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良斌,胡仁廣,張國順(湖北省漢川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湖北漢川431600)
輸尿管下段結石是泌尿科常見病、多發病,經過解痙,鎮痛,緩解疼痛的排石治療,小的結石通常可以排出。但目前中藥排石藥物,結石排凈時間較長,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以導致腎積水,感染,腎功能障礙及其他并發癥,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來改善石排。自2011年3月~2012年8月,筆者對48例下段結石患者進行分組研究,觀察α1受體阻滯劑坦索羅辛聯合排石顆粒治療輸尿管下段結石的輔助排石作用,并與單獨使用排石顆粒輔助排石組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輸尿管下段結石患者4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齡24~52歲;對照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齡20~51歲。所有患者經彩超,靜脈尿路造影或CT三維重建檢查診斷為輸尿管下段結石(直徑0.4~0.8 cm)并排除有嚴重的尿路感染、嚴重腎積水、腎功能不全、妊娠期及哺乳期、輸尿管多發性結石、輸尿管畸形、孤立腎等病史。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口服抗生素左氧氟沙星0.2 g,2次/d,預防尿路感染;口服排石顆粒20 g,2次/d,每天飲水2 000 ml以上,適當跳躍,慢跑以助結石排出。治療組加用坦索羅辛0.2 mg/次,每晚1次。療程不超過2周,每周復查1次,了解有無結石排出,B超及X線檢查,是否有腎絞痛者,給予對癥處理。
1.3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以及方差分析。
2周內,治療組結石排出18例(75%),對照組結石排出12例(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平均排石時間對照組9.9 d,治療組5.8 d。2周內患者因腎絞痛發作而需鎮痛治療者,治療組為1例(4.2%),對照組為4例(1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在治療輸尿管下段結石的是天然的石頭,藥物排石,ESWL與輸尿管鏡碎石術。藥物排石治療過去常見的中藥,近年來,西醫藥物排石的研究越來越多地受到臨床關注。石放電過程中的影響因素:結石的大小,輸尿管生理狹窄,輸尿管蠕動,感染,水腫,結石部位輸尿管痙攣。結石太大(>1.0 cm),輸尿管狹窄有這兩個因素需要手術干預,后幾個因素從理論上可用的藥物溶液。輸尿管結石大于90%,下到輸尿管腎中的形成[1]。輸尿管下段結石治療原則是去除結石,解除梗阻,保護腎功能。針對直徑<0.8 cm的輸尿管下段結石,不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或特殊情況的,腎積水較輕,不需要緊急處理的患者多采取藥物排石治療。在治療組加用坦索羅辛為高選擇性的作用于α1受體的阻滯劑,比較兩組排石情況及腎絞痛發生情況。在α1受體拮抗劑抑制輸尿管輸尿管張力低的生理作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減少蠕動頻率和振幅,從而減少輸尿管壁內壓,增加排尿的傳輸容量。索羅辛可對α1受體的選擇性作用,所以它可以用在輸尿管下段結石的治療。它可以增加尿流脈沖,在上面壓石相應增加,而且可以削弱輸尿管蠕動,減少結石輸尿管壁阻力。在石輸尿管壁的壓力梯度的形成,最終形成排石一個強大的推力[3]。因此,α-受體阻滯劑不僅是腎絞痛藥物有效的控制,也可促進遠端輸尿管結石的排出量。
綜上所述,坦索羅辛聯合排石顆粒治療輸尿管下段結石,發揮中西結合的優勢,提高結石排出率,減少排石時間,是一種有效、經濟、無創的輸尿管結石排石療法。
[1] 吳階平.泌尿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606-622.
[2] Cervenakov I,Fillo J,Mardiak J,et al.speedy elimi-nation of ureterolithiasis in lower part of ureters With the alpha1-blocker-Tamsulosin[J].Int Urol Nephrol,2002,34(1):25.
[3] Dellabella M,Milanese G,Muzzonigro G.Randomized trial of the efficacy of tamsulosin,nifedipine and phloroglucinol in medical expulsive therapy for distal urteral calculi[J].J Urol,2005,174(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