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增 孫占光 李奎 侯立旺 王玉玉
(1.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山東青島 266580; 2.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3.山東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山東濟南 250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體育方面最為突出的現象就是城市社區體育(以下簡稱社區體育)的迅速崛起[1]。社區的體育基礎設施和“體育環境”是社區體育有序開展的基礎,社區體育健身環境對于居民的體育活動顯得越來越重要[2]。2011年,國務院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本文從經濟區社區體育開展的政策、經濟、文化、場地設施環境入手,進行調查分析。為社區體育健身環境的優化提供依據,旨在使社區居民去享受社區體育健身活動的同時,促進《規劃》這個以海洋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的全面順利實施。
根據《規劃》,把主體區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和沾化2個沿海縣的部分社區的社區體育活動健身環境作為研究對象。
(1)訪談法:采用無結構式訪問法[3],在青島市訪談了50名社區居民和10名社區管理者,通過對訪談反饋信息進行統計整理,把調查對象反饋的主要信息作為最后大范圍開展調查問卷內容的主要依據。(2)問卷調查法:①問卷的效度檢驗:根據本課題研究目的、內容和通過訪談得到的反饋信息,制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社區居民健身活動調查問卷1》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社區居民健身活動調查問卷2》。將調查問卷發給15位專家,進行問卷效度檢驗,結果顯示問卷的項目較好地代表調查需要的內容范圍,證明問卷具有效度,并根據專家建議修正后定稿。②問卷的信度檢驗:問卷的信度采用“再測法”進行檢驗,在青島市進行小樣本調查(共調查5個社區,發放問卷100份,回收率94%,問卷有效率76%),15天之后再對這些居民進行第二次問卷調查,前后兩次所得數據的相關系數為0.79,P<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表明兩次問卷具有較高信度和可靠性。③問卷的發放與回收:依據2011年山東統計年鑒行政區域劃分,將社區依據各市鄉鎮級單位數進行分層抽樣,把抽到的65社區的居民社區體育環境作為研究對象。調查時由課題組成員以及10名問卷調查員到分層抽樣得到的社區進行現場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300份,回收1124份,回收率86%,問卷有效率84%。(3)數理統計法:數據統計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括頻數、百分數和信度檢驗。
我國自1986年提出社區建設以來,社區體育的概念逐漸變得清晰起來。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頒布,標志我國全面開展群眾體育工作序幕的拉開,1997年國家頒發了《關于加強城市社區體育工作意見》,對社區體育的概念、社區體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和職責、組織管理與體制、場地設施的建設與利用等作了明確的闡述[4],使我國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的開展有了國家政策方針的支持和指導,2006年山東省政府發布《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工作的意見》,對社區體育做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明確提出要大力培育體育協會等社區民間組織,推進社區文化、教育、體育服務[5],隨后在2011年發布《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山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提出到2015年,建成符合省情、特色鮮明、可持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6]。在2005~2011年之間,山東省政府為促進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設共頒布15條政策文件和3條法律規定,經濟區各區市在這期間共頒布32條相關政策文件和4條法律規定。這些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規對全民健身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法律法規的強制性為全民健身和社區體育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這期間,經濟區與山東省政府頒布的政策、法規數量和內容保持同步。山東省及各區市政府對國家政策文件都能進行很好的解讀學習(見表1)。

表1 經濟區各區市《山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年)》學習情況
(1)體育消費現狀:體育上的消費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居民對體育的重視情況,經濟區居民選擇體育活動作為休閑方式占得比例為70%,社區居民每年在體育上的消費在500~1000元之間的比例最高,但是和消費在500元以下的比例接近,消費在2000元以上的居民所占比例最少。(2)體育消費與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次數呈正相關:把2010年和2011年來藍色經濟區居民在體育上的年平均消費,咨詢相關專家的意見后劃分成四個等級(X<500、500≤X<1000、1000≤X<2000、X≥2000,單位:元),問卷調查后對居民體育消費和體育參與次數進行相關性分析后發現r=0.85,P=0.021<0.05,居民在體育上的年平均消費和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呈正相關。
山東半島藍色主體經濟區靠近海洋,除了海洋文化外,都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像青島的帆船、膠東秧歌、濰坊的國際風箏節等。經濟區各區市都在利用自己地域優勢在開展自己的特色群眾體育,在《山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頒布后,經濟區各區市都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開展自己的特色體育,像青島、煙臺、威海、日照市提出,充分利用自己地理優勢(山、林、河、海)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通過調查發現,94%的社區居民知道自己地區的特色或者傳統體育活動,不知道的僅占一小部分,但是他們參加過的社區體育活動中,與本地區特色或者傳統體育活動相關的卻占很小一部分。
目前我國社區體育活動地點、場所呈明顯的非正規性和區域性特征,社區居民最經常去的兩個地方是社區廣場(91%)和公園(88%),在室外(社區廣場、公園、路邊、室外其它)鍛煉的人數遠遠高于室內(社區活動室、室內其他)。在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調查中,各個問題被選的百分比都很高(80%以上),這清晰的說明了問卷所涉及的場地、設施環境問題的尖銳性。認為參加的社區體育活動多為室外(98%)所占比例最高;93%的社區居民認為社區室內活動室的使用受限。但是通過調查發現,77%的社區都配有室內社區活動室,社區活動室的配備與使用情況形成矛盾。走訪發現,在惡劣天氣(風、雨、雪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91%的社區居民會選擇去社區活動室去活動,但除租賃活動外空場率很高,室內活動室的需求和使用形成矛盾。
(1)藍色經濟區全民健身得到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并結合自己的地方特色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2)政府對健身路徑、器材的投入多,但重復率較高。體育消費和體育活動參與次數呈正相關。(3)經濟區在進行全民健身工程建設時,突出了建立在自己特有地理環境和文化上的運動項目,使大部分社區居民都了解本地區特色的體育活動,但只是處于一個雛形,普及性不高,大眾參與率低。(4)藍色經濟區域內的社區,處于山東半島沿海位置,天氣變化快,健身活動的開展,受天氣和空間影響大。
(1)加強全民健身宣傳。充分利用各地方電視臺、廣播、報刊、互聯網等宣傳各種健身活動與普及健身知識,把全面健身的思想根植于居民中,成為他們的精神烙印,普及推廣特色體育活動。(2)政府牽頭,專人組織,把發展特色品牌健身項目作為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山東歷史人文優勢,加強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發掘、整理和傳播推廣工作,突出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努力構建“市市有品牌,縣縣有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動格局。(3)場地器材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管理維護,社區活動室要面向社區居民進行開放(尤其是特殊天氣情況),做到配就有所用。健身路徑器材的配備采取鄰近社區小區內之間或社區之間“互補”性模式,降低健身器材配備重復率,提高器材多樣性。
[1]任海,王凱珍.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概念、構成要素及組織特征——對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探討之一[J].體育與科學,1998(2).
[2]李相如.群眾體育實踐探索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3]何曉群.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8:20-21.
[4]黃聚云.我國社區體育發展中學術理念的探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30(3):9-10.
[5]山東省人民政府網.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2.shandong.gov.cn/art/2006/9/19/art_3883_2237.html,2012-03-01.
[6]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關于印發山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年)的 通 知[EB/OL].http://www2.shandong.gov.cn/art/2011/8/9/art_3883_1134.html,201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