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良明 (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漁門中心衛生院,四川 攀枝花 61710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指因冠脈血流供應嚴重不足而使心肌缺血、缺氧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壞死,在臨床上常表現為胸痛、急性循環功能障礙以及反映心肌損傷、缺血和壞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電圖改變。心律失常是AMI最常見的并發癥,一旦發生搶救成功率低,猝死率很高。我科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密切的監護,對并發心律失常的患者展開積極的搶救及護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對過去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心律失常發病特點及護理要點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共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26~82歲,平均(45.12 ±18.90)歲。其中室性心律失常46例(室性期伴收縮26例,室性心動過速12例,室顫8例),竇性心動過緩9例,房室傳導阻滯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入院后立即入住監護病房,進行常規吸氧、心電監護,按照病情進行改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治療。
1.2 護理方法:由于AMI并發心律失常發病迅速、病死率高,作為醫護人員需要對病患進行密切的監護及早發現疾病的征象,提供及時、正確、積極的治療,關鍵需做到以下幾點。
1.2.1 對所有患者進行心電監護,配備齊全的急救器械和藥物:對所有患者進行持續的心電監測,在72 h內配備專人看護,密切觀察并記錄心電圖變化,發現異常立即呼叫值班醫生。要求護士熟練掌握各種異常心電圖的特點,能初步判斷患者病情。配備齊全的搶救設備(除顫儀、呼吸機等)及各種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促進心肌代謝的藥物等,并定時檢查,確保設備運行正常和藥物配備充分。
1.2.2 發現AMI患者并發心律失常的監護:如發現患者心電圖顯示發生心律失常,立即要求患者平臥,給予吸氧治療(4~6 L/min以改善心肌缺氧狀況),10 min/次監測血壓和心率變化,并立即采取檢查電解質、心肌酶、凝血4項,同時確保患者靜脈通路通暢,使搶救藥物能夠順利輸入。呼叫醫生,開通急性冠脈綜合征綠色通道,給予波立維、阿司匹林口服,轉CCU給予抗心律失常治療,輸入鎮靜止痛、改善循環和營養心肌的治療藥物。
1.2.3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動態觀測,如發現多源性室早搏、頻發性室早搏、連發性室早搏通常預示著心室顫動,應積極配合醫生開展搶救。行200~300 J非同步電擊除顫,同時糾正低氧血癥、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并根據病情給予利多卡因、可達龍、腎上腺素靜脈注射后再進行電擊除顫。仔細觀察,發現患者出現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縮、頻發性室性期前收縮、嚴重房室傳導阻滯時應警惕心室顫動或心搏停止的發生,應及早用藥,以免產生嚴重并發癥。如發現患者發生Ⅱ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應隨時準備配合醫生安裝起搏器。
1.2.4 預防腦損傷和腎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發生時由于患者的心臟收縮功能減少,大腦缺血缺氧,常表現為意識障礙、呼吸暫停、抽搐等。此時應采用冰袋進行頭部降溫處理,防止腦細胞受損,同時將患者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暢通。如發現呼吸停止,立即行氣管插管,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并給予藥物治療及持續胸外按壓。
心臟驟停及反復的室顫引起的循環中斷也會導致腎臟缺血缺氧而引起腎功能損害,因此因留置導尿管,記錄每小時尿量,當尿量<30 ml/h時,應對患者的腎功能進行檢查,以防腎衰發生。
1.3 觀察統計指標:統計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發病時間,分為以下4個區段:AMI發生后1~6 h;AMI發生后6~12 h;AMI發生后12~18 h;AMI發生后18~24 h;AMI發生后24 h。尋找心律失常的高發期,為AMI患者的監護提供可靠依據。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對本次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 搶救成功率及死亡率、后遺癥:55例患者搶救成功經過細心護理后痊愈出院,搶救成功率為91.67%。3例患者搶救不成功死亡,2例患者搶救后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導致死亡。
2.2 心律失常發病時間統計:統計60例患者的心律失常發病時間,AMI發生后1~6 h,5例發生心律失常,占總人數的8.33%;AMI發生后6~12 h,23例發生心律失常,占總人數的38.33%;AMI發生后12~18 h、18~24 h及 24 h之后分別有12例、11例、9例發生心律失常,分別占總人數的20.00%、18.33%和 15.00%。
可以發現85.00%的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后24 h內發生心律失常,其中6~12 h發病的人數最多,其余9例也均在72 h內發病。因此得出結論,AMI并發心律失常的高發期為AMI發生后72 h內,應特別注意24 h內的監護。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升高,肥胖人群數量也越來越多,而肥胖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又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因此AMI的發患者口存在逐年升高的趨勢,嚴重危害中國人的身體健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會造成管腔狹窄引起心肌供血不足,粥樣斑塊破潰引起冠狀動脈完全閉塞,及重體力活動、情緒過分激動、血壓劇升等引起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等,都會引起心肌嚴重急性缺血,就會引發心肌梗死。在AMI發生后,兒茶酚胺分泌過多會使心肌交感神經興奮,加快鈣介導的慢離子流的反應傳導等,引發心律失常[1-3]。
心律失常發生后人體血流動力學改變,心輸出量顯著減少,使腦、肝、腎等重要器官受到損,進而危及患者的性命。另外由此引發的室顫和心室停搏會導致患者猝死。因此,AMI并發心律失常的搶救尤為重要。我科護士對AMI患者進行持續的心電監測,及時發現、報告并協助醫生展開積極救治,取得了較高的搶救成功率[4-6]。同時嚴密觀察病情動態變化、做好預防腦損傷和腎功能衰竭,細心的監護也一定程度降低了死亡率。對60例患者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大多數AMI患者并發心律失常的時間在AMI發生后24 h,而6~12 h為最高峰。因此護理時應特別注意剛入院的AMI,配備專人看護,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呼叫醫生。
[1]馬春麗.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的搶救與護理[J].當代醫學,2012,18(9):131.
[2]黃孝玲,孫 麗.心肌梗死患者在臨床中的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4):111.
[3]王 霞.急性心肌梗死便秘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國醫療前沿,2009,4(21):84.
[4]楊 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醫護搶救與護理[J].護理研究,2008,22(11C):3049.
[5]張林秀,陳澤宏.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電監測與護理干預[J].護理研究,2008,22(11C):3048.
[6]聶如瓊,王景峰,袁沃亮,等.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9,17(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