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萍萍 (陜西省渭南市中心醫院婦產科,陜西 渭南 714000)
產后出血是胎兒娩出后24 h內失血量超過500 ml。居我國產婦死亡原因首位,發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 ~3%[1]。由于社會各項因素的影響,近年剖宮產率明顯上升。產后出血可以采用按摩子宮、應用縮宮劑、宮腔紗條填塞法、結扎盆腔血管、髂內動脈或子宮動脈栓塞、切除子宮方法止血[1]。但在基層醫院,緊急情況下通常可以實施前三種方法及結扎子宮動脈上行支,如果無效,為了止血、避免出現嚴重并發癥、挽救產婦的生命最后只能采用切除子宮法。為了提高產科質量,筆者對25例剖宮產術中所遇到的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病例運用了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并取得了成功。現將其介紹,與大家討論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從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剖宮產術中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運用了子宮背帶式縫合術25例,其中初產婦16例,經產婦9例。患者年齡19~41歲,孕周36+3~42+4周。其中產程延長或停滯5例,頭位難產5例,胎兒窘迫5例,重度子癇前期3例,瘢痕子宮2例,雙胎妊娠1例,巨大兒3例、前置胎盤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橫切口),在術中均表現為:胎盤娩出后子宮軟,如“軟袋狀”,觸之如唇,出血約400~500 ml(采用目測法結合面積法)。
1.2 方法
1.2.1 剖宮產術中遇到產后出血的常規處理:胎盤娩出后常規宮體肌內注射縮宮素20 U,發現子宮軟,如“軟袋狀”,觸之如唇,出血較往常多(目測法)時,立即有節律地、有效地按摩子宮,同時靜脈滴注縮宮素10 U,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片200μg。前置胎盤病例,胎盤附著部位子宮出血明顯處用Ⅰ號可吸收線“8”字縫合或補丁式縫合。同時觀察經上述處理后子宮收縮及出血改善情況,整個過程約需10 min。如子宮收縮及出血較前無明顯改變,立即判斷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是否有效。
1.2.2 初步判斷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是否有效的方法:將子宮從腹腔中托出,清除宮腔積血后用兩手擠壓宮體,如加壓后子宮出血明顯減少,表明行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成功的可能性大。1.2.3 實施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當術者站于患者右側時,用Ⅰ號可吸收線從子宮下段切口的左側中外1/3交界處的切緣下方2~3 cm處進針,經過宮腔由切口上緣2~3 cm處出針,縫線繞過左側子宮底1/3交界處,折向子宮后壁左側宮骶韌帶的上方,相當于前壁切口水平進針,從宮腔出針,又經過宮腔于子宮后壁右側宮骶韌帶上方出針,向上繞經右側宮底中外1/3處,折向右前壁切口上方2~3 cm處出針,于切口下緣與左側進針同一水平出針,助手雙手加壓子宮體,協助緩慢漸進性拉緊縫線,使宮體縮小呈縱向壓縮狀。子宮前后壁縫線各固定1針。隨后連續貫穿縫合子宮切口肌層并包埋縫合漿膜層。
25例患者行“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術后約5 min出血明顯減少,術中出血量約600~500 m l,術中或術后輸血18例,輸紅細胞懸液2~4 U(400~800 m l)。平均手術時間約65~90 min。術后陰道出血<50 ml/h,生命體征平穩,再無產后出血、感染等并發癥,保留了子宮,按時康復出院。惡露持續28~42 d,產后42 d復查B超及婦科檢查,子宮復舊良好,沒有再出血。
3.1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治療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有效的原因:①此術式通過繞過宮體的線圈如背帶樣將子宮捆綁,對子宮肌層形成壓迫,交織于子宮壁肌纖維間的血管被擠壓,血流明顯減少。同時使子宮呈縱向壓縮,使子宮壁的弓狀血管被擠壓,胎盤剝離面形成血栓,血竇關閉而止血[2]。②技術要求低,縫合迅速,操作簡單易掌握。止血作用強,有效安全,無需特殊器械、設備,經濟實惠。
3.2 剖宮產術中運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產后出血時的注意事項:①正確判斷,適時應用。此術式在按摩子宮、藥物治療等無效后盡早應用。②牽拉縫線,固定子宮要適度。以打結后縫線和子宮漿膜層間可容納一指為適度。③胎盤早剝、子宮胎盤卒中暫未應用。④術后繼續預防感染、促宮縮治療。
[1] 樂 杰.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05-208.
[2] 李四維,李彥曦,江 琳,等.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的應用[J].西南軍醫,2011,12(6):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