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霞,曾祥梅(貴州航天醫院消化內科,貴州遵義563003)
大腸息肉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內鏡下高頻電切除是大腸息肉的首選方法。傳統的經內鏡息肉切除術的完整切除率低,把>2 cm的廣基息肉列為內鏡治療的禁忌證[1]。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及不斷改進,內鏡下治療息肉適應證逐漸擴大。現收集我院大腸巨大息肉內鏡下治療89例,根據息肉特點采用不同方法內鏡下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02年1月~2011年12月期間,我院行內鏡檢查共發現大腸巨大息肉89例,共105枚。其中男53例,女25例,年齡20~82歲。單發息肉77例,多發息肉12例。有蒂67,亞蒂10例,寬基或無蒂12例。息肉形態:多呈圓形、類圓形、盤狀及分葉狀,頂部可有充血、糜爛、出血。術前活檢組織病理類型:管狀腺瘤44例,絨毛狀腺瘤24例,管狀-絨毛狀腺瘤21例。
1.2 器械與藥物:Olympus Q240、Olympus Q260電子結腸鏡、UES-30高頻發生器、圈套器、內鏡活檢鉗、內鏡注射針、HX-20U尼龍繩套扎器及MAJ-254,MAJ-340尼龍繩、HX-600-135、HX-610-135金屬夾、1∶1 000腎上腺素溶液。
1.3 治療方法:術前1周停用阿司匹林、抗凝劑及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術前完成血常規、出凝血時間、心電圖等基本檢查,與患者及家屬充分告知后,簽署治療同意書。給予硫酸鎂、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口服灌腸清潔腸道。
1.3.1 單純尼龍繩套扎術:適用于結腸轉角位置不易固定的粗蒂息肉及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患者。經活檢鉗道插入已裝好的尼龍繩,將尼龍繩套扎在息肉蒂部近腸壁的下1/3處,慢慢收緊尼龍繩直到有抵抗感,見息肉變紫發紺后,表明結扎有效,退出圈套器導管,完成結扎。
1.3.2 尼龍繩聯合高頻電切除:尼龍繩套扎步驟同上,完成套扎后,圈套器在位于尼龍繩上方0.5~1 cm左右的位置圈套電切。
1.3.3 金屬夾聯合高頻電凝切除術:對于較細長蒂的息肉,經鉗道插入金屬釋放器及金屬夾,在內鏡直視下伸出金屬夾并張開呈最大角度,旋轉至最佳位置,對準息肉長蒂收緊并夾閉金屬夾,金屬夾阻斷血流后用圈套器置于金屬夾上方0.5~1.0 cm處進行圈套切除。
1.3.4 內鏡下分片黏膜切除術:適用于無蒂及扁平巨大息肉。先用內鏡注射針在息肉底部黏膜下注射1∶1 000腎上腺素溶液2~3點,每點1~4 ml,使息肉基地黏膜發白并腫脹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分片切除息肉。
1.4 術后處理:術后禁食24~72 h,觀察患者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嚴密觀察患者腹痛、便血情況。同時給予止血,消炎及補液支持治療,1周內避免劇烈活動及進食粗纖維食物。術后3~6個月復查腸鏡。
本組105處病變中,25枚予金屬夾聯合高頻電凝切除,37枚予尼龍繩聯合高頻電凝切除,22枚行分片黏膜切除術,5例行單純純尼龍繩套扎。術中創面明顯出血11例,4例發生遲發性出血,經內鏡下噴灑腎上腺素鹽水、熱探頭電凝、注射腎上腺素鹽水及鈦夾夾閉等方法成功止血,未出現穿孔并發癥。16例患者術后稍感腹痛、腹脹,經對癥治療后疼痛緩解。術后6個月內腸鏡復查隨訪,未見息肉復發。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黏膜隆起,局限增生而形成的腫物;消化道息肉是一種癌前期病變,很多息肉可發生癌變,息肉與癌變的關系,取決于息肉的大小、類型、數目、部位,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尤其腺瘤性息肉容易發生癌變。國外學者認為大腸腺瘤性息肉變化為大腸癌要經歷10~15年的時間,其癌變率直徑<1 cm者約1%,直徑>2 cm者約15%~50%[2];所以治療大腸息肉特別是直徑>2 cm的巨大息肉,對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有重要意義。
目前,內鏡下治療大腸息肉的方法較多,高頻電凝切除術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對于帯蒂的病變尤為滿意,但對于廣基及粗蒂息肉治療危險性較高,其出血、穿孔發生率較高。文獻報道,約24%患者會并發大出血,穿孔發生率則為15%[3]。因此,如何提高內鏡下治療消化道巨大息肉的安全性成為臨床醫生高度重視的問題。筆者對結腸轉角位置不易固定的粗蒂息肉及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患者采用單純尼龍繩套扎,可一次性完全結扎息肉根部,很好阻斷息肉滋養血管,其缺點是不能獲取全息肉標本送病理,故結扎后必須在其頂部多次活檢送病理。聯合高頻電切術更在此基礎上起到雙保險作用,適用于粗蒂滋養血管較豐富的巨大息肉,提高了內鏡下巨大息肉治療的成功率,同時降低了消化道大出血、穿孔的風險。金屬夾可以用來治療消化道出血和穿孔,高頻電凝切除前預防性留置金屬夾,用以降低出血和穿孔的風險。尼龍繩套扎高頻電凝切除時有脫落的風險,而金屬夾有過早脫落遲發出血的風險,兩者聯合應用,即首先用尼龍繩套扎息肉蒂部,在高頻電凝切除術前或術后應用金屬夾于尼龍繩套扎處內側夾閉息肉蒂部,兩者功能上的互補,治療更加安全可靠[4]。分片黏膜切除法操作要點是多次多點黏膜下注射,黏膜下注射要以充分抬舉征為度,治療時易發生黏膜切緣滲血,用熱探討及APC可有效止血。
綜上所述,根據息肉大小、形狀、蒂部情況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提高了內鏡下巨大息肉治療成功率,同時降低了消化道出血、穿孔的危險性。
[1] 李益農,陸星華.消化內鏡學[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676.
[2] Semelka RC.Marcos HB.Polyposis syndrome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tract:MR findings[J].J Magn Reson Imaging,2000,11(1):51.
[3] 王昌雄.以尼龍繩或金屬鈦夾鉗夾基部在消化道巨大息肉切除術中預防出血的效果觀察[J].中華消化雜志,2009,29:772.
[4] 劉靖正,周平紅,姚禮慶,等.消化道巨大息肉內鏡治療752例[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2,29: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