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圓
(四川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1)
21世紀是高速發展的社會,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提高,體育作為鍛煉和教育的手段,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一定的推動作用。由于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經濟,不斷提高的人們生活水平,“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被人們漸漸意識到。[1]目前大眾健身也正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獲缺的一部分,是人們追求健康生活的一種方式,越來越多的人積極地參與到健身活動中來。由于國家的相關文件,近年來本溪市政府對本溪晨練人群加以關注,大量開設晨練點。[2]現在晨練是本溪市區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一種健身新理念。隨著逐漸被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逐漸進入國民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整體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的質量,使人民休閑時間越來越多,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如火如荼。晨練運動是人們又一新的鍛煉形勢,也越來越顯示出晨練運動對市民的重要。
(1)研究對象:本溪市區晨練人群。(2)研究方法:①通過電子檢索手段,查閱相關書籍和資料,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②觀察法:在每個練習點進行觀察。③問卷調查法:對隨機抽取的500人發放問卷,然后回收471份,有效回收率94.2%。④數理統計法:根據需要,采用原始數據進行數理統計與檢驗。
2.1.1 本溪市區晨練人群參加體育活動的年齡
在被調查的晨練成員中,女性占56.5%,男性占43.5%。從表1中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晨練者的老齡化傾向比較明顯。說明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人體機能會逐漸下降,身體就會受到疾病或潛在的疾病侵害。因此,年齡越高的晨練者健身意識越強。
2.1.2 本溪市區晨練人群參加體育活動的職業
從表2中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參與晨練的人群中離退休人員所占的比例較大。說明退休人員有足夠的空閑時間以及相對較好的經濟基礎和充足的精力。
2.2.1 本溪市區晨練人群參加體育活動的頻度
生命在于運動,任何事物要想達到質的飛躍,都需要通過一定量的積累。通過經常性的堅持鍛煉,才能提高人體的技能水平和整體健康水平,從而達到增進身體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3]從統計的表3中數據可知,天天鍛煉是最高的稱為第一類,其次是每周3次或3次以上稱為第二類,兩者所占比例高達81.9%,證明晨練者的健康意識不斷增長,晨練習慣也逐步形成。
2.2.2 本溪市區晨練人群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
早上進行體育鍛煉達到30min或者超過30min的占的比例是76.7%(見表4)。由于一般老年人早上鍛煉的居多,因為他們有充足的休息時間,相對的鍛煉時間也就相應充裕。而在職人士,由于工作繁忙,閑暇時間較少,因此鍛煉時間稍少一些。以上統計數據比較完整的反映了晨練者的基本特征,如時間特征、頻率、比例等。這為體育檢測的指標數據。據盧元鎮老師編纂的書《中國體育社會學》,進行體育人口的界定:(1)進行每周身體鍛煉3次以上;(2)進行每次身體鍛煉30min以上;(3)進行每次身體鍛煉強度要大。只有以上3個條件同時滿足才稱為體育人口。[5]參加晨練鍛煉的人群里,有31.6%的人參加頻率達到每周3次以上,16.7%的人持續時間在30min以上,而60.5%的人強度在中等程度以上。
2.2.3 本溪市區晨練人群參加活動的場所
體育活動的場所和活動設施是進行體育活動的基本保障。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的管理單位,應當根據自身條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動場地,應當對該公共場所和居民住宅區配置全民健身器材明確管理和維護責任人。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本溪市區晨練者活動的場所主要是在公園廣場、小區綠地、街頭巷尾。而在公共體育場地,江河湖畔較少。說明公園廣場是大多數晨練者的鍛煉點。(如表5)
問卷中體育活動內容共設計了6個運動項目。從項目的選擇上,男女有明顯的不同,這反映了性別的需要和興趣上的差異。相對以前的慢跑、快走提升為舞劍、太極拳、健身球操、老年探戈等,更多傾向于娛樂性,健身性。(如表6)
消費的商品一般為常用的衣帽、常用的運動裝備(如太極劍、繩、扇子等)。但是體育消費指人民用于體育生活而消耗的各類花費,主要包括運動服裝、帽子、購買體育設施設備、購買體育雜志、報刊、到體育場館進行健身、觀看體育比賽等。調查顯示:晨練者每年體育消費超過500元的占到6.8%,體育消費300~500元之間的比例12.9%,而80.3%的晨練者消費在300元以下,晨練者平均消費為為326.54元,這與全國城鄉居民的體育消費水平397.42元之間有一定差距。[6]得出本溪市區晨練者的體育消費低,消費結構僅限于一般的必備用品。
合理有效的組織機構是整個管理工作的有利保證,也是達到整體組織目標的基礎,而科學健身是獲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證。目前的調查發現,本溪市區晨練者體育活動缺乏合理有效的組織,政府部門重視不夠,體育指導員明顯不足。這勢必影響晨練點體育活動的開展以及鍛煉者的健身效果,同時也是造成晨練點鍛煉者體育人口數量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調查結果表明在本溪市晨練人群中女性化傾向和老齡化傾向比較明顯;晨練人群呈現出鍛煉頻次多、時間長、強度低的特點;體育人口偏低占參加鍛煉者的59.4%;不同文化影響著人們對體育的態度,從而決定了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體育鍛煉內容呈多元化趨勢;項目的選擇上多傾向于娛樂性、健身性的項目;對體育的鍛煉認識、興趣、科學鍛煉方法還不夠;體育消費水平低,消費結構不夠合理;晨練人群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強身健體,防治疾病,延年益壽。

表1 晨練者參加體育活動的年齡

表2 晨練者參加體育活動的職業

表3 晨練者參加體育活動的頻度

表4 晨練者參加體育活動時間

表5 晨練者活動的場所

表6 晨練者活動的內容
(1)政府部門應發揮其政策導向作用。政府部門要加快本溪市區社區體育建設,使晨練點體育活動規范化、晨練點建設法制化,以確保鍛煉者參加體育活動的穩定性和經常性。并且使體育鍛煉晨練點與城市社區融合在一起,進而提高體育鍛煉晨練點的組織化、規范化、法制化。增強鍛煉者的體育意識,逐步樹立“終生體育”的觀念,讓體育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讓人們理解“每天鍛煉1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真正含義。(2)改善鍛煉壞境。晨練者的鍛煉環境應進一步加以改善與合作,如學校與體育鍛煉晨練點聯合、企業與體育鍛煉晨練點聯合等等,以實現體育場地設施等資源的共享。并要求有關部門應充分利用好現有場館,面向社會全部開放,提高現有設施利用率。多渠道籌集活動經費。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摸索建立體育創收自給的渠道。將集來的經費用于提供給晨練者購買鍛煉器械、包租、新建場地。(3)活動內容、管理豐富。在活動內容上,應以娛樂性、趣味性、保健性、表演性為主導。可在健身指導員的帶領下積極開展如老年探戈、健身舞、健身球、太極拳等為鍛煉者所喜歡的、對場地和經費要求不高且鍛煉效果好的運動項目。國家對以健身指導員為職業的社會體育指導人員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由政府部門出資為街道、社區配備專業的健身指導員為晨練人群提供科學的健身指導。
[1]袁方.社會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
[2]胡愛武.丁云霞試論社區體育的科學晨練與全民健身[J].湖北體育科學,2002(1).
[3]王凱珍,任海,王渡,等.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體育科學,1997,17(5).
[4]尹敏.對南京市居民晨練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5]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6]辛利.珠江三角洲群體社會活動點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