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聚群
(國防科技大學軍事體育教研室 湖南長沙市 410073)
根據不同的標準我們可以把運動項目劃分為不同的類別,每增加一種劃分標準都可以使我們對運動項目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例如我們可以根據運動的場地不同,將運動項目劃分為陸上運動和水上運動;根據參加運動的季節不同,將運動項目劃分為冬季運動項目和夏季運動項目。因此,選擇不同的標準對運動項目進行新的分類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神經系統內部可以傳遞使用的最小信息單位稱為信息子。通過學習記憶過程,神經系統可以將新信息轉換為自身可識別的信息子,稱為新信息的標準化過程。在神經系統內部排列組合信息子時依據的特定規則或方式稱為標準化新信息的標準。
根據信息子所處的狀態不同,我們可以把已經形成長時記憶的信息子稱為正信息子,把正在處于學習記憶過程中的新信息子稱為負信息子。由于神經依賴現象的存在,正信息子在發生信息傳遞時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時間較少,而且心理感覺也比較輕松;而負信息子在發生信息傳遞時則需要個體投入較多的精力和時間,而且會產生階段性的心理不適感覺。而且,正信息子發生的信息傳遞次數越多,一個人的心理感覺越輕松;負信息子發生的信息次數越多,一個人的心理不適感覺越明顯。為了描述上的方便,我們可以把一個人在一段時間內正信息子發生的信息傳遞次數和負信息子發生的信息傳遞次數的差值,稱為在此段時間內的凈信息子傳遞次數。
快樂(pleasure):單位時間內發生的凈信息子傳遞次數。如果神經系統內的正信息子在時間t內共發生了n次信息傳遞,神經系統內的負信息子在時間t內共發生了m次信息傳遞,那么,個體在時間t內的凈信息子傳遞次數是(n-m)次,單位時間內發生的凈信息子傳遞次數可表示為:

圖1
由于受到生理條件的限制,在單位時間內發生的凈信息子傳遞次數P不可能達到無限大,而是存在一個最大值P1,我們把當P=P1時的心理狀態稱為快樂。同樣由于受到生理條件的限制,在單位時間內發生的凈信息子傳遞次數P不可能無限小,而是存在一個最小值P-1,我們把當P=P-1時的心理狀態稱為痛苦。
因為各個運動項目都可以使參加運動的人達到產生快樂的條件,所以人們才有可能喜歡參加某項運動。也就是說,因為運動可以使人產生快樂,所以人們才有可能喜歡參加運動。一個人并不是天生就喜歡參加某項運動,也不是在參加某項運動的所有時間內都可以體驗到快樂。當一個人不斷地參加某項運動的時候,它在神經系統內部也在不斷地建立與這項運動相關的信息子。當建立的與這項運動相關的信息子達到足夠數量以后,如果在參加這項運動的過程中達到了產生快樂的條件(即P=P1):單位時間內發生的凈信息子傳遞次數達到了P1次,那么這個人在心理上就會產生快樂感覺。當一個人可以在參加某項運動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的時候,為了體驗到更多的、更長時間的快樂,它就會產生建立更多的與這項運動相關的信息子的想法,從而它很有可能會更多的參加這項運動,它從這項運動中體驗到快樂的時間和次數也會不斷地增加。根據快樂的定義,當一個人從參加某項運動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時,這種快樂事實上并不是由這項運動產生的,而是因為這個人在神經系統內部建立了足夠數量的與這項運動相關的信息子。如果這個人在參加這項運動之前沒有建立與這項運動相關的信息子,它肯定不會在參加這項運動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因此,才有可能發生這樣的現象:一個人在以前參加這項運動的時候體驗不到快樂,但是現在可以在參加這項運動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一個人現在可以在參加這項運動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但是因為出現達到產生快樂條件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少了,所以它將來也有可能在參加這項運動的過程中體驗不到快樂;因為不同的人建立的與這項運動相關的信息子的種類和數量不同,所以在參加這項運動的過程中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時間體驗到快樂;因為不同的人建立了與不同運動項目相關的信息子,所以不同的人才會喜歡不同的運動項目,不同的人才不會喜歡同一個運動項目,甚至有一些人不喜歡參加任何一個運動項目。
根據神經系統所調控的對象與傳遞范圍不同,我們可以把快樂分為三種類型:(1)神經—神經類型。信息子的傳遞范圍主要限制在神經系統內部,以傳遞神經系統之間的信息為主要目的。例如:在參加棋牌類項目的過程中,與棋牌類項目相關的信息子主要在神經系統內部發生信息傳遞,只有很少的肌肉參與收縮,當達到了產生快樂的條件時就會體驗到快樂。還有一些觀看某項運動的觀眾,雖然它們沒有參加這項運動,但是由于它們在神經系統內部建立了足夠數量的與這項運動相關的信息子,當在比賽過程中出現的某個現象使它們達到了產生快樂的條件時,即在單位時間內發生的凈信息子傳遞次數達到了P1次,那么這些觀眾就會體驗到快樂。(2)神經—肌肉類型。信息子的傳遞范圍主要限制在神經系統與肌肉之間,以精確調控肌肉的收縮活動為主要目的。田徑、游泳就是屬于這種類型的項目。例如:在100m跑或者短距離游泳中,由于在比賽時使用的戰術選擇不多,在神經系統內部發生的信息傳遞主要是為了精確地調控與100m跑或者短距離游泳相關的肌肉的收縮活動,當單位時間內發生的信息子傳遞次數達到了P1次時,參加100m跑或者短距離游泳的運動員就會體驗到快樂。(3)神經—神經—肌肉類型。信息子不但在神經系統內部發生了大量的信息傳遞,而且在神經系統與肌肉之間也發生了大量的信息傳遞。例如:足球、網球、摔跤等存在身體對抗的比賽項目就是屬于這種類型的項目。在參加這些運動項目的過程中,運動員既要根據瞬息萬變的賽場狀況快速地從各種技戰術選擇中決定自己下一步該如何行動,又要在做出決定后短時間內發放大量的神經沖動,精確地調控各肌肉群的收縮活動從而達到既定目標,當單位時間內發生的信息子傳遞次數達到了P1次時,參加這些運動項目的運動員就會體驗到快樂。[1-2]
為了保持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和感覺,神經系統具有維持已經形成的長時記憶信息的趨勢,我們把神經系統具有的這一性質稱為神經依賴,又稱為心理依賴。神經依賴現象是個體在短時間內遺忘大量的正信息子時產生的階段性心理不適感覺。而且學習記憶或遺忘的信息量越多,調整刺激的改變幅度越大,個體產生的心理不適感覺越強烈。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情已經形成了神經依賴,那么任何改變當前相對穩定狀態的刺激都會使神經系統處于不穩定的動態調整狀態,從而使個體在心理上產生階段性不適感覺。[2]
骨骼肌在發育成熟時身體感覺最舒服,為了保持相對舒服的身體狀態和感覺,骨骼肌具有維持在發育成熟過程中已經完全適應了的刺激負荷的趨勢,我們把骨骼肌具有的這一性質稱為肌肉依賴,又稱為身體依賴。也就是說,雖然骨骼肌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但是它本身具有一種維持當前刺激負荷的趨勢,任何改變當前刺激負荷的行為都會使身體產生一段時間的疼痛、疲勞等不適感覺。而且刺激負荷的改變幅度越大,改變的肌肉數量越多,身體產生的不適癥狀越強烈。[3-4]
給力:向外界發送一個力。受力:從外界接受一個力。給力和受力是按照不同的參照對象判斷的,由于根據不同的參照對象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因此下面的分類方法也只是多種分類方法中的一種分類方法。根據上述兩個定義,我們可以把運動項目分為四種類型:(1)給力運動項目。例如:網球、羽毛球、乒乓球、高爾夫球、鉛球、鐵餅、標槍。(2)受力運動項目。按摩是一個受力的身體活動,但是按摩不是一個運動項目。游樂場中的過山車也是一項受力運動。在訓練過程中可以發現一些專門的受力練習手段,例如:足球守門員使用的一些練習手段,足球運動員的一些接傳球練習,排球運動員的一些接扣球和攔網練習,跳水運動員的入水動作,在拳擊、散打、跆拳道等格斗類練習時采用的一些防守性訓練手段。另外,我們可以把跑步、游泳、舉重、跳傘、蹦極等項目認為是受力運動項目。(3)給力—受力運動項目。例如:足球、籃球、排球、拳擊、摔跤、柔道、跆拳道、散打。(4)非給力—受力運動項目。例如:圍棋、國際象棋、橋牌等。
根據快樂的定義我們知道,不論是給力運動項目還是受力運動項目,不論是給力—受力運動項目還是非給力—受力運動項目,只要參加這些運動項目的人在神經系統內部建立了足夠數量的與這些運動項目相關的信息子,當在運動中達到了產生快樂的條件時,這些人就可以體驗到快樂。例如:在足球、籃球、拳擊和跆拳道等給力—受力運動項目的訓練中,運動員既可以在給力的動作中獲得快樂,也可以在受力的動作中獲得快樂。
根據快樂的定義我們知道,可以使參加者產生快樂的并不是某個具體的運動項目,神經系統內部是否建立了足夠數量的與這個運動項目相關的信息子是一個運動項目能不能使參加者產生快樂的決定因素。因此,你喜歡的運動項目別人也許沒有一點興趣,可以使你產生快樂的運動項目別人也許會感覺到痛苦或者疼痛,你不喜歡的運動項目別人可能會非常喜歡,可以使你產生痛苦或者疼痛的運動項目也許會使別人產生快樂。例如:也許你可以在冬泳或者5000m跑中獲得快樂,但是對于一個沒有任何相關經驗的人來說,參加這兩個運動項目肯定會使它感覺到非常痛苦和難以忍受。如果讓一個100m短跑運動員去參加短距離游泳或者網球的比賽顯然它很難從中獲得快樂。而且突然參加不熟悉的運動項目很有可能會使參加者發生肌肉損傷、骨折等運動傷病。因此,在保證所有參加者身體健康的基礎上,我們應該堅持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原則,不能強迫別人參加它不喜歡的運動項目。
根據骨骼肌適應機制,對于參加訓練的運動員來說,實施新的訓練負荷以后,在相關的肌肉周圍會產生規律性的疼痛現象。當運動員的身體對施加的訓練負荷產生適應后,由訓練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疲勞癥狀與訓練開始時相比將會有大幅度減少,說明運動員已經比較容易接受施加的訓練負荷了。當對不同運動水平或運動項目的個體施加相同的訓練負荷時,很有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應,而且反應的差異范圍跨度很大。某些個體感覺很舒服的訓練負荷可能會使另外一些個體感覺到難以承受,可能產生劇烈的心理痛苦、身體疼痛或者身體損傷等現象。同一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或訓練水平)面對相同的訓練負荷時也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只有在理解了肌肉依賴、神經依賴、快樂、骨骼肌適應機制等概念的基礎上,我們較好地認識一些競技體育中的現象。[4]
當在相對穩定的訓練負荷下有規律地對某個運動項目進行了足夠長時間的訓練以后,個體就會對這種訓練負荷產生適應,這時如果改變(增加或者減少)已經適應了的訓練負荷,個體將會在身體心理上產生不適的感覺,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運動依賴。訓練負荷的改變程度越大,體驗到的不適感覺越多,產生的運動依賴現象越明顯。因此,如果沒有來自內部或者外部動機的強烈驅使,個體就會按照已經適應了的訓練負荷繼續進行訓練。肌肉依賴和神經依賴是產生運動依賴現象的主要原因。根據肌肉依賴的概念,按照在骨骼肌收縮時產生力的不同方向,我們可以把肌肉依賴分為給力依賴和受力依賴兩種類型。因為肌肉依賴和神經依賴性質的存在,即使一個人已經不能在參加某項運動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但是由于它不想體驗到在發生肌肉依賴和神經依賴現象時出現的身體心理不適感覺,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它還是會按照已經適應了的訓練負荷繼續堅持訓練。[3]
當對某種運動項目的運動依賴程度非常大時,將會使個體在身心健康、人際交往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產生許多不利的影響,個體的正常生活將會受到嚴重干擾。為了恢復相對穩定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采取措施將運動依賴程度減少到一定的范圍以內。為了使個體平穩地完成減少運動依賴程度的目標,需要將發生運動依賴時產生的身體心理不適感覺控制在一個可以忍受的水平。也就是說,不能一次減少所有的訓練負荷,而是將訓練負荷減少的幅度控制在一個可以忍受的范圍。如果訓練負荷的改變幅度太大,由于個體產生的身體心理不適感覺將會非常強烈,所以產生運動依賴的個體往往拒絕合作,從而造成制定的調整措施達不到減少運動依賴程度的目標。[3]
因為神經系統和骨骼肌對外界刺激的適應過程模式大致相同,所以調整神經依賴和肌肉依賴的方法基本相同,而且它們可以同時進行。需要將訓練負荷減少到個體可以忍受的最大范圍以內,然后保持這樣的訓練負荷一段時間,當個體對這個訓練負荷產生新的適應以后,再一次將訓練負荷減少到個體可以忍受的最大范圍以內,并且保持這樣的訓練負荷一段時間,就這樣一直循環下去,直到個體對某種運動項目的運動依賴程度完全消失或者已經將運動依賴程度減少到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神經系統和骨骼肌的完全適應時間都是6個月,在開始調整的第1周,個體產生的身體心理不適感覺最強烈,隨后不適感覺開始減輕;在第2~3周,身體心理不適感覺再次稍微減輕:并且保持相對穩定;在第4~6周,不適感覺非常輕微地逐漸減輕,在第7~10周,身體心理不適感覺出現大幅度的減輕;從第11周開始,個體對調整后的訓練負荷逐步適應,不適感覺保持逐步減輕:在第21~26周,不適感覺基本消失。雖然神經系統和骨骼肌的完全適應時間是6個月,但是我們不需要一直保持減少的訓練負荷這么長時間以后才進行下一次調整。一般情況下,每隔10周調整一次訓練負荷就可以達到需要的目標,也就是說,在第1周、第11周、第21周時分別在原來的基礎上再次減少訓練負荷。[2]
(1)快樂是單位時間內發生的凈信息子傳遞次數。由于受到生理條件的限制,在單位時間內發生的凈信息子傳遞次數P不可能達到無限大,而是存在一個最大值P1,我們把當P=P1時的心理狀態稱為快樂。因為運動可以使人產生快樂,所以人們才有可能喜歡參加運動。可以使參加者產生快樂的并不是某個具體的運動項目,神經系統內部是否建立了足夠數量的與這個運動項目相關的信息子是一個運動項目能不能使參加者產生快樂的決定因素。(2)根據神經系統所調控的對象與傳遞范圍不同,我們可以把快樂分為三種類型:神經—神經類型,神經—肌肉類型,神經—神經—肌肉類型。給力:向外界發送一個力。受力:從外界接受一個力。根據上述定義,我們可以把運動項目分為四種類型:給力運動項目,受力運動項目,給力—受力運動項目,非給力—受力運動項目。只有在理解了肌肉依賴、神經依賴、快樂、骨骼肌適應機制等概念的基礎上,我們較好地認識一些競技體育中的現象。(3)降低運動依賴程度時,首先需要將訓練負荷減少到個體可以忍受的最大范圍以內,然后保持這樣的訓練負荷一段時間,當個體對這個訓練負荷產生新的適應以后,再一次將訓練負荷減少到個體可以忍受的最大范圍,并且保持這樣的訓練負荷一段時間,就這樣一直循環下去,直到個體對某種運動項目的運動依賴程度完全消失或者將運動依賴程度減少到一個合理的范圍內。一般情況下,每隔10周調整一次訓練負荷就可以達到需要的目標,也就是說,在第1周、第11周、第21周時分別在原來的基礎上再次減少訓練負荷。
[1]田聚群,李忠,李鐵剛.運動中快樂的形成機制與生物學基礎[J].當代體育科技,2012,2(14):1-2.
[2]田聚群.心理依賴與性幻想依賴[J].中國性科學,2012,21(9):83-88.
[3]田聚群.運動依賴與性行為依賴[J].中國性科學,2012,21(1):52-56.
[4]田聚群,李家仿.身體疼痛與心理快樂[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1,30(4):109-111.