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田(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人民醫院,陜西渭南714300)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其發病急驟,約占腦血管病的60%~85%,嚴重影響人類生命健康。2011年6月~2012年1月,筆者采用克林澳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85例,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6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7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所有急性腦梗死的診斷均符合1995年10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17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85例,治療組85例,男48例,女37例,年齡51~82歲,平均68.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8 h~7 d;其中穩定型腦卒中66例,進展型腦卒中19例。對照組85例,男51例,女34例,年齡41~80歲,平均70.8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0 h~9 d。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排除白血球減少者,有使用本品造成白血球減少史的患者,對本品過敏及高度過敏體質者患者。
1.2 方法:治療組采用克林澳(馬來酸桂派齊特注射液)160 mg加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1次/d,連用14 d;對照組應用血塞通注射液40 ml加入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共用14 d。
1.3 療效評定標準:按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2]進行評定,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14天,判定療效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標準,①基本痊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可下地走路,生活可自理;②顯著:主要癥狀和體征明顯好轉,患肢肌力提高2級以上;③有效:患肢肌力提高1級以上,或失語、偏癱等癥狀好轉;④無效:指用藥前后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或者病情加重。
1.4 統計學處理: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指標采用χ2檢驗。
2.1 治療組:基本痊愈11例,顯著24例,有效39例,無效11例,顯效率41%,有效率87%。對照組基本痊愈5例,顯著18例,有效30例,無效32例,顯效率27%,有效率62%。
2.2 療效比較:治療組,顯效率41%,有效率87%;對照組顯效率27%,有效率62%,兩組顯效率、有效率比較有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不良反應:治療組有2例出現皮疹,1例出現靜脈炎,對照組有2例出現頭痛,1例出現腹瀉,均經對癥治療后好轉,不影響治療。
腦梗死占腦血管病60%~85%,腦動脈粥樣硬化的管腔在狹窄和內膜損傷的基礎上,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引起血液流動性降低,是腦動脈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礎。腦動脈梗死后,由于血供減少或血流中斷,導致腦組織缺血,繼而出現缺血性級聯反應,細胞內鈣超載,受Ca2+調節的多種酶類被激活,乳酸產生增多,導致膜磷脂分解和細胞骨架破壞,大量自由基和一氧化氮生成以及各種細胞炎性反應因子等共同作用細胞產生不可逆性損傷[3]。均會加重腦組織細胞的損傷,因此降低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糾正血液的高凝狀態,改善缺血部位的血流灌注及減少腦細胞損傷成為急性腦梗死治療的關鍵。克林澳是新一代具有弱鈣拮抗劑作用的內源性腺苷增效劑,具有擴張血管,促進細胞營養代謝的雙重作用。克林澳的作用表現在:①選擇性抑制Ca2+向腦血管平滑肌細胞內流,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且無“盜血”現象發生;②加強腺苷早期腦保護的生理作用,延長血管擴張作用,加強擴血管強度;③促進腦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細胞營養和能量代謝,提高抗缺血、缺氧能力,保護細胞功能;④提高紅細胞的韌性和變形能力,改善微循環;⑤降低血液黏滯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形成[4]。克林澳在治療急性腦梗死的過程中無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治療組有2例出現皮疹,1例出現靜脈炎,經對癥治療后好轉,不影響治療,克林澳能夠減輕腦梗死后的各種神經功能損傷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示克林澳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一種安全、有效的藥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1.
[2] 中華神經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2.
[3] 吳江,賈建平,崔麗英,等.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58.
[4] 戴德銀.實用新藥特藥手冊[M].第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