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愛惠 (廣西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廣西 梧州 543002)
脊髓損傷并截癱病人因中斷了排尿反射弧,尿道外括約肌松弛,逼尿肌無力,多數病人均發生小便障礙,給生活帶來不利影響,病人的舒適度極度下降,而長期留置導尿管易引起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對病人的康復帶來不利影響。我科自2007年6月~2012年6月對59例脊髓損傷并截癱病人發生小便障礙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2007年6月~2012年6月我科對59例脊髓損傷并截癱病人發生小便障礙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59例中男38例,女21例,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43.5歲,其中頸髓損傷33例,胸腰髓損傷26例;完全性截癱39例,不完全性截癱20例。
2.1 評估引起小便障礙的原因:①疾病因素:脊髓損傷后中斷了排尿反射弧,尿道外括約肌松弛,逼尿肌無力。②體位因素:病人臥床,不習慣平臥位排尿。③心理因素:病人疾病多為突然發生,無任何心理準備,容易產生恐懼、焦慮心理,應激的心理反應使交感神經興奮,迷走神經受抑制,逼尿肌收縮力減弱,致小便障礙。病人害怕床上排尿而控制飲水量,因此產生的尿液不足,未能使膀胱充盈,未能刺激膀胱引起神經反射。④環境因素:病人對在床上或病室內排尿有顧慮,特別是病室內有其他病人或陪人時,心理顧慮更大。
2.2 心理護理:截癱使病人嚴重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常被失望無助、孤獨的情緒包圍,容易對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氣,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對病人的心理護理,多與病人交談,關心、體貼病人,了解病人的顧慮,以便進行針對性的宣教,消除病人的思想顧慮,與病人分析自己的病情,使其能正確面對現實,樹立信心。
2.3 充足的飲水量:鼓勵病人多飲水,飲水>2 500 ml/d,一方面可以產生足夠的尿液,使膀胱充盈,刺激神經反射,另一方面飲水多排尿多,可以預防泌尿系感染及膀胱結石發生。
2.4 良好的排尿環境:病人臥床,排尿方式改變,多需要他人幫助,特別是病室有其他病友時,病人會產生害羞和其他顧慮,護理人員應讓陪護人員暫時離開病房,并用屏風遮擋,如病人排尿困難,可打開水龍頭,讓病人聽到流水聲,對排尿有一定的幫助。
2.5 膀胱區按壓:截癱后病人由于逼尿肌收縮力減弱,排尿無力,病人排尿時護理人員可在病人膀胱區適當按壓,增加逼尿肌的力量,以幫助尿液排出,方法為:操作者可用右手由外向內按摩病人下腹部,用力均勻,由輕而重,待膀胱縮成球狀,一手按膀胱低,向前下方擠壓膀胱排尿后用左手按在右手背上加壓,待尿不再排出時,可松手再加壓1次,力求把尿排盡[1]。
2.6 藥物輔助:新斯的明為抗膽堿酯酶藥,通過抑制膽堿酯酶活性而引起膽堿能神經興奮,使膀胱逼尿肌收縮,尿道括約肌舒張,從而起到促進排尿作用[2]。因此可根據醫囑使用新斯的明,排尿時可配合膀胱區的按壓幫助病人排尿。
2.7 膀胱功能訓練:病人脊髓損傷引起截癱急性期過后,應盡早進行膀胱功能訓練,以能盡可能早的拔除尿管,減少泌尿系感染的發生,增加病人的舒適度。方法為留置尿管期間關閉引流管,每隔2~3 h膀胱充盈時開放10 min排空尿液,訓練膀胱的舒縮功能,拔除尿管后,尋找刺激排尿反射的觸發點如叩擊恥骨上區、摩擦大腿內側、牽拉陰毛,擠壓陰莖頭部及擴張肛門等,促使出現自發性排尿反射,如病人不能自行排尿,可配合藥物、膀胱按壓幫助排尿;經上述措施病人仍不能排尿時,可行間歇性導尿,每次導尿前配合使用輔助方法進行膀胱功能訓練,建立排尿反射,以恢復排尿功能。
本組病例經過上述一系列的護理措施,排尿困難的癥狀明顯改善,留置導尿管的時間縮短,大大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的幾率,病人舒適度增加,膀胱功能恢復良好。本組病例均在2~3周內拔除導尿管,其中21例在拔除導尿管后能自行排尿;33例在拔除導尿管后需配合藥物及膀胱區按壓幫助排尿; 5例經藥物配合及膀胱區按壓仍不能排尿,后經間歇性導尿2 d后,在膀胱區按壓幫助下順利排尿。病人均無發生尿路感染。
脊髓損傷并截癱病人由于疾病因素及心理因素等原因,大多數均出現小便障礙癥狀,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而長時間留置導尿管,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幾率,很容易導致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對病人的康復不利,且影響病人的舒適度。因此,縮短病人留置導尿管的時間,并幫助病人盡早建立排尿反射,順利排出尿液,減少泌尿系感染的幾率,提高病人的舒適度,其重要性不可忽視。我們通過對病人發生小便障礙的原因進行分析,評估,制定出相應的護理措施并實施,經過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保證充足的飲水量、進行膀胱功能訓練、安排良好的排便環境、輔助膀胱區按壓、藥物的應用等有效的護理措施,病人小便能順利排出,留置導尿管的時間縮短,未發生尿路感染,增加病人的舒適度,同時較早地形成神經源性膀胱,使病人樹立對生活的信心,獲得滿意的效果。
[1] 杜 克,王守東.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471.
[2] 羅志強,盧和平,孫賢德.利多卡因聯合新斯的明治療頑固性尿潴留[J].臨床醫學,2003,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