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寶國(遼寧省海城市中醫院外一科,遼寧鞍山114200)
腹股溝斜疝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傳統治療多采用張力性修補術,復發率較高,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1]。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我院應用傳統腹股溝斜疝修補術與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的臨床療效,旨在為腹股溝斜疝的治療提供更為安全的方法。
1.1 研究對象:隨機選取2009年12月份~2011年12月份我院收治的141例腹股溝斜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71例(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其中男56例,女15例,年齡42歲~65歲,平均(55.4±4.2)歲.對照組70例(傳統腹股溝斜疝修補治療),其中男54例,女16例,年齡43歲~67歲,平均(54.2±4.7)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發病原因,經統計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選擇連續硬膜外麻醉,常規腹股溝斜疝切口,對腹股溝進行逐層打開,游離精索,分離直疝環口,切開疝囊,探查腹腔無合并疝后,測量疝環大小,選擇適宜的補片,平底短型網塞組合補片適宜疝環直徑>2.0 cm且腹股溝管后壁薄弱者。疝囊較小患者可以不打開疝囊,將網塞尖端向內頂著疝囊,利用內環直接進入腹腔,縫合網塞邊緣與疝環口周圍的腹橫筋膜間斷即可。疝囊較大者橫斷其距頸部3 cm處,高位結扎近端,疝囊回納入腹腔后置入網塞,利用平片平鋪于精索后腹股溝后壁,與周圍組織縫合,對腹股溝后壁進行固定,平片前端固定于恥骨結節和聯合鍵上,并且能夠覆蓋腹內斜肌,超過海氏三角(>2.0 cm)。對照組常規進行傳統腹股溝斜疝修補治療,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抗炎、補液、止痛等對癥治療。
1.3 評價指標:記錄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主要包括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分析為統計學分析軟件包SPSS.19.0版本,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為(3.4±1.2)h,術后住院時間為(7.5±2.3)d,發生切口感染1例,復發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8%,對照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為(8.2±1.4)h,術后住院時間為(13.6±2.7)d,發生切口感染3例,尿潴留2例,復發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2.9%,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腹股溝斜疝是外科的常見病之一,好發于中老年男性。傳統修補腹股溝斜疝的方法具有張力性,并且手術解剖部位較多,損傷較大,患者術后疼痛劇烈,組織愈合程度差,復發率高[2],老年患者由于身體承受能力差以及恢復能力低,成為手術治療的禁忌證。隨著臨床關于腹股溝斜疝研究的不斷深入,其修補方法增多,逐漸出現了Bassini,Ferguson法等,但是仍然未能改變張力性修補的治療狀況,復發率仍居高不下。Rugkown IM與Bard公司合作推出了使用于修補的充填物以及成型補片,促進了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手術的發展。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手術是一種新型的腹股溝疝修補術式,主要優點為手術創傷小,操作簡單,術后恢復快以及復發率低[3]。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通過使用人工合成材料對腹股溝斜疝進行修補,將加強腹橫筋膜作為修補的重點,實現了無張力修補。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能夠在不破壞腹股溝管的正常解剖結構的情況下對發生損害的疝環進行無張力性修補,并且能夠增加腹股溝管后壁的抵抗力,增加穩定性,降低復發率。本組實驗中觀察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為(3.4±1.2)h,術后住院時間為(7.5±2.3)d,并發癥發生率為2.8%,與對照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文獻報道吻合[4]。綜上所述,傳統腹股溝斜疝修補術與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均是腹股溝斜疝的有效治療方法,其中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效果顯著,恢復快,安全性高,是更為理想的治療方式。
[1] 慕林森,田紅軍,楊金廷.援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與傳統術式186例分析對比[J].中外醫療,2011,4(1):91.
[2] 韓光宏,蔣林哲,王愛光.兩種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的比較[J].現代醫學,2010,38(2):175.
[3] 胡永煒.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手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比較[J].中國基層醫藥,2009,16(11):2088.
[4] 王楚.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股疝30例臨床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0,17(18):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