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媛媛
長久以來,我們都生活在一個被固化的消費世界中。你只能在商家設計并生產好的成品中挑選,常常會因配色、款式,抑或設計理念與自己的期望相去甚遠而扼腕嘆息,也時常因為穿著生產了幾百萬件一模一樣的服裝而遭遇“撞衫”的尷尬。
且慢,不是還有高端定制服務嗎?是的,但這種“定制”似乎只與限量稀有、昂貴奢侈、超長等待相關,它只存在于紐約街頭穿Prada的女魔頭身上,或存在于動輒幾萬乃至幾十萬元的Chanel、Hermes包包之中。如此高昂的“定制”,足以讓眾生望而卻步。
不過,為何很多消費者要將穿舊的牛仔褲上剪出幾個破洞?為何把兩只波鞋換上不同顏色的鞋帶?又為何要在新買來的水晶吊墜配上一根皮質繩子......種種跡象表明,消費者對于個性化、差異化的訴求從未衰減。隨著各類購物網站鋪天蓋地來襲、社交網絡上大同小異的商品信息日益填鴨式的推送......消費者對于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變得愈發強烈,以致傳統實體店與網店統統難以滿足。
有沒有一種模式可以打破消費世界的選擇枷鎖,同時又不那么高不可攀?互聯網的神奇魔力加上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的交匯,正給出一種新的可能性——C2B模式。它是一次商業模式與商業驅動邏輯上的顛覆性嘗試,同時也宣告了消費者自我創造的時代已經開啟。
受此鼓舞,一批推崇C2B、以個性化定制為商業模式的新型企業開始涌現,它們脫胎于傳統制造產業的母體,又嘗試去顛覆大規模工業時代的商業價值模型。鞋類定制公司IDX愛定客CEO黨啟元堅信,“定制”模式會是未來消費者驅動商業變革中的主流模式,“它要求的是個性化需求、多品種、小批量、快速反應以及平臺化協作,這個是我們能看得到的未來,這是一種全新的商業價值鏈再造”。
阿里巴巴馬云早在兩年前也提醒“中國制造”應提高警惕,稱“中國制造必須應消費者改變自己產品的設計,改變渠道的推廣方式,必須改變創新設計的能力,以消費者為導向,進行柔性化生產”。整個阿里系也開始緊鑼密鼓對C2B進行布局,包括聚劃算的定制團購、預售模式、“雙十二”中小而美商家貼上生活化標簽等一些雛形嘗試,阿里系的目標也很明確,聚合整個阿里生態的力量,將冗雜的渠道打掉,讓所有的消費者得到個性化的產品
從本質上說,C2B模式中的個性化定制是一種“規模化的不規模經濟”,它的難點在于前端充分匯集和梳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將一個個個性化需求匯集成不同的規模需求,而后端則需要柔性化制造與敏捷供應鏈支撐。無論是傳統制造業轉型C2B,還是純互聯網初創企業白手起家切入C2B,要解決上述兩個問題,過程都將充滿坎坷,它們需要在成本激增與規模效應中尋求平衡,并要堅持到消費者與產業鏈完全接納C2B模式的爆發點來臨。
所以,剛剛發軔的C2B模式看上去光鮮亮麗,但真正要實現產業鏈完全走通,不啻于一場篳路藍縷的大冒險。為此,本刊將帶您走進三個C2B創業企業,它們是這一輪產業再造浪潮中的“創客”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