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張大千的畫,早年在大陸時期就已經有人造假,特別是他的一些門人,所繪作品更是真假難辨,但后來在臺灣,造假者卻有“門外造得比門內好”的現象。
據當地媒體報道,在1月21日于濟南舉行的翰德迎春拍賣會書畫專場中,張大千巨幅《潑彩山水》(46平尺)以2.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這個價格超過了之前張大千《嘉耦圖》1.9億港元的紀錄,成為張大千大陸拍品中的第一。
消息一出,立刻在網上引起了一陣躁動,而且這“奇跡”出自一家并不出名的拍賣行中,無疑讓許多業內專家“大跌眼鏡”。 有網友指出,張大千如此大尺寸作品,據稱是1953年所作,但未曾見有出版物等資料,這似乎有點不合常理;著名收藏家馬德光則認為,1953年張大千還沒有開始畫潑彩。
然而,面對著市場的質疑,山東翰德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宗佩山堅稱,這幅《潑彩山水》是真跡無疑,有刊物佐證,著名評論家也發過評論。然而,通過中新社記者的調查,雖然有雜志曾經刊登過這幅作品,但只是一個普通的廣告,不是正文內容。
這件作品是在2012年12月29日舉行的“美麗中國·藝術中華”大型藝術品鑒賞活動中,來自濟南的一位藏友提供的,當時就有一位業內知名書畫鑒定專家認為,這“實為張大千先生不可多得的佳作、珍品”。隨后這件作品就出現在1月21日的拍賣會上,并最終以不可思議的2.5億元成交。作為一件能夠創造億元的拍品,只是匆匆地在市場上露面而沒有經過充分的招商,這似乎在邏輯上說不過去。
同時,從畫家的創作歷程看,1953年的張大千作品還是青綠山水為主,同時也有不少的人物畫,但沒有看到過任何潑彩作品的出現。而1953年與2013年正好相差60年一甲子,在落款農歷寫法上正好吻合。當然,由于目前僅僅在新聞中看到了這幅作品的圖片,而沒有看到任何的細節,因此對于這幅作品的真偽,我們并沒有太多的發言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張大千的贗品卻是水平極高,讓許多藏家防不勝防。
張大千自出道伊始,便顯露出才華卓絕的光芒。作為筆下有石濤、心中有王蒙的張大千,其造出的贗品讓許多當時的收藏大家紛紛“打眼”,因而被譽為“畫壇皇帝”,但也正因為如此,署款張大千的贗品畫作充斥市場。張大千的畫,早年在大陸時期就已經有人造假,特別是他的一些門人,所繪作品更是真假難辨,但后來在臺灣,造假者卻有“門外造得比門內好”的現象。
著名藝評人、早年曾經在佳士得上海辦事處供職過的石建邦表示,2011年《嘉耦圖》以1.9億港元拍出,刷新大千個人作品拍賣紀錄。十多年前他在上海看到此圖的雙胞胎,水準極高。其實如此驕人的拍賣紀錄,最歡喜雀躍的是“張大干”們,其就親眼見過某作坊,大千作品滿地都是,更絕的是書法長題達三數百字,甚至還有出版著錄。
據業內專家介紹,張大千最難模仿的是他的書法,有經驗者往往可以從書法中分辨出來。許多作品,特別是工筆作品,可以用玻璃片打燈透視,細筆臨摹,畫得惟妙惟肖,但書法的力度、速度,就不容易靠臨摹或模仿得神氣十足。大千本人隨筆揮灑,都是自己的面目,造假者則一心模仿,不想出錯,就會有壓力,會有“怯筆”、遲疑、造作等痕跡,不經意流露。
一些圈內權威人士一語道破天機:“不是張大千留下的作品多,而是現在仿冒張大千書畫的水準越來越高。足以令權威鑒定師有時也會看花眼。”因此,從近年來的拍賣市場上來看,主要來源清晰,特別是其家人以及友人的舊藏才能受到市場追捧。同時,經過早期展覽著錄的作品也是比較可靠的,如果像此次突然冒出來的“巨作”,無論成交情況怎么樣,都會受到市場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