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9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與外語中文譯寫規范部際聯席會議專家委員會聯合發布:PM2.(5particulate matter)的中文名定為“細顆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并向社會各界推薦使用。它的定名解決了長期以來對PM2.5的中文名詞的使用和翻譯不統一的問題。
細顆粒物來源十分復雜,既有燃煤,燃油機動車尾氣、道路揚塵、建筑施工揚塵、工業粉塵,餐飲油煙、垃圾焚燒、秸稈焚燒直接排放的細顆粒物,也有空氣中SO2、NOx和揮發性有機物,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轉化生成的二次細顆粒物。吸煙釋放的煙霧、蚊香燃燒、蟲螨等物質的動力學直徑均在2.5μm以下,按規范也屬于細顆粒物范疇。
細顆粒物控制的難點在于其粒徑太小、質量輕,使得靜電力、離心力、慣性力等的作用十分微弱,難以使用常規的除塵器進行凈化。對細顆粒物進行末端控制屬于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領域,其基本原理是首先使細顆粒物粒徑增大,然后再去除,這種使細顆粒物粒徑增大的技術稱為凝并技術。另外,細顆粒物的高效除塵技術包括電袋復合式除塵技術、濕式電除塵技術、覆膜表面過濾技術、靜電纖維增強除塵技術等,這些技術通過對傳統除塵器結構的改進或者使用新材料,來提高細顆粒物的去除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