用其他名稱),而予以立法,其立法宗旨依法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在《醫療缺陷處理法》的基礎上配套制定諸如《實施細則》等法律、法規性文件,使醫療糾紛、醫療事故的處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科學、合理、合法,便于掌握應用。
2.3 人民法院內可以設置醫療事故鑒定組織 獨立行駛醫療糾紛、醫療事故的鑒定職能,確保鑒定結果的客觀、公正,為醫療糾紛、醫療事故的裁定、判決提供客觀、公正、公平的依據,有利于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利。
2.4 醫療糾紛、醫療事故由人民法院依法客觀、公平、公正、公開處理 既顯示法律的公平、公正,也彰顯了法制的尊嚴,同時也保護了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該承擔的責任不容推辭,不該承擔的也不要被莫須有的承擔,也保護了患方合法權益。
2.5 廢止醫療糾紛、醫療事故的協商、協調處理機制 從源頭上堵住醫療糾紛、醫療事故的協商處理,一是營造依法處置醫療糾紛的濃厚氛圍,向社會、向患者傳遞正面導向和信息;二是讓患者感覺到醫療糾紛的處理只有一個渠道,再上訪、再圍堵政府、再沖擊醫療機構、再采取種種手段施壓或脅迫均無濟于事。
2.6 通過司法渠道解決醫療糾紛、醫療事故 可以遏制醫療機構及其負責人自由處置國有資產的權力,避免國有資產流失,同時也是有利于保護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